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臭氧组合工艺去除饮用水源水中有机物的效果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研究由臭氧氧化、生物处理、常规处理和活性炭吸附组成的臭氧组合工艺以及各单元工艺对饮用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由于预臭氧对有机物的氧化 ,减小了有机物的分子量 ,增加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从而强化了后续的生物处理和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 .整个工艺对有机物的控制能力很好 ,UV2 54、DOC、BDOC、AOC、THMFP和 HAAF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5.1%、92.5%、98.4%、85.8%、63.1 %和 89.1% .预臭氧-生物陶粒的预处理对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 50%左右 ,常规处理对各有机物的去除不尽相同 ,后臭氧 -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达到了 60 %左右 .  相似文献   

2.
我国部分商品瓶装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应用Tekmar3000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组合分析仪,参照USEPA的标准分析方法,对我国某些商品瓶装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含量一般在1~8μg/L,其中普遍含有具三致潜力的卤代烃与苯系物。虽然这些毒理性指标均可达到我国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但与国外优质瓶装饮用水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瓶装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与深度处理技术和组合工艺有关,可通过改进这些技术而得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采集太原市不同区住户的自来水和12种瓶装水,分析了水中无机离子和挥发性有机物( VOCs)成分.结果表明,无机离子和VOCs的总浓度范围分别为1.08~354.18 mg/L和0.43~13.98 μg/L;自来水中的无机离子与VOCs 含量最高,约是瓶装水中浓度的三倍.加热与过滤处理措施均可改善自来水水质,对水中无机离子和VOCs的去除效果均可达19%~100%,其中过滤可能会引发VOCs的二次污染 .根据饮用水标准,使用饮用水水质指数( DWQI)模型对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太原市饮用水水质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于采用氯及其制剂进行消毒的自来水,净水器活必不仅吸附水中有机物,也吸附水中余氯。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与对余氯的去除率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测定余氯去除率来表征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即间接判断净水器中活性炭吸附效果是可行的。机理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有机物,有效吸附面积下降,导致活炭对余氯去除率下降。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快速、简便而有效的检验活性炭吸附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用GC/MS仪分析了某市自来水深度处理工艺和常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原水中有机物53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95%,常规工艺对有机物总量的去除率为86%。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痕量有机物PPCPs,纳滤(NF)膜工艺对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水中有机物(DOM)的存在对NF膜去除PPCPs有较大的影响,藻类有机物(AOM)的组成及特性不同于天然有机物,它在膜处理工艺中对膜污染有重要的影响。试验研究了2种藻类(鱼腥藻、小球藻)AOM对纳滤膜去除萘普生(NPX)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2种藻类AOM均能促进NF膜对NPX的分离,提高NPX的去除率,但会显著降低膜通量。AOM的分子量分布和亲疏水性与其对NPX去除率的影响有关,AOM中亲水性的多糖和蛋白类有机物质是造成膜污染和影响NPX去除率的主要物质。滤饼层的形成改变了膜表面的亲疏水性能和截流分子量(MWCO),也是造成膜通量衰减和NPX去除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中有机物组成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饮用水中有机物的组成及其去除评价指标,并指出了各类有机污染物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法:强化混凝、颗粒活性碳、膜过滤、光催化氧化、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及生物预处理技术等。最后总结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合适的去除有机污染物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超滤工艺净化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试验,对组合工艺的除污染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浊度、颗粒物和藻类的去除效果非常好。出水浊度稳定在0.1NTU以下,水中粒径>2μm的颗粒数约19个/mL,藻类平均数量约为2.2×104个/L。在去除有机物方面,组合工艺对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38.0%、15.2%和32.6%,其中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较为突出,出水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为2.69~2.87mg/L。组合工艺去除的有机物是分子量大于3KD的大分子有机物,对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不明显。其中,混凝沉淀主要去除了水中的疏水性有机物和亲水荷电有机物,超滤膜去除的有机物则以亲水中性有机物为主。在工艺运行期间,超滤膜的跨膜压差增加了约12.3%,跨膜压差的升高主要由被超滤膜吸附的小分子有机物产生。  相似文献   

