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维  袁野  姚建  张弢  宋鹏臣  陈可可 《四川环境》2007,26(4):72-75,87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区域环境保护从战略酝酿阶段就参与区域国民经济综合评价,本文首次尝试提出了一套实际操作性强的、定量的、着眼于整体的区域可持续性发展SEA综合评价模式,并以成都市羊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出发建立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2):42-42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nmentalAssessment,简称SEA)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中。这个法案明确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和机构对那些可能显著影响人类环境质量的法规和其他主要联邦行动的建议都必须准备一份详细的关于环境影响的报告(EIS)”其中就包括  相似文献   

3.
论公众参与的环境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是环境影响评价(EIA)和战略影响评价(SEA)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基础.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有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和环境伦理四个方面,其中环境伦理在公众参与和环境行为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从伦理学角度论述了人类环境伦理观的形成,环境伦理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4.
包存宽 《绿叶》2007,(12):22-23
一、战略环评的功能定位中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仍远未建立起来,缺乏系统的SEA理论和技术方法,尤其是由于部门分割造成SEA或规划环评的实践效果及有效性仍大打折扣。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SEA的功能定位不准确,也相应地缺少在恰当定位下的SEA技术方法、实施框架、目标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SEA的发展背景,现有项目EIA在PPPs决策层次上的缺陷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如何导致SEA的发展,新发展的SEA比较传统的项目EIA所具有的优点,以及当前对SEA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所采用的形式,和成功的SEA必具备的特征,同时对在当前形势下SEA的实践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发现SEA的增值效应是SEA实施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空间规划是国际上战略环境评价应用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但在我国,无论是空间规划还是空间规划环评,均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本文从德国空间规划法入手,着重分析空间规划法对战略环境评价的具体要求,旨在为我国今后空间规划开展战略环评提供制度上的参考。文章重点研究了screening、scoping、 层级评价、环境报告、部门咨询、公众参与、决策考虑和跟踪评价等8项有利于提高战略环境评价有效性的主要议题。研究认为,德国的空间规划战略环境评价通过制度保障实施,采用规划部门主导、其他相关部门辅助的模式,使得规划制定与战略环评实施可以有效结合,提倡经济型、节约型和务实性的环境评价,重视战略环评结果,倡导透明决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战略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文中就战略环境管理的概念、关键要素、实施工具及运行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同时指出应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到环境管理中。  相似文献   

8.
论述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阐明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实行战略环境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境影响评价应引入现代环境管理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清洁生产为主导,引入战略环境评价,累积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等新的管理内容,全面反映开发项目对环境影响,文中就当前环境影响如何体现这些新思想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适应现代环境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有效防止旅游资源开发不当所带来生态的破坏的重要手段,进而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探讨,对评价内容、评价重点、评价指标确定及评价结论贯彻执行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贤金  周艳 《中国环境管理》2018,10(6):36-42,54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的基础,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向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发展,再到近年来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以及基于供给能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兴起的历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单一资源走向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及综合要素的承载力评价,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但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存在更多地关注承载的极限容量,对发展容量的关注不足;缺乏具有普适性、可推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及方法体系等问题,其研究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未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需在承载力从极限容量向发展容量转变,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强化以空间开发利用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学校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战略的主渠道。为提高环境教育管理的水平,探索学校环境教育发展模式,本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和专家咨询,首次建立了学校环境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城市经济圈作为云南省优先开发区,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评价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资源环境基础,是制定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为了克服传统资源环境单要素评价方法的不足,从资源环境多要素视角出发对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明确资源环境系统的优劣势,从而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可再生能源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威  尚金城 《四川环境》2010,29(6):92-97
本文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和与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划,提出了在进行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时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和建立方法以及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对吉林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了吉林省可再生能源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类型,并建立了吉林省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选指标集。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指标框架,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驱动力指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指标和能源指标等4种类型。同时本文指出在指标确定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充分体现地域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2,(2):4-4
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正式启动 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启动会议日前召开,标志这项工作正式全面展开。这是继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保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战略环评处于事关环境决策的最高端,是对政策、规划或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评价,这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规避环境风险的根本手段。它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与一般针对单个建设项目的项目环评相比较,战略环  相似文献   

17.
自2003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进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体制机制全面转型期。建立了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模型,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测度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态势。评价结果显示:①自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提升;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态势上升显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但波动较大,资源环境并未得到根本好转。因此,从制度建设、区域协作、循环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环境污染差异明显的长江干流穿过的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组,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构建了环境公平指数,并分别对2000、2004和2008年3组地区的环境公平程度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评价了环境公平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公平指数的差异增大,这可能与区域产业转移有关。环境公平指数级别为东部最高,中部和西部较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环境公平指数变化明显。初步认为此现象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开展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的划定和编制,通过青海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对青海省空间生态环境基础状况、结构功能属性进行系统评价,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科学确定青海省"三线一单",明晰空间布局、污染物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管控要求,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管控单元,在一张图上落实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控要求,构建符合青海省实际的分区环境管控体系,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为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2,(12):71-71
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研讨会暨2012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与政策研究,阐述了中国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需求与可行性、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国际经验、当前中国环境管理的状况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