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峻岭 《防灾博览》2014,(5):70-71
树木是城市之“肺”。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荫下的气温比草坪绿地气温低5摄氏度左右。大树构成都市绿色的骨架,带来生命的诗情画意,它在改善城市生态与绿色人文环境方面的优越性能是小树或幼苗难以比拟的,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树的世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一即使在沙漠里,也会有顽强的胡杨。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的人不能没有树。  相似文献   

2.
老街的大树     
老街上的大树,如街旁飞檐翘角的老房子,在我们的视野里越见越稀。老街上的大树,与鸟啼虫吟一道,在我们的记忆中愈行愈远。 快步走过深峡一般的街头,焕发着二度青春的老街街头,在满街刺眼的阳光与瓷光玻璃交织出的“光网”之中,这里一棵那里一棵,恍惚闪现出昔日那些大树的浓荫。饭毕安坐出神之时,袅袅飘动的如烟往事,这里一行那里一行,朦胧浮现出以往那些大树的身影。那些大树,有的在我们初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就已遮天蔽日,有的则和我们的嫩骨细肉一起落地成长,已出落得伟岸挺拔。那些大树,一棵一棵只身独立也罢,一行一行比肩而立也罢,无不与我们缠结着牢牢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风险程度排序的模糊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强调了加强我国城市环境风险程度排序的重要性,然后将城市环境风险系统分解为大气污染环境风险等5个子系统。在建立包含14个城市环境风险因素评价集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贴近度理论分别构建了城市风险程度排序中“最优序城市”、“中序城市”、“最劣序城市”3个数学模型,这将有利于防范城市环境风险,提高我国城市环境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日前,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上海将启动建设健康城市的“三年行动计划”,成为我国第一个提出建设健康城市的特大型城市。 建设健康城市是个什么概念?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上海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将着重加强城市生态和环境建  相似文献   

5.
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中国的大城市正面临着“建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转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作者在研究总结国外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发展趋势,论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创造性的提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应该创建的中国式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本文可供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2016年关中地区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识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研究表明,关中地区PM2.5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PM2.5浓度升高将加剧中心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关中地区环境规制对本地大气污染的减排效应以及地区间“逐顶竞争”的空间联动效应不足以抵消城市人口、能源结构以及城市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PM2.5排放的促进效应,并且工业发展、城市交通使得关中地区城市之间存在跨界污染“转移效应”,不利于区域整体大气质量改善。落实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做好区域内城市经济、产业以及交通的协同发展规划,提升“逐顶竞争”空间联动效应、规避跨地区污染“转移效应”才能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对突发重大灾害以及战争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临时安置人员的场所。建设应急避难所,是为加强城市安全体系,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让老百姓有地方可躲。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重要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城市管理向人性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思考一:城市安全体系中,要有应急避难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3,(3)
在都市的某地,有一支身着“橄榄绿”的特种兵。他们脚踏陆战靴,手执防暴器材及狙击步枪,个个身怀绝技,武艺超群。是城市“反恐”、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排难的先锋。他们用生命和智慧谱写出一曲“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壮丽诗篇。这支神秘的特种兵就是武警上海总队某部特勤中队。  相似文献   

9.
金磊 《防灾博览》2002,(1):10-11
无论人们愿不愿接受,城市灾害与突发事故都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不考虑的致命因素。之所以写城市减灾的文章并用“城市安全经营”的字眼,也是希望要跳出就减灾而减灾的局限性,从城市形象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大安全观入手,强化城市的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工作,安全经营应成为城市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事实上,早在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日”的口号便集中在“城市化与灾害”方面,它要求任何城市文化发展迅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3,(1)
现代化的城市亮丽多姿,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片繁华景象。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新辟的道路日趋增多。它是经济的命脉,人们赖以生活的“血管”。在平坦、宽广的马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方形的、圆形的窨井,上面都加了盖,一是保护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二是保护城市的“五脏六腑”不受损害——马路下面敷设着各种管道,诸如电线电缆、排水管、  相似文献   

11.
杨佳 《防灾博览》2004,(2):34-34
据调查,每名旅客乘车一天,产生“流动垃圾”250克;一列旅客列车运行一天,平均产生“流动垃圾”0.5吨;全国每天产生列车垃圾近500吨,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日产垃圾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有“东方鲁尔”“共和国第一长子”的美誉.沈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经济区(沈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工业门类齐全,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建平的团队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发表了题为《工业重镇氧气观测揭示“城市呼吸”》的文章,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城市呼吸”研究,从观测的角度提供了城市氧气浓度下降的有力证据,开拓了氧循环城市健康效应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面沉降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地面沉降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一种“慢性病”,它缓慢发生,且一直存在。只有同工程建设、生产和生活发展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就会演变成灾害。只要找准其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城市地面沉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环境噪声污染是现代化城市的一大公害,控制和治理噪声污染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西安市建成区环境噪声区划的意义、方法、原则和依据,并据此进行了环境噪声“适用区域”划分,为贯彻“国标”和进行城市综合规划与整治提供了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16.
金江军  潘懋  杨志双 《灾害学》2007,22(2):73-76
随着人们应对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风险管理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流程,探讨了城市地裂缝可接受风险水平。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用地类型开展易损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首次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肖大威 《灾害学》1995,10(3):81-86
本文探讨和归纳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中一套“以法制火”的经验及其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栽树种花,绿化城市是人类用以“调节气候、防暑降温、净化空气、防风吸尘、减少噪音、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这一直接有益于人类生存的伟大“绿色工程”,并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综合国情合理绿化城市。目前世界上各具特色的花园式的绿化名城有莫斯科、华沙、新加坡、布达佩斯、华盛顿和维也纳。空气最好的花园城市——莫斯科  相似文献   

19.
以呼和浩特市街道为例,采用熵权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绿色与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33个街道进行韧性评价,其中2/3的街道韧性水平值低于平均值,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空间上韧性水平较低的街道在研究区西南集聚,高韧性街道从中心往外大致呈“高-低-高”分布格局,研究结果与城市用地扩建方向与时间、功能布局等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最终从街道、市辖区和市级角度提出韧性提升对策建议,对绿色安全城市建设和防灾规划从“多城一策”向“一城一策”转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12日,一场城市地震灾害模拟救援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