9.
赵伟高  张晓晴  田一梅  赵鹏 《环境科学》2023,44(10):5861-5869
微纳塑料是当今备受关注的新兴污染物,已被证实存在于饮用水流经的各个环节.饮用水中的微纳塑料比表面积大,能够吸附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增加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危害.微纳塑料与典型污染物的吸附、团聚行为被称为"胶体泵效应".聚焦于饮用水中的微纳塑料,从微纳塑料的赋存情况、胶体泵效应、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和胶体泵效应对其去除影响这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阐述.结果表明,微纳塑料广泛存在于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和龙头水中,其胶体泵效应促进了与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的团聚,在加剧微纳塑料毒性的同时,也影响其去除效果.混凝沉淀对微纳塑料的去除效果存在争议,传统砂滤对其去除效果有限,深度处理是去除<5 μm微纳塑料的高效处理工艺.探明微纳塑料胶体泵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引发条件可有效提高其去除率.最后,从饮用水处理工艺和胶体泵效应的角度,对饮用水中微纳塑料的控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降低微纳塑料在饮用水中的赋存及毒性、保障饮用水质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供水中藻类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其副产物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本文对饮用水中藻类各种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系统分析各技术去除效果、局限性,展望了藻类去除技术发展前景。指出目前控制饮用水中藻类污染必须将水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预氧化工艺、优化常规工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6 中期项目。这一阶段包括饮用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主要为四个方面:水中有机物的消除,不同消毒剂和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水处理中其他物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建立福建水处理重点实验室。6.1 水中有机物的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及种类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标志。水中有机质的含量虽低,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对健康的危害极大。在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中有毒污染物的筛查和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饮用水中含有痕量有机有毒污染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水质标准管理范围.应用安捷伦公司解卷积报告软件(DRS)提供的保留时间锁定(RTL)、谱图解卷积(Deconvolution)技术和有毒化合物数据库(HCD),建立了1种可以应用于饮用水中有毒污染物的筛查和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应用此方法对北京市自来水厂进出水中的有毒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定性筛查到113种有毒有机污染物,并对其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挥发性有机物和酚类物质等62种污染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定量分析数据的污染物中,列入标准的有机有毒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际主要水质标准限值;对未列入水质标准或没有浓度限值的有机有毒污染物,初步进行了健康风险分析和水厂工艺的去除效果评价,发现它们的健康风险基本处于可接受的水平.此外,还定性筛查到当前国际水质标准中没有列入的51种有毒有机物,包括敌敌畏、五氯硝基苯、仲丁威、残杀威、邻苯基苯酚、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苯胺和腐霉利等,并分析了这些污染物的风险特征,是否存在健康风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城市自来水光催化氧化深度净化效果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在玻璃纤维网上制得TiO2催化膜.用相应的固定膜光催化氧化装置进行了城市自来水的深度净化研究.GC/MS分析表明,在水中输入能量87W/L的低光照强度下,经1h的处理,自来水中有机物总量去除率在60%以上.19种优先污染物有5种消失,另21种有害物质中10种浓度降至仪器检测限以下.与此同时,水中各种有机物的浓度均显著下降.中间产物中基本不含有害的物质.光催化氧化对城市自来水中有机污染物有令人满意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纳滤膜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别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 ,探讨活性炭 纳滤膜工艺对饮用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的去除效果及机理 .结果表明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受其本身性质和有机物特性影响较大 ,去除能力有限 ,但它可作为纳滤的预处理 ,确保膜进水符合要求 ;纳滤则可将水中总有机碳和Ames致突变物大部分去除 ,使TA98及TA100菌株在各试验剂量下的MR值均小于 2 ,Ames试验结果均完全呈阴性 ,确保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两者的组合是获得优质饮用水的有效处理工艺 .  相似文献   

