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针对消防工程专业"科研导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现行的教学形式中存在部分不足和典型问题,提出了消防工程专业"科研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给出了本课程教学方案改革、优化的具体方法,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改进优化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南宁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党组注意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做到"三结合",使理论学习既扎实又灵活.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将模糊数学理论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的结构优化分析方法,建立转锥模糊优化的数学模型,给出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和模糊约束条件;通过合理模拟转锥的边界条件和受力状况,建立生物质裂解装置转锥的有限元结构优化模型并划分网格,同时引入实际载荷及边界条件;根据约束的性质和设计要求,选取了模糊约束隶属函数,在优化过程中提出一种改进的水平截集法来考虑模糊约束的影响,从而调整最优解在空间的位置,可求得比传统优化方法更为合理的数学解;根据算法框图进行模糊优化运算,与普通优化设计方法所得结果相比,转锥的重量减轻5.2%。笔者为转锥及其他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改变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神经网络对不同训练样本的反映能力,讨论了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的适应性.为了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用于矿山安全评价时的优化设计,通过改变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数目及初值赋值方式等方法,测试了不同结构、不同参数的神经网络对相同训练样本的评价结论.本文的研究为人工神经网络用于矿山安全评价时的进一步改进及其优化设计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设计开放型公共场所的应急疏散标识,根据最短疏散时间、出口匹配原则建立两步优化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及数学优化模型,对开放型公共场所的疏散方案进行优化,合理分配各出口的疏散人数,对区域进行划分并设置相应的疏散标识。以某广场为例,运用上述方法进行疏散标识的优化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优化结果表明,各出口的疏散人数分别调整至为282、143、152和424人后,疏散时间较初始状态降低了45.3%。该优化设计方法不仅可为开放型公共场所应急疏散标识的设置提供支持,还可为其他场所制定疏散方案、设置疏散指引标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于高度非线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区间数优化设计模型(IPODM),若采用传统的方法求解,不仅计算繁琐,且难以有效地寻找全局最优解.本文通过引入遗传算法(GA),与传统的步长搜索法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问题的求解效率.本文给出了这种改进算法在某一城市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不仅解的搜索效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目标函数值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20%,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遗传算法自身的局限性,所求得的解只是一定条件下的最优区间解.  相似文献   

7.
杨双义  王晋  陈蔷 《安全》2006,27(1):38-39,42
1引言 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不但是一个严谨周密的标准,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理念,并把职业健康管理列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个标准体现了企业生产必须遵守国家的各种安全法律、法规,并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系方针,运用了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全过程确定为18个相互联系基本要素,从始至终贯穿"全员参与"、"以人为本"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并特别突出了职工监督组织的协商和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丕俭 《安全》2007,28(9):36-37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笔者以为,必须努力提高安全生产"十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多学科优化设计理论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多学科设计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算法。针对地下工程的特点,分析多学科设计优化应用于地下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并提出多学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定义和地下工程多学科设计优化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求解思路。地下工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非线性等特征成为多学科优化设计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的瓶颈。因此,多学科优化设计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气力除灰系统的经济性考虑,按照系统运行能耗最省的原则,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山东临沂电厂除灰系统为例,优化出灰气比、管径、系统压损、耗气量等技术指标。实际运行效果证明这种优化设计方法是可行的,为该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优化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流速法和坡度法两种常用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程序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地形较为平缓地区,两者均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其中流速法在埋深上更具优势;而在地形较陡地区,坡度法能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控制埋深和坡度,优化设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是在矿井瓦斯抽采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准确测定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有利于合理布置瓦斯的抽采钻孔,实现最佳设计、最小工程量和最优抽采效果。根据实际煤层的存在条件,首先采用压降法对矿井试验区内穿层抽采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和水力冲孔抽采钻孔有效抽采半径进行实测。然后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穿层钻孔瓦斯抽采的数值计算模型,所得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基本一致。这证明了现场实测结果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该钻孔的有效抽采半径的测定结果可为金牛建业煤矿技改井二1煤层预抽煤层瓦斯的钻孔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适当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结构的安全性是结构设计最主要的追求目标。笔者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 0 0 10— 2 0 0 2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 0 0 0 9— 2 0 0 1较原规范在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安全度的必要性、所作的重大调整以及途径问题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双洞单线高铁隧道列车中部火灾人员最优疏散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双洞单线隧道疏散设计概况,针对隧道疏散最不利的列车中部火灾场景,建立了人员疏散路径选择网络模型。基于合理的假设,确定了双洞单线隧道列车中部火灾的5种疏散路径,并运用图解法求解出了最优疏散时间与列车位置关系的数学方程式,确定了最优疏散路径选择模式。通过pathfinder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可知,最优疏散路径选择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模拟结果高度吻合,可以准确计算出人员安全疏散所需时间,对改善隧道疏散设计,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与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相关的内容,构建出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给各评价指标赋予了权重,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层次计算出各评价方案与理想方案的最终关联度并排序,进而确定最优方案,并通过引入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某装药弹振动特性的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某装药弹的振动特性,并为该弹提供必要的力学数据,建立某装药弹模态方程。采用ANSYS软件对该弹振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Block Lanczos法求解,得到前10阶振动固有频率和振型。分析结果表明:低阶频率主要以摆动和转动为主,高阶频率主要以弯曲扭动为主,低阶频率对该弹的影响比较小,高阶频率对该弹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7~10阶频率,该弹的主振频率为1053.8 Hz,为该弹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条件下应低于该频率;为验证该方法可信度,采用某小型装药弹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偏差小于1%;同时证明该有限元数值分析的方法是经济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 BDK6 2系列矿井主扇系统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建筑疏散指示标志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引导疏散的思路,实现紧急疏散时合理、有效地引导人员逃生,提出了以疏散人员到出口的距离、出口宽度和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为基础的出口选择模式作为建筑疏散指示标志的设计规则;研究了仅考虑距离因素选择出口时疏散人员分配失衡的现象,展示了以人员到出口的距离、出口宽度、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为基础的出口选择引导模式对建筑疏散的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距离、出口宽度和出口区域人员密度三个因素来确定疏散指示标志设计的规则,避免了人员密集建筑场所“就近出口”带来的不利因素,实现了疏散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林火蔓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用于模拟林火蔓延的模型主要是相邻单元模型和波传播模型,他们的优缺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本文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考虑已有模型的优点,设计了一个新的蔓延模型.本文介绍了新模型的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以及影射变换,拓扑关系的解决方案.研究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火线的失真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新模型大大改进了林火蔓延的计算机模拟过程,因此本模型可不受地理环境和火行为复杂性的限制,提供林火发展的实时全景图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