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GIS为平台,采用修正法和因素法相结合,对乐山市中区农用地定级进行了研究。通过确定因素权重、选择定级模型,计算出修正法和因素法两种定级结果。经过实地验证和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修正法比因素法更适合县级农用地定级,同时修正法能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相衔接,比因素法适用效果更好。采用GIS技术,实现了系统、快速、科学的农用地定级,对其它地区开展农用地定级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埇桥区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建立不同的地价模型并进行统计检验,得到农用地综合质量和农用地价格之间的最佳关系模型,揭示农用地的综合质量和农用地价格的统计规律。研究认为,在市场交易案例很少的情况下,建立地价模型进行基准地价的评估是科学的,在此基础上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进行评估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价模型构建的基本理论是基于农地价格与其综合质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农地的综合质量是农用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即定级指数.定级指数反映了农用地的适宜性及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地价是农用地质量的货币表现形式,也是综合质量的体现.从理论上来讲,两者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从研究区的样本数据计算结果来看,两者之间呈弱相关,所以对传统的模型法进行创新,并与样点地价平均法进行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4.
以土甬桥区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建立不同的地价模型并进行统计检验,得到农用地综合质量和农用地价格之间的最佳关系模型,揭示农用地的综合质量和农用地价格的统计规律.研究认为,在市场交易案例很少的情况下,建立地价模型进行基准地价的评估是科学的,在此基础上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进行评估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番禺区2001-2007年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有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多元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内农用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番禺在研究期内农用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大,耕地、林地减少,园地及其它农用地增加;对各类农用地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各不相同,其中经济密度、人口、人均粮食、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与农地利用结构变化关系密切,农用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6.
乡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乡镇土地定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乡镇土地定级工作特点的分析,指出了现行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应用于乡镇土地定级存在因子过多、部分因子无实际意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乡镇土地定级的因素因子体系,并在宣城市梅渚镇的土地定级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试点示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四个阶段,提出了当前基于风险管控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以及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等主要制度具体要求。立足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要求,分析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土壤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从制度标准完善、分级分类分区差异化防控、风险协同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耕地质量及其管理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绿洲生态中最主要的土地类即耕地的质量涵义,与新疆实际存在的耕地质量问题,探讨了耕地质量管理的观念问题,提出了在新疆开展以耕地质量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肇源县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潜力衰减法核算耕地产能,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运用SPSS软件聚类分析功能划分产能提升区,并分析制约耕地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以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可以快速、低成本核算耕地产能。2014年研究区各层次耕地产能和单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总体呈现由东部和西部向中部地区递减的两翼式分布特征。耕地理论产能潜力的差异显著,其数值在7499.8424—15743.4468kg/hm~2之间,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2.1倍。4个产能提升区之间的耕地产能提升空间存在显著差异,制约其产能提升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土壤肥力、土壤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且大部分乡镇的社会经济技术投入水平较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Rough集理论,提出了土地级别不确定性模型和精度测度模型,用精度测度表示确定性分类精度和不确定性分类精度,以及分析了土地定级中级别划分的不确定性和不同级别分类质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从农用地价值的综合分析出发,提出了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价格结构。为实现农用地景观生态价值的货币化,建立了以条件价值法为核心的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价格评估模型,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开展农用地转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景观生态补偿价格评估模型估算农用地转用的景观生态补偿价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凌宁 《绿叶》2007,(10)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的要求,促进我国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管理工作,守住耕地红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7年5月22日至31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率调研组赴山东、江苏两省进行了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情况专题调研。日前,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本次调研组副组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地矿部副部长陈洲其。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1—2011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社会人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结构差异明显,农用地占据绝对优势,其比重均在79%以上,但面积和比例持续缩小;建设用地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其比重仅为3.2%左右,但规模和比重却在不断扩大。②11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强度不大,仅为36%,各用地类型的动态度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③各类用地变化强度的顺序为:交通用地园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耕地水域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其他建设用地。④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4个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交通发展社会人口。  相似文献   

14.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霸州市1996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大量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依据获取的数据,计算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0.02,说明霸州市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时期。详细分析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地方政策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土地定级中的数据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土地定级工作中土地级别划分合理性的检验指标,分析了采样数据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多种样本数据的检验方法,并给出了检验步骤和相应的数学模型,保证了土地级别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中,障碍物对定级因素的扩散和地价差异的分布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以河北省青县城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着重探讨障碍物对定级因素空间扩散和地价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障碍物是形成青县城区土地级别和地价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加强城市空间网络格局联系,促进城市土地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耕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土地质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耕地质量指标体系。认为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而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则是构建耕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最佳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评价指标,其中生态功能指标体系包括土壤质量、气候质量、生物多样性质量和景观生态质量,生产功能指标体系(即耕地生产力)则通过耕地生产潜力、耕地基础地力和耕地现实生产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耕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震  贺振  贺俊平  张卫星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10-1111,1120
分析了河南省近30年的耕地资源利用现状以及耕地的数量变化,并对目前耕地利用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工业化、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维度选取8个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丰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耕地作为丰县景观基底,其景观结合度水平较高;耕地和园地景观的聚集度高、破碎度低、连接度高,而其他农用地和林地则相反;距离交通线路越近,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等景观指数越大;经济较发达镇的斑块密度较大,景观分散度和分离度指数较高,聚集度指数较低;距县城越远,景观类型分布越集中且较单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影像的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莉  卫海燕  凤鹏  张宁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589-592,F0004
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年和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综合遥感与GIS技术、马尔可夫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园地和水域共7个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建立起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并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0年间西安地区建筑用地、园地呈增长趋势,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水域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人口压力、经济因素、宏观政策,这3方面共同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