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25个指标构建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处于"较健康"状态(0.236 2),处于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城市群内部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同.长沙市和株洲市的隶属度为"健康",湘潭市和益阳市属于"较健康"状态,岳阳市和常德市属于"临界状态",衡阳市属于"不健康"状态,娄底市的隶属度为"病态".未来,环长株潭城市群要加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建设,缩小城市群内部差距,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性的两个"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资源短缺、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制约的困境,是湖南省城市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认为做大做强静脉产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并从发展体系、经营模式、物流体系、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静脉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兼顾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双重效益,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区域发展新模式。通过熵权-TOPSIS法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解析造成差异化格局的成因,进一步引入GWR模型深入探讨了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旨在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绿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处境,加深区域政府及民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以期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指数并缩小其区域差异,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一体化进程,进一步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发现,(1)2009—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绿色发展指数历经了"V"型触底反弹过程,位于绿色发展库伦涅茨曲线拐点左端"两难阶段"的城市数目由2009年的6个增加至2012年的22个,并于2014年降为18个,超过半数的城市仍处于绿色发展的"两难阶段",经济与环境矛盾依然严峻。(2)城市群绿色发展的5大影响因子为:人均GDP、经济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其中,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与绿色发展关系由负相关向正相关演进,其余4项影响因素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均为正效应;经济刺激对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效应逐年减弱,产业结构及资源状况对绿色发展的边际作用力明显提升。(3)2009—2014年襄阳市和常德市呈现差异化演变趋势,前者绿色发展指数逐年锐减,已由绿色发展库兹涅茨曲线上方滑落至曲线下方,后者反之;产业结构、资源保护和绿化治理为襄阳市绿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眼于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以掌握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分异,为地区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基于PSR模型,从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平均法对珠三角各市及城市群1978—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未来7年生态安全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区域内生态安全呈现出东、西和中部的分异,中部明显低于东、西部。(2)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呈现逐渐下滑态势,较严重的是广州、深圳和珠海市,评价值基本在0.39~0.72之间,处于较安全向不安全等级变化,广州以2008年和2012年为临界点;其余城市(区域)则由较安全下滑至临界安全;未来7年内生态安全趋势不容乐观。(3)惠州和江门市的生态安全曲线波动频繁,在0.43~0.76之间,但变化幅度居中。(4)各城市生态系统子系统承受的压力、做出的响应以及呈现的状态各具特色。未来珠三角各市需因地制宜地采取环境整治措施,以促进城市群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陕西关中城市群热岛效应指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妍  彭艳  李星敏  王繁强  杜川利 《生态环境》2011,(10):1551-1557
选取陕西关中地区12个大、小城市,1970—2009年逐月平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对描述热岛效应的热岛强度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以华县站为对比站的改进型温度差直线趋势作为关中城市群热岛强度衡量指标。该指标既消除了局地气候变化影响又剔除了个别小城市增温速率过快的影响。计算结果发现: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关中城市群一年四季都存在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冬春季强,夏秋季弱。大城市的热岛强度无论季节或年增加幅度均比小城市大。  相似文献   

6.
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为识别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采用ENVI 5. 3和Arc GIS 10. 2软件解译黔中城市群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以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依据识别黔中城市群生态源地,基于石漠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构建黔中城市群阻力面,确定缓冲区,通过成本距离分析和路径分析生成廊道,识别生态节点,最终构建黔中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低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0 354. 95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56. 42%;中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5 132. 14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65. 30%;高水平安全格局面积为39 780. 76 km2,占黔中城市群总面积的73. 9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主要分布在黔中城市群西部及南部地区。黔中城市群需要加强保护的区域面积占比很大,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以免破坏黔中城市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属性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鹰  陈昊林 《生态环境》2010,26(6):1422-1427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属性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该模型和方法对其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系统现状属于一般健康类,其中自然生态子系统对区域整体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吻合。通过对各子系统层的健康度分析,识别了健康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采用属性理论方法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能较好地识别系统层综合健康状况和子系统层的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评价结果为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有效实施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开展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估,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为研究手段,基于自然资源本底数据的提取结果,构建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探究并评估其区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考虑研究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选取了河流、坡度、高程3个自然生态因子。由于研究区域中心城市地区向周边及非中心城市地区的扩张进程快,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实施建设的发展更新迅速,因此将土地利用类型、交通路网2个因子也列为因子层要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各类自然资源本底数据的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部分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珠三角城市群的高程和坡度生态敏感性呈现显著的中部低四周高的态势,并且低敏感区域占据绝大多数。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情况。此外,珠三角城市群内9个城市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具有显著的差异。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区域,其轻度敏感性区域和不敏感性区域所占比例较高。肇庆、江门等多山区、多林地区域,其极高敏感性区域和高度敏感性区域的占比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地方行政规划是否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使用2003—2023年5大国家级城市群共88个城市样本,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及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深入总结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异来源,并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5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呈现连年上升趋势,在2008、2012、2015与2020年几个节点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城市群间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水平的总体差异逐年缩小,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的贡献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协调性较强,相较而言成渝城市群内部协调性较弱。据此,提出了各地政府应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相关制度供给和法律法规约束以及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推进治理策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陕西省各城市的社会状况和地域情况入手,选择和构建了适合陕西省自身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最后使用以上方法,对陕西省2008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可以分为3类,其中西安等3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较高;铜川市等5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一般;延安市等2个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各个城市都应该依照自身情况明确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制定生态建设方案,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从而使整个陕西省生态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交通出行、科学教育、资源环境、工业发展7个准则层以及30个指标层设计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融合两阶段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构建融合多指标信息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中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2)我国城市低碳发展力度受相关政策影响,科学可行的政策对于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具有强大导向作用以及推力,促使其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位作为生态学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分析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间竞争、演化等现象。以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为基本单元,运用生态位理论模型,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加权和聚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就中原城市群整体而言,城市生态位偏低且呈现明显的层次分异;(2)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位空间分异表现复杂。综合城市生态位、自然生态位及人口生态位空间分异并不明显,而经济生态位和社会生态位空间分异却十分显著,其中经济生态位最为显著;(3)中原城市群缺少4个子系统都具有优势特征的城市,只有郑州独具2项优势特征,但其自然生态位较低,自然生态位是郑州城市生态位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其支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涤非  宋杰 《生态环境》2012,21(2):273-278
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评价模型并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是城市生态可持续性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可操作的实际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针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基本内涵,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框架,构建城市生态可持续性支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泛长株潭地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各地市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社会民生和谐进步、经济高效公平增长、人口质量综合提升、政策和制度调整与完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提升方向。评价结果表明:泛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平、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效率、社会民生进步程度以及经济高效公平增长水平都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当前该区域亟需解决城市生态承载力不够强、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仍待升级、就业结构不优及公共服务不足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以维持区域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化使得城市热环境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201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山西中部城市群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和热环境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定量探究城市群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1)近10年来山西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均有向太原市偏移的趋势。(2)研究区地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群热岛效应逐渐显现,2013-2016年,高温区重心向东北方移动30.03 km,转移至太原市中轴线偏北方位置,各城市间热环境的连通性加强。(3)城市群的景观格局演变对其热环境有着明显的影响:(1)各景观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及草地热环境贡献指数较高,林地与水体贡献指数为负,其中林地贡献值为-0.975,贡献指数绝对值最大;(2)从景观格局指数来看,在类型水平上,林地的聚集度指数、平均分布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景观类型比例与地表温度(LST)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LST呈正相关,而在景观水平上,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等与LST呈正相关,2013年各相关系数最大,不同景观类...  相似文献   

