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使用明亮发光杆菌作为发光体,在苏州市饮用水源地建立了生物毒性在线监测方法.详细介绍了方法原理及检测过程,通过在线集成实现了连续自动监测,在性能测试、方法比对、毒物测试、相关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三年连续运行数据确定了本地水样的静态及动态报警限.结果表明,采用生物毒性在线监测方法对传统预警技术进行补充,可以有效弥补水质综合性评估的不足,满足饮用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发展,水质自动站在重点监测断面中作用日益凸显,笔者结合水质自动站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常见的问题,对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因素的进行了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水质生物监测方法及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水质生物监测的定义、理论及其优越性和主要方法。对水质生物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了水质生物监测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仅用CODcr,BOD5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废水的水质安全性.提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特征水质指标和综合生物毒性指标构成的工业废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工业废水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利用综合生物毒性进行废水水质安全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建议将水...  相似文献   

5.
用成组生物效应标记方法定量评价饮用水健康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用水安全性密切关系着民众的健康,因此相关的水质评价方法也日益受到关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水质分析主要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但该方法不能提供未知污染物的浓度及其所引起的健康影响,而生物效应标记测试则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应用一组生物效应标记方法评价自来水水质,包括利用SOS/umu测试评价遗传毒性,利用重组基因酵母测试评价类雌激素效应,利用鼠肝癌细胞(H4IIE)EROD诱导测试评价芳烃(Ah)受体效应或类二噁英物质总体水平,同时对这些生物毒性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用上述方法评价了北方某市9个水厂不同季节原水和出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市主要自来水厂原水和出水中的直接和间接遗传毒性物质、类雌激素效应物质和芳烃受体效应物质浓度水平总体较低,风险在可接受水平;从处理效率来看,水厂现有工艺对类雌激素物质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对于Ah受体效应类物质由于其总体浓度偏低而去除效果不很明显,少数水厂处理后由于消毒副产物的产生等原因,遗传毒性略有升高.曲此可见,应用生物效应标记方法能够对水厂的水源污染和水厂处理效果做出综合评价,该方法可以作为饮用水安全性评价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水质自动监测站数量的不断增加,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现有管理体制不利于托管站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自动监测站管理水平难以有较大的提高。分析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对博斯腾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自然气候和人为干扰因素.特别指出了博斯腾湖流域水资源/水质型缺水、芦苇湿地退化、生物单一化等问题,并提出了博斯腾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物毒性是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新上项目,目前一些资料或培训材料关于生物毒性的计算公式,由于理解或翻译上问题,编写的公式有错误,计算结果与仪器显示的不一样。通过对仪器原理、测试过程、计算方法得出该仪器计算公式,探讨更正了易出错误的地方并举实例验证。正确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生物毒性自动监测的工作原理和维护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中水质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乔铁军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09,30(11):3311-3315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已经成为主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之一,在国内外得到了应用,但是在运行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水质问题,成为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的潜在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对生产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60万m3/d)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包括微生物安全性、水生动物过度滋生和化学稳定性等,期间并结合中试(10 m3/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微生物安全方面是可靠的,应加强运行管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孳生大量的水生动物,这在我国高温高湿热地区更为显著,而且水生动物生长具有一定规律性,影响水质安全;在原水碱度低的情况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pH值会出现大幅下降现象,严重影响了水质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水中存在的多种有毒生物严重影响水体质量,对水质生物的毒性进行检测,可有效提高环境治理效果。采用毒性检测仪对水质生物毒性进行检测,通过分析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仪的光电探测器、分压器等硬件结构的工作原理,完成对水质生物毒性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仪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相差较小,其具有的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和实验周期短等优点,可有效的应用到环境治理中,为环境治理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生物流化床在污水处理中较传统的处理方法有明显的优势,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有特定污染物的处理、传质研究、流化床动力学研究和生物流化床的工业化应用。生物流化床动力学研究仍制约着其工业化应用。文章对生物流化床动力学研究中所需参数的测量技术及生物流化床中载体颗粒流动规律的研究状况进行了介绍,并简述了在生物流化床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对流化床的改进研究。通过对生物流化床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了生物流化床放大存在的问题,对生物流化床的工业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生物效应比(BER)技术预测我国水生生物基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与美国间生物敏感性的差异,对生物效应比(BER)技术预测我国水生生物基准值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中美共有的且急性生物毒性数据符合3门8科的污染物进行筛选,然后,依据两国物种的敏感性与代表性建立基于不同生物组合的BER技术,最后,对不同生物组合BER技术预测水生生物急性基准值与实测基准值进行比较与分析,筛选出预测效果较好的BER技术.