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农村的过渡带。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带的土地资源呈现出协同效应、恢复原状机会少、抗干扰能力低、边界变化速度快等生态脆弱性特征。由于人们长期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结合部内土地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污染严重、投入减少、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变异。迫使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日趋严重的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前人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预警研究工作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预警的理论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建立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预警监控体系,以保证土地政策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地处城乡交错带的长春市双阳区为例,个绍了该区公共厕所概况及粪便处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粪便污染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乡结合部庭院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以豫北城乡结合部为例,通过调查庭院绿化植物群落、种类数目,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综合评价庭院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庭院绿化以单一草本(46.2%)和灌—草复合型配置模式为主(30.4%),其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灌—草复合型单一灌木型单一草本型乔—草复合型乔—灌复合型单一乔木型乔—灌—草复合型。村庄的植被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杨庄南李万史平陵村钦平陵村仇化庄,可见村庄植被物种多样性总体上与其到城市中心区距离呈逆相关,距离越远,城市化水平越低,物种多样性越高。 相似文献
5.
6.
7.
8.
农业资源系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的总称。本文试从四川农业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探索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马山县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并根据马山县的自然环境,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南通市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欧名豪(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单伟,陈宗源(南通市国土规划局,南通226006)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区,长江口北侧,与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80万ha,人口770....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水生态环境的研究——以抚宁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帅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34-36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脏、乱、差\"的现象。通过对秦皇岛市抚宁县农村开展调研,发现在平原、海岸滩涂区域存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村庄没有实行垃圾定点堆放和处理机制,污染河水、海水等现象;在丘陵、山地区域存在村容村貌非常凌乱,生活垃圾远远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抚宁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采取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山区的生态保护,分片合理开发水利管网,推广节水农业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建设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基础理论、现有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4.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呈现。面对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整体部署及美丽城市建设现实需求,本文明确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的工作背景及重大意义,评估我国美丽城市建设的进展、成效,分析识别当前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从重点任务、工作机制、政策支撑、带动示范等层面提出开展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的思路与任务建议,为推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战略与重大任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保护修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行动,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进展,但生态系统本底脆弱、保护修复基础薄弱、管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与实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尚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要。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主要进展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一段时期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探索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机制,强化监管制度设计、示范样板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相似文献
17.
自然生态小区是构建优美生态环境区域的生态“细胞工程”。它根据当地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以较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实现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明有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体。由于自然生态小区的建设是新兴事物,其建设途径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自然生态小区建设投资方面,应当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和生产赢利建设投资,对于前者应当以政府和政策性投资为主,而后者应当是在政策法规规范下的企业投资为主;在发展模式方面,应当促进环境友好的规模化高效益产业,包括有机绿色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等;在效益分配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个社区居民资源共享和利益合理分配,实现整个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产业结构专门化水平和乡村性指数的定量测度,对苏北地区县域乡村类型及差异化城乡形态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苏北地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县域分别占12%、16%、12%和60%;弱乡村性县域呈分散组团分布,中等乡村性县域沿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呈东西轴向延伸,强乡村性县域边缘性特征明显。据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工业支撑、生态绿色创新、三产融合互动等方面提出新型城乡形态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进展,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持总体稳定。本文回顾了近20年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发展历程,分别从国土生态空间管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重点领域总结了主要进展和成效。面向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着力点,对新时期中国生态保护修复提出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20.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依据是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实践的问题。本文列举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同时就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应如何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法律及监督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在整体上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机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