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完善我国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生态安全相关的制度文件,基本构建了国家生态安全政策体系框架,但是区域差异化体现不充分、政策彼此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度不足、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生态环保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建议:以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底线要求优化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制定相应生态环境安全政策;以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信息公开等推动生态安全管控的多元共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发挥生态文明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安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既能满足生存于其中的万事万物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又不至于使自然环境自身受到损害。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当代,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从立法上建立完善的生态安全体制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PSR框架模型的发展,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该区域2003~200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3年的0.134(敏感级)升高至2006年的0.269(临界安全级),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呈好转趋势,土地所受的生态压力整体上有所加大.现有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现有土地生态问题的治理.现阶段土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严峻.对2003~200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分析显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已进入快速改善阶段. 相似文献
6.
7.
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兰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实地情况,从土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土地规划与利用情况的,涵盖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21个指标,设计了具有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兰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剖析了1997—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整体有好转趋势.2006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666 4,比1997年提高了0.060 1,由1997年的风险级转为2006年的敏感级,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就县区而言,城关区、榆中县与红古区的增长强度较大,增幅分别为25.03%,18.09%和17.65%,其中榆中县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由风险级转为敏感级;其次为城关区与七里河区,增幅分别为13.13%和13.10%;其他县区增幅在6%左右.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安全问题是有关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安全问题。章介绍了有关生态安全的概念、我国生态安全存在问题及危害,并提出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系统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生态安全是城市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入手,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并着重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6
从生态安全涵义理解出发,建立了包括资源依赖性、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方面在内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系数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海南岛为例,评价了其陆地生态系统安全,得出海南陆地综合生态安全系数为0.610,其生态服务功能安全性较高(0.772),而资源依赖性安全系数最低(0.468)。从研究可知,海南岛生态安全整体情况比较好,尤其是在水土保持、自然灾害抵制、空气净化等方面,但其能源的自给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安全隐患,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构建海南岛安全的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注生态安全之三:中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重点和措施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21世纪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一个主要挑战。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当前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或者环境安全的讨论越来越多。本刊特邀曲格平主任撰文介绍有关情况,先期发表的是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关注生态安全之二: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本文为系列之三。 相似文献
12.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12)
风沙灾害对西藏高原重要空港、青藏铁路(公路)、正在建设的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等交通要道的安全运营构成了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目前,雅鲁藏布江流域现有风沙化土地27万hm2,急需大力开展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文章基于分析大量野外调研和试验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高寒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加强西藏高寒河谷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与安全屏障建设的对策建议,即是尽早开展生态恢复分类区划、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安全监控与恢复潜力评估、进一步开展特殊气候带下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以期为西藏自治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关注生态安全之二: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21世纪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或者环境安全的讨论越来越多。本刊特摘录曲格平教授在中央党校所作《关注生态安全》的若干章节,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已先期发表;本文为系列之二;随后发表关注生态安全之三:中国生态安全的战略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空间广阔,资源丰富,但是以土地荒漠化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阻碍了该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并指出生态平衡失调是荒漠化产生的最终原因.在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荒漠化监测中的作用后,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用地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论文在总结国内研究学者有关生态用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入手,界定了生态用地的概念,根据生态干扰度构建了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并将生态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进行衔接,对全国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分析其特征及规律。研究表明:1)广义的生态用地是指能发挥供给、调节、支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调节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地类型;2)依据“生态干扰度”构建了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将生态用地分为3个一级地类、5个二级地类和31个三级地类;3)2012年全国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80 483.80亿元,呈现“西高、中次、东低”空间格局。2009—2012年全国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中增、东西减”的格局特点;2009—2012年全国生态用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失,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浅析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城乡建设中,农村建设用地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是造成我国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谯城区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农村农居点存量土地利用率,控制建设土地用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生态移民是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有计划、有组织地异地搬迁安置,从而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研究我国的生态移民政策及其实施现状,在分析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所要完善研究的内容和政策措施,以期能够保证我国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生态移民是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有计划、有组织地异地搬迁安置,从而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研究我国的生态移民政策及其实施现状,在分析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所要完善研究的内容和政策措施,以期能够保证我国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先后经历了污染控制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等发展阶段,已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国情特色的成熟标准体系框架. 为探究过去30余年相关标准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以200余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文件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国内外标准制定现状,重点分析得出现阶段标准制定的领域热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方案和发展方向. 结果表明,目前土壤污染物的检验方法是最主要的土壤环境标准文件类型,分光光度法是最主要的污染物测试方法. 未来发展任务可从开发污染地块精细化和本土化的风险评估模型、健全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完善风险调查检测评估与防治相关技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切实为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优化完善提供重要的方法基础,为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