结果表明:共筛选出9个中美共有且毒性数据丰富的污染物(As(III)、Cr(VI)、Hg、Cu、Zn、Pb、对硫磷、毒死蜱和三丁基锡),依据本土生物毒性数据推导出该9种污染物的我国水生生物急性基准值分别为201.72、2.64、0.74、1.32、55.83、92.25、0.12、0.36和0.38μg/L.此外,在对7种生物组合方式BER技术的预测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基于同属或科的生物组合方式的BER技术可较好地对9种污染物的本土水生生物急性基准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可为在本土生物毒性数据缺乏时充分利用现有毒性数据或进行少量毒性试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水生生物急性基准值的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生物资源的多目标最佳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最优化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资源的多目标最佳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该理论在确定生物资源的收获量时,不但考虑到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生物的种群恢复能力,同时也考虑了收获对环境和社会效益以及生物群落的影响。包括反映环境、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内的诸因素作为最优化的目标。为了保证理论上的最佳收获量能被应用到一个具体的生物系统,还提出了制定满意可持续收获策略的思想和方法。作为实例,本文讨论了关于凤眼莲的多目标最佳可持续利用和满意可持续收获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Cr6+污染土壤生物还原解毒剂应用的可行性,利用不同浓度的Cr6+污染土壤开展生物还原解毒剂施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重度铬污染土壤施用生物还原解毒剂240d后,土壤浸出液中Cr6+浓度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标准所规定的限值;轻度铬污染土壤施用生物还原解毒剂60d后,土壤浸出液中Cr6+的浓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级标准,说明用微生物法处理Cr6+污染土壤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海南八门湾斑节对虾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方式及转移试剂的结果对比,优化海洋生物样品脂肪酸的前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提取,辅以正己烷和甲醇(含5% HCl)为转移试剂的提取效果优于其他方法,回收率可达到90%以上,且实验步骤简化,提取时间缩短。同时,该方法不会对单个脂肪酸产生选择性影响,可广泛用于海洋生物样品的脂肪酸提取。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不同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土地处理)和不同处理工艺的现状。由于渗滤液成分的复杂和多样化,所以常采用组合工艺联合处理,处理工艺流程的选用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由填埋场当地的气候特征、周围环境、渗滤液水量、水质特性、处理程度及投资情况决定。最后还指出了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检测及其在环境风险性评价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体致癌的风险性评价对于预防人类疾病和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反映暴露水平与生物效应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不仅是导向预防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环境致癌物风险评价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有毒化学物监测方法在研究人群暴露和危险度评价时得到的仅为近似接触量,而对个体在吸收、代谢、排泄,生物利用上的差异不能提供任何信息,分子生物标记物可用于检测生物暴露于环境致癌物的剂量和效应,生物体的遗传性或诱发性的敏感性差异,以及由环境致癌物引发的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不仅提供个体有效接触量,还能提供许多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之间关系及毒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与其他手段相比,分子生物标志物作为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其检测是从以往测定环境中化学物的含量估计生物体的接触水平,发展到直接检测化学物与生物受体结合产物的一种方法。文章对分子生物标志物一生物大分子加合物(如DNA,RNA,蛋白质加合物等)的形成机理以及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几种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评述,讨论了目前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高盐度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盐度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物质,无机盐类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可以促进酶反应、保持持膜平衡和调节渗透压,但盐浓度过高,使离子强度大,会造成质壁分离、细胞失活,一般微生物难以在其中生长、繁殖,所以传统的生物难以处理高盐度废水。介绍了高盐废水的来源、组成及特点,综述了5种高盐度废水的出来方法,分别为电解法、焚烧法、膜-生物技术、适盐生物法、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法,并重点阐述了适盐生物技术及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法技术在高盐度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分别利用3种二价金属化合物和3种三价金属化合物,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在碱性条件下对人工湿地中常用的生物陶粒基质进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覆膜改性,并将9种不同类型的LDHs覆膜改性生物陶粒基质和普通生物陶粒基质分别填充于10个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实验柱中,进行除磷净化实验.结果表明,9种不同类型的改性生物陶粒基质均能有效提高磷素的净化效果;Zn系LDHs改性生物陶粒对总磷、溶解性总磷、磷酸盐均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其中Zn Fe-LDHs、Zn Co-LDHs和Zn Al-LDHs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均在92%以上,对溶解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均超过95%;其对磷素的净化机理主要集中于物理化学作用,同时还应与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矿物纤维粉尘的环境健康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运用表面化学,电化学和细胞培养等生化方法,以及IR,XRF,UV等谱学和电子微束手段,通过对主要6类不同形态矿物粉尘的特征,表面官能团和活性位分析以及电化学,溶解,毒性研究等,提出了表面介体的概念并初步验证了它的存在,从表面官能团,表面综合性状探讨了矿物纤维材料的表面化学活性一生物活性-生物持久性-生物毒性-环境安全性;提出界/膜体系来研究矿物生产生物毒性的过程和所依存的条件;对矿物粉尘在Gamble溶液,血清与生物大分子,人体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中以及动物体内行为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在氨基酸/蛋白质/功能膜以及含有外露蛋白质的其它有机体单元中粉尘的溶解,反应,络合与破坏,粉尘中的硅成分在体内的残留,溶解,运移方式,选择性吸附体液中的脂-醇类物质,红细胞及其残片,粉尘与体内物质交换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提供了降低粉尘毒性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