15.
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不能除去水中溶解性有机物。采用预氯化,会产生多种有机卤化物。本文研究了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工艺,处理受污染的地表水源去除有机化合物及致突变物,获得较好的效果,从而为自来水净化提供较理想的工艺。一、基本原理在制水基本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以预臭氧化代替预氯化,然后,在快滤池后设置生物活性炭滤池。采用这种水处理技术,能使臭氧充分地直接氧化成较大分子与复杂有机物,使原来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氧化成醋酸、草酸、对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处理量为3L/d的臭氧陶瓷膜-生物活性炭(BAC)(工艺Ⅰ)和陶瓷膜-BAC(工艺Ⅱ)2种组合工艺处理受污染的原水,研究了工艺对原水中浊度、氨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了臭氧对膜通量和BAC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投加臭氧和2.0mg/L臭氧投加量下,两种组合工艺可去除原水中96%以上的浊度.组合工艺均可去除原水中1.0~2.0mg/L的氨氮.提高溶解氧浓度至30mg/L可强化氨氮的去除能力,两种组合工艺可至少彻底去除5.5mg/L的氨氮.投加2mg/L臭氧后,工艺Ⅰ可去除原水中48.3%的总有机碳(TOC)和51.8%的UV254.工艺Ⅱ对T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1%和48.2%.臭氧对浊度的去除无影响,但臭氧可改变部分有机物的结构,减轻膜的有机物污染.与未投加臭氧的工艺Ⅱ相比,投加臭氧使工艺Ⅰ中的膜通量提高了25%~30%.但残留臭氧可能影响后续BAC中的微生物,对BAC去除氨氮和有机物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痕量有机物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积累性和强毒性等特点,对水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控制水环境中痕量有机物污染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热点。纳滤膜技术在去除痕量有机物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去除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章总结了水质特性、操作条件以及膜表面性质对纳滤膜截留痕量有机物的影响,分析了以往研究中纳滤膜在不同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得出的不同结论,并对未来纳滤膜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水源污染的日趋严重,不少城市居民,对饮用水的质量普遍感到疑虑和担心。因而纷纷用磁化水、矿泉水、纯净水等替代日常饮用水。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如果我们长期饮用这种水,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那么,消费者究竟该喝哪种水呢?自来水:几十年来,自来水一直是城镇居民的主要饮水来源。但近年来各地的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水的质量大打折扣。再加上自来水在消毒时,使用了氯气或含氯漂白粉,它们在杀菌的同时,也带来了游离氯对各种有机物的氯化作用,包括含氯的二恶英在内,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纯净水:纯净水是一种经过特殊过滤装置,经…  相似文献   

19.
氧化物涂层砂对天然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氧化物涂层砂,比表面积增加,吸附容量增大,使石英砂表面电荷的带电性质改变,有利于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对3种不同氧化物涂层砂和未涂层砂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涂铝砂和B型涂铁砂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A型涂铁砂;而3种涂层砂均优于未涂层砂。  相似文献   

20.
臭氧/混凝预处理工艺降低膜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丽  董秉直  高乃云 《环境科学》2010,31(7):1516-1519
采用臭氧和混凝工艺分别处理黄浦江原水后进行MF膜过滤试验,考察2种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作用,进而考察其对MF膜过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预处理工艺都存在一个使膜污染下降率达到最大的最佳投药量.2种预处理工艺中,混凝降低膜污染的效果要好于臭氧,这主要与2种预处理工艺所去除的有机物性质有关.黄浦江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103~5×103范围内,膜化学清洗液的分析表明造成膜污染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4.5×103附近,臭氧对相对分子质量在3×103附近的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而混凝主要去除5×103附近的较大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因而混凝对这部分污染膜物质的去除效果要好于臭氧,从而有效降低了膜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