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还原性的硫酸亚铁溶液作为再生剂,对吸附Cr^6 的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再生工艺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硫酸亚铁溶液作为再生剂,可以降低铬离子对树脂骨架的破坏,再生效率可以保持在0.85以上,再生工艺条件如下:再生剂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为0.5-1.0mol/L,用量为树脂体积的3-5倍,PH为1-2,流速为2-4m/h,再生温为25-45℃。  相似文献   

2.
EDI装置工业应用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某电厂电去离子(EDI)装置在调试、运行中发生了断水烧坏模块、树脂包被有机物污染和余氯氧化导致树脂破碎等诸多问题,通过对EDI模块的抽检和整套工艺的系统性分析,找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了增加多重流量保护、清洗系统隔离及余氯检测等措施,对EDI树脂包进行了更换和修复,恢复了EDI装置的离子交换性能。通过一年多的运行观察,该套装置运行稳定,产水水质优良。  相似文献   

3.
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处理及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中和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影响中和处理的因素,并提出减少火电厂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排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阳离子交换-化学法处理电镀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行业废水的治理方法,主要采用离子交换法和化学还原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很适合小厂使用,但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费用偏高;化学法处理费用较低,但水中的铁等大量杂质和铬一起沉淀下来,使废水变成废渣,不便铬的回收,导致二次污染。我们采取扬长避短的办法,将离子交换法中的阴离子树脂柱去掉,保留阳离子交换柱;并采用亚硫酸钠和苛性碱,以结合成“阳离子交换-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新工艺。  相似文献   

5.
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离子交换树脂在处理不同类型的含铜废水中的应用,列举了络合铜废水、游离铜废水及多金属杂质含铜废水中适用的树脂种类及应用实例,对工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做出总结归纳,并针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离子交换树脂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法,对常规浓度和低浓度的含铜废水的处理效果均较好,可将废水有效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几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绍栋  罗玲  阎骏  凌昊 《化工环保》2012,32(2):160-163
分别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法、固定床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和流化床磁性树脂吸附法对某焦化厂焦化废水生化工艺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后出水COD去除率最高达75.4%,色度去除率达89.1%;固定床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COD去除率为49.4%,色度去除率为96.5%;流化床磁性树脂吸附法COD去除率为58.2%,色度去除率为90.2%.Fenton试剂氧化法COD去除率较高,固定床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和流化床磁性树脂吸附法色度去除率较高.综合考虑,Fenton试剂氧化法具有更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氢氧化钾生产废水的膜处理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膜分离集成新工艺,对氢氧化钾生产废水传统处理工艺进行改造.通过改进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技术,去除废水污染物;增加预处理措施,延长离子膜的使用寿命;采用超滤-纳滤-反渗透工艺,降低能耗;清污分流,减少废水排放量;调控除硝工艺中氯化钡用量,解决重金属的累积问题.处理后的淡水作为循环水补充用水,浓缩水用于生产过程溶解氯化钾.  相似文献   

8.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氨氮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邵yang宸  张四维 《化工环保》1991,11(3):136-143
经过滤后的氨氮废水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氨氮可达到排放标准。对废水的过滤特性、树脂筛选、吸附与洗脱等工艺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采用732H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以硫酸洗脱使树脂再生。硫酸铵洗脱液经浓缩后可作为副产物予以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
宝鸡发电厂于1982年7月在水处理室与灰浆池之间铺设了一条陶瓷管道,将化学除盐设备酸(HCl)、碱(NaOH)再生废液及冲洗水排入灰浆池,与灰水混合后,经冲灰管排往灰场。经过七年来的运行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技术措施可消除除盐设备再生废液对水体环境的酸碱污染。对防止冲灰管结垢,减少冲灰管维护费用等效果显著。现  相似文献   

