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那天看了一位妈妈写的《如何让孩子感兴趣学乐器并感受音乐的美》,我的感触颇多。可能更多的是惭愧,但也有几许欣慰。惭愧的是自己在洋洋学钢琴的路上,只陪她走了最初的3个月的时间,后来完全是靠她自己学习;欣慰的是洋洋在没有爸爸妈妈的全程陪伴下,却从5岁到现在一直在坚持学习钢琴。因为洋洋的表哥也是5岁开始学  相似文献   

2.
<正>《琴童》杂志是国内首创的一本专为学琴家庭服务的现代琴童家庭音乐教育期刊。《琴童》以服务琴童学琴生活、提高音乐素质为办刊宗旨,读者主要为6~13岁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以及音乐老师。《琴童》杂志内容分为两大版块,琴童版:集故事、娱乐、互动于一体,传播音乐知识,调剂学琴生活,开阔音乐视野;成人版:以强大的专家作者阵营为家长、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成功育子、探讨艺术教育经验的互动平台。孩子阅读《琴童》杂志,可以改善、丰富练琴的环境和内容,使学琴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既缓解了学琴压力,又开阔了音乐视野。  相似文献   

3.
<正>《琴童》杂志是国内首创的一本专为学琴家庭服务的现代琴童家庭音乐教育期刊。《琴童》以服务琴童学琴生活、提高音乐素质为办刊宗旨,读者主要为6~13岁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以及音乐老师。《琴童》杂志内容分为两大版块,琴童版:集故事、娱乐、互动于一体,传播音乐知识,调剂学琴生活,开阔音乐视野;成人版:以强大的专家作者阵营为家长、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成功育子、探讨艺术教育经验的互动平台。孩子阅读《琴童》杂志,可以改善、丰富练琴的环境和内容,使学琴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既缓解了学琴压力,又开阔了音乐视野。  相似文献   

4.
<正>《琴童》杂志是国内首创的一本专为学琴家庭服务的现代琴童家庭音乐教育期刊。《琴童》以服务琴童学琴生活、提高音乐素质为办刊宗旨,读者主要为6~13岁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以及音乐老师。《琴童》杂志内容分为两大版块,琴童版:集故事、娱乐、互动于一体,传播音乐知识,调剂学琴生活,开阔音乐视野;成人版:以强大的专家作者阵营为家长、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成功育子、探讨艺术教育经验的互动平台。孩子阅读《琴童》杂志,可以改善、丰富练琴的环境和内容,使学琴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既缓解了学  相似文献   

5.
<正>在音乐教研学中,我们思考最多的就是:音乐课堂终究是要带给孩子什么呢?听着身边大家激烈的讨论,我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创造了全美教育奇迹的雷夫老师,一位音乐的"门外汉",在他身上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雷夫在他的教学中提出看谱的态度,就像读书一样认真。我要让学生成为终生的音乐演奏者,而不是为了在学校盛会上表演而受训的海豹。由于欠缺继续学习的知识,重回乐团的学  相似文献   

6.
<正>亲爱的琴童小朋友,大家好!正在学琴的你,想测测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量吗?那就快快参与本栏目的测试吧!本刊每期都会准备10道音乐知识题,等待你的作答。你可以将答案写在本刊的小插页"读者调查表"上。本刊每期会从答对70分以上的调查表中,抽取100位幸运读者,并赠送一份精美小礼品。还等什么?赶紧参与进来吧!  相似文献   

7.
<正>亲爱的琴童小朋友,六家好!正在学琴的你,想测测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量吗?那就快快参与本栏目的测试吧!本刊每期都会准备10道音乐知识题,等待你的作答。你可以将答案写在本刊的小插页"读者调查表"上。本刊每期会从答对30分以上的调查表中,抽取100位幸运读者,并赠送一份精美小礼品。还等什么?赶紧参与进来吧!  相似文献   

8.
<正>亲爱的琴童小朋友,大家好!正在学琴的你,想测测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量吗?那就快快参与本栏目的测试吧!本刊每期都会准备10道音乐知识题,等待你的作答。你可以将答案写在本刊的小插页"读者调查表"上。本刊每期会从答对70分以上的调查表中,抽取100位幸运读者,并赠送一份精美小礼品。还等什么?赶紧参与进来吧I  相似文献   

