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作为电视叙述领域的一种重要类型,叙述者的角色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纪录片叙事文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结合纪录片内容,探讨叙述者在纪录片中的角色类型及其与文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纪录片已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软实力,这不仅打开了纪录片在世界上的市场,也推进了其国际化的路线。在跨文化传播时代,面对不同的国家与民族,让纪录片所承载的内涵实质被观众所接受,这样才能形成文化上的认同。纪录片的创作不应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诉求。本文以纪录片《对照记》为例,探析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纪录片的文化认同,以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3.
国产纪录片的源头是从纪录电影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我们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了纪录片"春天"的来临,但在院线方面,纪录电影的上座率和票房仍然远不能与剧情片相比,一方面过去"新闻简报"纪录电影让观众对纪录片留下了较深的偏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产纪录片从题材和拍摄质量上都仍与剧情片存在差距,因此,要展望国产纪录电影走进院线,还需从题材挖掘、艺术表现、制作模式、发行放映和政策支持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西部纪录片与少数民族婚约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行分析,认为西部文化为西部影像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题材,西部影像传媒也应该立足于反映和传播西部文化,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影像形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一条西部影像传媒快速发展的具有西部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10):238-239
教育电视的本质特征是利用电视、网络及其他媒体的传播功能,以电视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向社会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当前的教育电视传播没能真正体现自己的特征,发挥出应有的优势。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电视传播面临着很多困难。那么,教育电视如何走出困境呢?本文就当前教育电视传播媒体所处的环境和现状,冷静地思考了新世纪教育电视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5):121-126
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商品样式和国家宣传体系的主要载体,在政策、环境和媒体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已经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在这一语境之下,如何制作出既接地气又具有精神向度的文化产品,进而承担起中国乡村纪录片的传播功能和传承使命,成为广大媒体人的共同追求。出身于农村的摄影师焦波,凭借多年来对农民与乡村的深切理解和生活实录,相继推出了纪录片《俺爹俺娘》和《乡村里的中国》,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乡村纪录片应有的历史职能、精神向度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8.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13,(19):66
2013年9月6日,12集电视纪录片《生态文明启示录》在长春举行了开机仪式。据悉,环境保护部为该片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任总顾问,著名作家哲夫任文学统筹。该片由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解放军后勤学院、北京中科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在开机仪式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宣布纪录片开机,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新程介绍了《生态文明启示录》的有  相似文献   

10.
《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在保持高收视率、扩大海外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外媒的非议,被指并非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而是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意图藉助食物来宣扬民族和谐。本文认为,美食对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塑造朴素而有力,是爱国主义心理归属的基础。在社交媒体崛起带动下传播方式不断重构的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推进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型,摒弃生硬叙事,寻求柔性呈现。  相似文献   

11.
电视作为符号和影像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媒体,迄今为止一直在大众媒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日渐深化,电视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趋势,电视荧屏充斥着"三俗"的娱乐节目越来越多,电视媒体公信力不断下降。据此,本文试图在当前电视媒体生态下,对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以期对电视娱乐节目公益化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使其重新回归电视公益性传播与市场化发展并行的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12.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它们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新的模式来将自身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电视媒体品牌力的表现与塑造,以期有效地促进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及创新,构建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3.
正经环境保护部批准,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国环境出版社)组织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生态文明启示录》第一季共四集,已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是我国首部以解读"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纪  相似文献   

14.
推特媒介政治传播中事件描述与言语描述的错位,会话合作原则与不合作原则的对立,以理服人与各抒己见的抗衡以及礼貌原则与不礼貌原则的互斥等传播特征体现了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话语体系对"四个世界"规则的偏离,这些强加于新型社交媒体受众的政治传播的预设框架大多体现了对传统媒体政治传播关系准则的改变、修订或颠覆。这本质上体现了当下社交媒体政治话语体系中不平等的意义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过去单向的传播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对专业财经电视频道来说,"全媒体"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CNBC作为全球著名的财经电视,在栏目编排、主持团队、品牌节目、传播渠道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播格局,为专业财经频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自2014年4月18日起开播,在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饱受各种争议,即便第五集的完美转身挽回了大批观众,但前四集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被众多网民提及,成为无法忽视的缺陷。笔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前四集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在其著述《关于电视》中论述了电视反民主的暴力象征以及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描绘了一幅经济逻辑如何通过收视率来影响电视、新闻场和整个文化生产场的图景。本文结合书中的观点以及我国电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浅析新闻场与经济场、政治场以及文化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有一部表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的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影片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开始,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国的标志长城,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万公里海岸线等,俯首顾盼之间,镜头所到之处,皆是中国之美。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女性电视面临着承载构建女性客观形象传播使命和参与传播市场竞争谋取生存发展空间的两难抉择。必须增大女性传播主体话语权,强化传播主体的女性意识,改善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应该以女性特色、地域资源和传播优势等主要传播因素为依据,培育传播个性;必须正确看待赢利,再造传播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