10.
根据混床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EIR)的试验研究结果,从电再生方式、试验曲线和机理等几方面,说明了混床EIR过程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找出强化混床EIR过程的措施,优选出最佳的工艺操作参数,设计出适合于工程应用的混床EIR装置,从而早日实现混床EIR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プラスチクッスエ-ジ(日),2014,60(1):33日本夏普公司与关西再生技术委员会(KRSC)共同开发出采用独有方法将回收的液晶电视塑料材料聚碳酸酯(PC)-丙烯腈(ABS)树脂恢复成与新材料具有同等特性的再生技术。夏普公司自2001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将洗衣机、冰箱、空调及电视等4种家电产品进行回收处理。但液晶电视的框架大多使用刚性、耐冲击性及阻燃性高的PC和ABS树脂。由于长期使用,产品  相似文献   

12.
吸附树脂是一类以吸附为特点的多孔立体结构的树脂,是六十年代初在离子交换与吸附应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树脂。由于它在制备上可按照使用要求人为地调节控制孔径、孔容及比表面等参数,并兼有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的物化性能,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废水、废液的净化处理;药物、化工产品的纯化、分离、回收和提取;还可用作催化剂载体、  相似文献   

13.
研究报告反硝化处理硝氮废水的动力学研究杜丽平 ,等………………………………………………………… 1 1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新工艺的研究赵会义 ,等…………………………………………………… 1 5树脂吸附法处理磺胺中间体生产废水的研究孙越 ,等………………………………………………… 1 9钙类化合物固硫作用动力学分析李宗孝 ,等…………………………………………………………… 1 14混合填充体系对铬渣中六价铬的阻留作用刘彬 ,等…………………………………………………… 2 6 3吸附—混凝—紫外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医药废水的研究黄…  相似文献   

14.
正该专利涉及一种精对苯二甲酸(PTA)精制废水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具体方法如下:将PTA精制废水依次经过阳离子交换器和3级选择性吸附器,得到纯化水;待阳离子交换器和3级选择性吸附器饱和后分别解析;从阳离子交换器的解析液中回收钴和锰,钴回收率为90%,锰回收率为75%;从第1级选择性吸附器的解析液中回收对甲基苯甲酸、对苯二甲酸和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  相似文献   

15.
从废印刷线路板(WPCBs)层间热固性树脂的角度出发,将WPCBs资源化处理技术归纳为热固性树脂直接回收法、热固性树脂分解法和热固性树脂溶胀法,并对现有资源化技术进行总结,同时对将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WPCBs资源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化学镀镍废液的处理及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化学镀镍废液的产生和危害,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采用化学沉淀法、电解法、氧化还原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等对化学镀镍废液进行处理及净化再生的技术研究进展,对各种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用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分离2-萘磺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长海  史鹏飞 《化工环保》2001,21(6):320-323
介绍了采用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回收2-萘磺酸废水中的2-萘磺酸的试验研究。进行了pH、交换温度、共存阴离子等影响因素的条件试验及树脂再生试验,在较佳条件下,2-萘磺酸交换吸附率达98%以上,洗脱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8.
《化工环保》2006,26(2):144-144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可生物降解的绿色高分子聚天冬氨酸作为萃取剂对城市污水厂污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实现有效分离,并实现重金属的回收和聚天冬氨酸的循环使用的新工艺,工艺步骤如下:首先制备污泥悬浮液;其次向悬浮液中添加聚天冬氨酸溶液,聚天冬氨酸与污泥中重金属总量的质量浓度比范围为0.1~10,再用酸碱溶液调节悬浮液后离心分离,根据试样中所含重金属离子种类及含量,用酸碱溶液调节离心分离得到的清液的pH及用不同类型的离子交换树脂分别对上述调节pH后的清液进行重金属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葛坚勇 《化工环保》1989,9(2):123-124
1.概况对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溶剂母液,我们从离子交换树脂的生产原理着手,根据该溶剂母液的性质,作了一些研究,提出了简便可行的回收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树脂生产厂向外排污的问题,获得了  相似文献   

20.
文中通过对洗涤塔排出废水、凉水塔前后废水中氰化物形态、内电解池灰渣中络合氰化物、内电解主要电极反应和氰化物迁移转化、末级处理所用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再生洗脱等的研究;讨论了在内电解过程中氰化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