9.
<正>从第一次看到老师当众用手风琴即兴演奏之后,孩子的心就被手风琴给迷住了。但最初我对孩子学手风琴一点都不支持甚至强烈反对过。说起手风琴,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宛如现在的钢琴一样。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手风琴成了一个没落贵族,已鲜有人问津。我当时也以为孩子学手风琴只是三分热度而已,并没有在意。没想到过了几天,孩子竟然从老师那里背了架旧琴回来。看到他动起了真格,我也态度强硬,勒令他把琴还给老师。他却抱着琴一言不发。不管我怎么和他说琴太重,学的人很少,他就是不肯撒手。我承认,作为家长,我是虚荣的,对于音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离开"听",音乐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到:音乐课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培养终身热爱欣赏音乐的人。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欣赏也是表现音乐的基础。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用歌喉去展示表现音乐,但是我相信百分之一百的孩子都有一双正常的耳朵,能欣赏音乐。教会孩子欣赏音乐,应该比教会孩子唱几首歌更重  相似文献   

11.
<正>亲爱的琴童小明友,六家好!正在学琴的你,想测测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量吗?那就快快参与本栏目的测试吧!本刊每期都会准备10道音乐知识题,等待你的作答。你可以将答案写在本刊的小插页"读考调查表"上。本刊每期会从答对70分分上的调查表中,抽取100位幸运读考,并赠送一份精美小礼品。还等什么?赶紧参与进来吧!  相似文献   

12.
<正>从最初坚决不给祺报兴趣班,到后来改变观念——只要孩子喜欢,兴趣班也无妨,横竖也是玩。于是在去年,画画、芭蕾、跆拳道陆续开始学习,褀都很喜欢,没有任何压力地学习着,还要嚷嚷着学围棋、机器人之类的。当然,我没有给她报名。再喜欢也得本着歇一天学一天、劳逸结合的原则,不能放弃自由玩耍的时间。画画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芭蕾和跆拳道回家也没有任何任务,学了什么我也不  相似文献   

13.
<正>亲爱的琴童小朋友,大家好!正在学琴的你,想测测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量吗?那就快快参与本栏目的测试吧!本刊每期都会准备10道音乐知识题,等待你的作答。你可以将答案写在本刊的小插页"读者调查表"上。本刊每期会从答对70分以上的调查表中,抽取100位幸运读者,并赠送一份精美小礼品。还等什么?赶紧参与进来吧!正像国家有国徽一样,音乐也有乐徽。在欧洲,乐徽是以一种名叫里拉琴的古乐器作为乐徽标记的。那么,你知道我们中国的乐徽是以什么乐器为标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的一次《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课上,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历史资料(预先布置)进行了充分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学生已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并能带着惋惜甚至愤怒的心情朗读课文。这时,我相机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假如你跨越时空,亲眼目睹英法联军在烧毁圆明园,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经过四人小组的一阵讨论,学生陆续举手发言,其中三位学生的回答,都很好地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入侵的愤怒。正当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十分顺利,接下来想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时,这时又有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15.
<正>音乐是什么和音乐为什么,乍一看似乎和每天的学琴活动没有直接关联,但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思考它们。学琴为什么据某小提琴网站上100多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8%的家长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占第一位;13%是因为孩子感兴趣;8%想走音乐学院(或下属的附中附小)的专业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有人问我,音乐教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我想第一句话就是"为人生而音乐"。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本书,一本唱不完、歌不尽的书。如果我们热爱人生,那么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用音乐来打扮它、装饰它、开发它、提升它,让它绚丽多彩放射光芒。如果我们的教育从这里人手,或许一些已经麻木的心灵,将得到音乐的滋润;一些已经暗淡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今社会中一些小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而出走、自杀等现象,再加上看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四名女学生集体自杀》后,触发了我写这篇论文的激情。本文从一件令人深思的事件入手,提出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论点,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小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要》等书籍,作为自己论文的理论依据,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为了唤醒家长和教师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时能正确对待,不走极端。  相似文献   

18.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放手让孩子去玩,让孩子"玩"出好成绩。要想玩能产生正效应,就需要看得准,要看什么时候玩,玩点什么和怎么玩。列举了一些适合课堂和课间玩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能学得更好。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实施以后,陈旧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了,以前的音乐课上,大多都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更谈不上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做了一些探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进入音乐的神奇世界音乐是一门感染人的艺术,任何人只要走进音乐的世界,无不为它的神奇魅力倾倒。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之所以不能主动  相似文献   

20.
<正>刚参加工作时,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提醒我说:"讲课文前,记得让学生预习哟!"听后我暗自琢磨:不就是预习嘛!简单!学第一课《草原》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今天回家预习第一课。"学生们乐呵呵地答应了。第二天,我想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才发现无从下手。就这样,预习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一位家长打来电话:"郭老师,孩子回到家把课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然后让我签字,说是您布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