15.
工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人们纷纷探讨绿色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旨在发现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中的薄弱环节,设计评估工业的绿色发展状况的指标,引导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文章借鉴脱钩理论的核心理念,分析资源环境的特征指标,利用工业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变化对工业产值的弹性脱钩值作为考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态指标,建立包括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工业资源环境弹性脱钩和工业发展绿化度3个方面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该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工业绿色发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结果合理、可靠.对广东各地的实证评价分析显示,广东省工业总体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高压力水平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但由于各地工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目标不同,工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也存在较大区域差异.资源环境约束严格的珠三角核心区工业绿色发展情况相对其他地区较好,属高绿化度高资源环境压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资源环境约束较严格的粤北山区工业转型升级也有明显进展.而在资源环境约束管理不大的珠三角非核心区与粤西地区中,江门和湛江工业绿色发展相对较好,肇庆和茂名一般,惠州和阳江工业呈粗放发展,粤东地区除汕头外,工业粗放发展趋势明显.因此,各地应制定针对性措施,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限制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发展,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的生态化转型,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季节、昼夜条件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CI),归纳不同城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的角色特征,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和地级市热环境贡献度强度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在白天和夜晚作为城市群热环境源汇角色不同,根据贡献度指数的昼夜差异可分为昼夜热源型城市(CI0)、昼汇夜源型城市(白天CI0,夜间CI0)和昼夜热汇型城市(CI0);(2)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绝对值增大,对城市群热环境的源汇作用强度增加;(3)耕地和林地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最主要的源汇景观。在春、秋、冬季夜间,耕地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由源转为汇。(4)城市受内部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贡献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在春、夏、秋季夜间对不同城市热环境分别表现为源汇景观。区别源汇景观的依据在于判定其是否能够降低区域热环境,因此源汇景观在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发生角色转变。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植被分区的城市设计所进行的热环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效率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人口聚集、产业发达,拥有媲美世界一流湾区的优越条件以及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的潜力。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06-2018年面板统计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对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值进行测算与评价,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湾区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定义空间权重矩阵和构建空间误差模型来识别湾区城市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在2006-2018年期间均值为1.55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湾区城市生态效率区域差异较大,就各城市生态效率均值来看,香港、澳门与深圳大于2,广州、佛山与珠海在1-2之间,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与中山小于湾区平均值;(3)香港、澳门、深圳等高生态效率城市对邻接地区产生较强的辐射效应,肇庆、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等低生态效率城市邻接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也低。总体上,湾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绝大部分处于中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绿化评价系统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衡量城市绿化建设的水平和指导城市规划,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绿化评价体系。分析和比较了中国现有的4种国家级城市绿化评价体系: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标准、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并从易得性、可比性、简易性、客观性等4个方面对具体的指标进行了分析。4种绿化...  相似文献   

19.
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天津市于1996年将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体现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又在2001年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落实于笔端,体现在天津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十五”规划)。采用适合评价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数学模型对天津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现状定量分析,其中指标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生态环境3方面的内容,得出天津市城市生态化水平,从而促进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为确定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东部沿海重工业城市—唐山市为例,通过分析其背景及发展特色,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价法构建了一套唐山生态城市建设核心指标体系。体系主要包括4类1级指标、13类2级指标和49类3级指标,同时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得出唐山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化水平。结果表明,唐山市现阶段已经处于较高的生态化水平;2015年综合指数值可望处于Ⅰ级生态化水平,基本达到生态城市标准;且有望在2020—2030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态化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