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静电产生的机理入手,阐述静电放电带来的主要危害,重点研究了在不同领域中采用的静电预防措施,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为今后静电火灾的预防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铁路危险品货场中人体静电放电隐患的测量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翔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2):114-119
根据人体静电的基本理论,人体的对地静电电位、电容和电阻是静电放电隐患的3个主要评估参数,也是建立静电危害模型的关键参数。笔者结合实际测量数据,对铁路危险品货场中人体静电放电的隐患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并探讨了其危害机理,提出了流动人体模型和人体—老虎车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数值。基于实测数据和放电模型分析的评估结果表明:在铁路危险品货场中,源于人体静电放电的静电电击和静电引爆两个隐患不容忽视;与基于实测数据的直接评估结果相比,人体—老虎车模型得出的评估结论是静电放电隐患,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典型静电放电火花点燃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研究典型静电放电火花的实际点燃能力 ,对实际生产工艺工程中的静电放电火花的点燃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静电放电火花的放电相当能量、放电火花空间分布范围和放电火花持续时间 ,决定了静电放电火花实际点燃可燃物的可能性大小 ,因此不同类型的静电放电火花点燃可燃物的差异性很大。根据数据序列理论分析 ,引入静电放电火花点火源序列和可燃物危险性序列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反映了静电放电火花点燃可燃物的危险程度 ,可用于对静电放电火花的实际点燃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价。对聚烯烃粉体生产工艺过程中典型和频发性的静电放电火花的点燃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乙醇汽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静电风险及带电变化规律,基于自主研发的油品电荷密度表,试验研究了乙醇含量对管输汽油静电带电规律的影响,获得乙醇体积含量0~5%的管输油品静电数据;对油库内乙醇汽油装车作业及加油站加油作业乙醇汽油静电起电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加,油品静电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乙醇体积含量在0.5%~1%时,油品静电起电量最高可达到-77.2 μC/m3,为此需注意乙醇汽油调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静电风险;高电导率的车用乙醇汽油在加油作业时,油品静电起电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阐述了液体起电的偶电层理论,在偶电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轮静电的产生机理。介绍了国内油轮静电隐患状况,并针对相关状况,提出了油轮静电隐患的一些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民用爆破器材的易燃易爆属性,使得民爆生产、储存、运输、装卸过程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发生后果严重的燃烧爆炸事故概率相对较高。因此,民爆器材行业首要的任务就是搞好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摸清行业的安全现状,研究制定切实的安全对策措施,也就成了搞好行业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可靠性的评定结果是否可信,直接关系到炸药及火工品的使用安全性和作用可靠性。但是,现有炸药及火工品可靠性评定方法却存在着达不到置信度要求、评价结果偏于危险的缺点。为此,提出了一种确定炸药及火工品安全度和可靠度的高精度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该方法不仅可信程度高,而且适用于小样本情况,尤其是在利用了以往试验数据后,既可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评定的精度,又可大大节省试验的费用及时间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介绍了火工药剂的概念及其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新型火工药剂的几种技术,分别对国内外火工药剂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随着火工药剂在工业、国防等领域中的发展,各个领域对火工药剂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天然气储气罐的不断兴建与发展趋势的大型化,对于已建和待建储罐区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安全性问题,指出运用破坏伤害范围评价法可直观地预测破坏效应。通过对储罐爆炸释放能量的估算,采用模拟比法结合TNT爆炸试验数据计算出距离储气罐不同距离处爆破冲击波超压值,运用超压准则模拟预测出不同规格、储压下储罐爆破破坏伤害严重程度及危及半径范围;采用世界银行推荐的危害关系式,结合伤害破坏等级分析天然气爆炸破坏效应并与爆破效应比较。5000m3储气罐、储压1.20MPa下,储罐爆破和天然气爆炸危及距离分别可达144.0m和247.7m。依据预测结果,可将罐区周围划分不同区域,为实际工程中罐区选址、建设、安全距离确定及安全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某钢铁企业电除尘器改造为电袋除尘器,效果表明,电袋除尘器能满足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为预防丙烯氧化制环氧丙烷工艺流程中丙烯燃爆危险的发生,利用5 L爆炸极限测试仪测定丙烯在空气中常压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爆炸极限,得到丙烯在常压下爆炸极限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针对丙烯工艺中的典型工况,采用11 L爆轰管测定不同工况温度、压力条件下,丙烯在空气中不同氧含量下的爆炸极限,并以此绘制爆炸极限三元图,得到不同工况条件下"丙烯-氧气-氮气"混合体系的燃爆区域。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压力及氧气含量的升高,丙烯爆炸上限明显提高,但爆炸下限变化不明显;丙烯在80℃、0.24 MPa,130℃、0.96 MPa,40℃、1.90 MPa条件下的极限氧含量(LOC)分别为11.0%,10.2%和10.8%。降低体系中氧气含量有助于预防丙烯燃爆危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