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持人,你好:《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如果因为单位防护不当,导致员工受伤,员工得到工伤保险赔偿之外,还可以向单位提出赔偿吗?易安网友段先生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因工负伤的双重赔偿权是指劳动者因工负伤后,除了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求享受工伤待遇外,还可向侵害人要求赔偿.这里的侵害人包括用人单位及其雇用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劳动者是否享有双重赔偿权与一国的工伤保险性质有着直接联系.唐明法官在文中已介绍了国外四种模式,而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在这一问题上是不明确的.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而言,应肯定已参加工伤保险劳动者的双重赔偿权.  相似文献   

3.
在处理工伤保险的具体问题时,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有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职工因工受伤后,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还能再要求民事赔偿吗?对此,我们举两个典型案例并加以具体分析,希望读者朋友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切实掌握工伤职工能够同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的条件与依据,并做到举一反三。案例之一:2004年5月10日8时30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是五大社会保险之一,每个用人单位都必须为职工办理此项保险,是对职工的一种保障。工伤保险包含的内容很多,工伤死亡赔偿是工伤保险赔付最多的一项。中国工伤赔偿50余年来所走的历程是由国家赔偿到企业赔偿再走向国家赔偿和社会赔偿,是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等的客观结果。企业和属地管理单位,都要义务购买职工工伤保险,它是一种文明措施。对工伤死亡赔偿与民事损害赔偿之间的种种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现行工伤死亡赔偿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工伤保险的运行方式是由经办机构将工伤(亡)职工的赔偿款项,支付给用人单位的对公账户,用人单位再转给工伤(亡)职工或其家属。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发生用人单位克扣、截留工伤(亡)职工待遇的问题。用人单位是否有权克扣职工工伤待遇?工伤经办部门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科学》2012,(2):61-63
第一条 为实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本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的职工有依照《条例》和本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正>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实施3年来,总体现状如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动制度落实?为此,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了《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实施三周年调研报告》,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了座谈。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  相似文献   

8.
《现代职业安全》2006,(4):97-97,96
在处理工伤保险的具体问题时,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有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职工因工受伤后,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还能再要求民事赔偿吗?对此,我们举两个典型案例并加以具体分析,希望读者朋友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切实掌握工伤职工能够同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和民事赔偿的条件与依据,并做到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9.
工伤保险知识讲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八讲职工的工伤保险权利和义务工伤保险是职工的一种权利,在制度中也规定了职工应尽的义务。特别是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职工明确享受哪些权利和承担哪些义务,并认真加以落实,这和用人单位认真履行工伤保险责任一样,都是正确贯彻实施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保证。一、正确认识劳动保护和工伤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单位法人始终是劳动安全卫生的第一责任人,并负责职业伤害的赔偿,劳动法律法规总是侧重强化用人单位的责任,以保障职工的各项权利。有些职工对此有片面的理解,认为自己只管“干活挣钱”,“安全不安全是老板的事…  相似文献   

10.
热线咨询     
请解答两个工伤问题编辑同志: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些疑难问题,特此咨询。我公司某职工于1987年5月28日检修锅炉时,头部被坠落物砸伤。2004年12月20日对该职工进行了劳动能力鉴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结果为:伤残四级。市医疗保险局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条“:……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因此,市医疗保险局“提出,该职工所享受的伤残津贴应由用人单位负责支付。请问:1.该职工所享受的伤残津贴,是市医疗保险局支付,还是我公司自己负责支付?2《.工伤…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实施5周年。5年来,不论是社保部门,还是劳动者,都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是什么阻碍了制度的落实?下一步该怎样推进?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实施。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  相似文献   

12.
职工因工作受伤在医疗和休养期内依法享有的工资福利待遇,既是工伤职工的正当权利,又是用人单位应尽的法定义务。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用人单位按月支付。  相似文献   

13.
浙政发[2006]4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国令第375号),进一步加强工伤保险工作,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全面推进工伤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行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省自1991年开始探索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以来,参保范围逐步扩大,参保人员逐步增加,全省参保职工已超过500万人。但是,目前仍有相当部分用人单位和职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工伤保险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由此而引发的未参保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之间…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你好!我单位为职工投保了人身意外险,同时,职工享有工伤保险权利,如在聘用期内发生因工伤亡,职工可以同时享有吗?易安网友易安网友,你好:《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退休后受雇在一商店打更,夜间巡店,不慎跌伤。请问:退休人员找活干,在劳动中受伤,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韩涵韩涵:退休人员退休后打工,在劳动中受伤,应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按《劳动法》的规定,虽然退休人员不能与用人单位再建立劳动关系,但其雇佣关系是存在的。退休人员作为劳动者,虽然与其他职工在身份上不同,但工伤保险待遇是应当享有的。本着利益与风险一致、风险与责任一致的民法理论,这一待遇应由雇佣方负责。对此,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的通知》第3条第6款作出了明确规定:“退休、退职工人在…  相似文献   

16.
《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八条,用人单位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瞒报工资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相似文献   

17.
正《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对于五、六级伤残职工,用人单位需要承担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且依法不享有单方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但若用人单位不能正常经营,将要搬迁、关闭乃至注销主体资格,此时,五、六级工伤职工的劳动、保障关系又当如何处理?劳动者文娟(化名)被鉴定为五级伤残的终审案例,在广东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首先是职业病危害岗位津贴,本案终审判决在当地司法实践创造了首例。职业病危害岗位津贴系相关法律明文规定,具体支持标准则交由法院自由裁量。需要提醒劳资双方的是,这是一项法定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18.
正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为员工仅购买了商业人身保险,却不参加工伤保险的现象相当普遍。商业人身保险能否替代工伤保险?员工发生工伤获得商业人身保险赔偿后,能否再向单位讨要工伤赔偿?广东省江门市一起案件的终审结论认为,不可替代,可双赔。员工工伤致残只有商业保险赔偿现年46岁的董玉芹,来自贵州省一个贫瘠山区的普通农妇,与丈夫徐海坤生育了2个孩子。因丈夫是家中老大,董玉芹的公婆与他们一起生活。上要赡养两位老人,下要供2个孩子  相似文献   

19.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为了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用人单位和职工深入理解和贯彻执行,本刊记者采访了安全高级工程师、工伤保险制度研究专家周华中先生,并请他重点从用人单位和职工的角度,谈了对《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的有关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200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再一次审议了《社会保险法》草案,工伤保险的内容尤其引人关注。草案规定,"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与具体内容,意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