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化控制室信息显示对人因可靠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主控室内信息显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比较分析数字化主控室与传统主控室人机界面中信息显示方面各自的特征,发现人机界面数字化后,巨量信息与有限显示的矛盾非常突出,并伴随产生任务繁重但又是必须的界面管理任务,它们对人因可靠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增加了新的人因失误源,可能出现新的人误模式.提出3个新的科学概念,即信息显示率、信息提供率和数据更新率,认为研究这3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对操纵员认知行为的影响,是解决巨量信息与有限显示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人机系统人因可靠性数据非常匮乏。验证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在监视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收集失误,并获得其失误概率。其中信息搜集失误主要包括4种失误类型:1)未搜集到相关信息;2)搜集到多余干扰信息;3)信息搜集不充分;4)信息搜集超时。通过模拟试验验证这4种类型失误的存在,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数字化人机界面操纵员在监视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收集失误,并且信息搜集失误概率为0.018 7,其中,未搜集到相关信息失误概率为0.000 9,搜集到多余干扰信息次数失误概率为0.002 7,信息搜集不充分失误概率为0.007 1,超时失误概率为0.008 0。信息搜集任务反应时与信息数量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6639.87+599.311x;信息搜集任务总体失误率与信息数量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拟合函数为ln^y=-6.292+0.214x。但信息搜集任务主要的4种失误类型的失误率和信息数量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防空反导指控舱人机界面“巨量信息,有限显示”的矛盾,通过试验探究信息显示率、信息提供率、数据更新率对指控舱界面认知负荷的影响。建立以脑电信号(EEG)α波的频谱功率及任务负荷指数(TLX)量表为评价指标的主、客观认知负荷综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评估认知负荷。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认知负荷影响极其显著,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信息显示率、信息提供率、数据更新率;使认知负荷最小的因素组合为信息显示率80 bit、信息提供率4 bit、数据更新率3 s。 相似文献
4.
针对核电厂数字化监控显示界面中信息突显方式对操纵员的视觉搜索任务绩效的影响,首先,以核电界面数据图符为研究对象,以图符形状编码突显方式为变量,重点研究拓扑结构一致与有拓扑差异性的图符形状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然后,从邻接状态、连接方式与构成元素类型等图形属性方面设计数据图符形状编码,并开展心理学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监控显示界面中不同数据图符形状编码突显方式对视觉搜索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单一圆弧形状突显促进被试的视觉搜索绩效较低,有拓扑差异性的图符形状编码突显方式可提高操纵员视觉搜索绩效。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核电厂操作员对监控显示界面信息的视觉搜索绩效,以界面中警示线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突显方式作为变量,通过试验1研究弹窗对警示线路的遮掩问题,通过试验2研究警示线路突显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显示位置对用户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结果 表明:弹窗透明度设置为35%时,弹窗下的警示信息可以被有效捕获;在弹窗透明度降低的情况下,用... 相似文献
6.
核电数字化仪系统既涉及反应堆随时间变化的物理动态演化过程,又涉及计算机的离散控制过程,属于典型的实时混成系统。微分动态逻辑是近年在混成系统验证领域的新方法。提出以微分动态逻辑为基础的构建反应堆控制系统安全验证模型方法,验证反应堆控制系统中离散化的逻辑控制与反应堆连续性的物理连续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否保证反应堆安全需求,从而提高数字化反应堆控制系统设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煤矿安全信息数字化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计算机科学和煤矿管理科学有机结合,创建大型的安全信息数字化系统,集安全信息采集、传递、储存、查询、网络办公于一体,形成一个动态闭合的安全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安全在线分析,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9.
选取北京24个PM_(2.5)监测站点2017年8月17日至21日逐小时PM_(2.5)质量浓度数据及16个市辖区的逐小时气象数据,建立了北京各区关于PM_(2.5)质量浓度的环境信息关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被在PM_(2.5)与气象因素及区域污染的关联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模型脉冲响应曲线的数值可以看出,绿化率与PM_(2.5)对相对湿度扰动的响应相关性最高(R2=0.71),其次为风速(R2=0.54),但绿化率与PM_(2.5)对温度扰动的响应的相关性不高。PM_(2.5)对风速扰动的响应最为迅速。绿化率越高的市辖区,PM_(2.5)对3种气象要素的响应越剧烈且越容易出现波动,PM_(2.5)对气象要素总扰动的响应的滞后期与绿化率有较强的相关性(R2=0.62)。对各区域PM_(2.5)质量浓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植被覆盖的地区更不易受到其他区域污染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深水防喷器(BOP)控制系统作为深水井控失效关键部件,其可靠性对于保证深水钻井安全高效进行极为重要.以FMEA理论为基础,提出针对深水防喷器控制系统的FMEA分析方法;根据深水BOP系统的特殊性,重新定义相应的FMEA分析内容、分析层次划分规则、故障判断依据以及严重度、发生率、探测度确定方法,以此计算风险优先数(RPN).最后以其中一个子系统水下控制系统为例,进行系统级和设备级FMEA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将FMEA运用深水防喷器控制系统中,可以找出影响控制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其薄弱环节,为操作人员制定控制措施和方案提供依据,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科学支持,提高深水BOP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有效解决现场决策困难问题以及规范执法程序,设计了以VB.NET作为开发语言、WINCE.NET作为运行环境、SQL作为后台支持数据库的基于PDA的安全管理移动办公信息系统.该系统结合安全管理工作特性和现场安全管理信息需求,充分发挥掌上电脑的便携以及方便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的优势,构建了安全管理、执法监察、危管通等9个功能模块,并能结合企业版和管理版两种版本的后端支持平台进行数据通讯.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是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13.
为解决区域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忽略多灾种间相互作用、对城市用地规划指导缺乏的问题,建立基于耦合激励机制的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以石家庄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中心城区的地质、地震、火灾、洪水、内涝等典型灾害信息;然后,制定各单灾种之间的空间耦合激励规则;最后,利用有序分位加权集结算子评价多灾种的综合风险。结果表明:极高、高、中等、低、极低危险区的面积分别占26%、19%、31%、21%、3%;综合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滹沱河沿岸、重大危险源周边及石家庄断裂带区域,呈集群式分布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激励模型能精确融合各灾种信息并克服众多不确定性问题,有效实现快速、灵活化的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多模式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控是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环节,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奠定了基础.笔者分析GIS在重大危险源现场环境浓度监测与预警、现场应急救援管理、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和事故趋势预测等子系统中应用的技术可行性;在扩展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监视和控制功能;为青岛市某化肥厂成功开发了具有监视监测、预报预警、应急辅助决策和处置工艺等一系列模块,涵盖安全保障的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的各个环节的多模式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实现了多参数实时监控、自动预警和应急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5.
苏里格气田地处毛乌素沙漠,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岩性气藏,单井产量低,建井数量多,靠人工管理的难度大,本着降本增效、减少风险的原则,数字化集气站在苏里格气田得到了大力推广,其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与传统集气站不同的安全风险。文章对数字化集气站运行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风险应对的控制措施,期望为数字化集气站的安全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铁路调度集中系统安全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的不断建设,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于系统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铁路的安全运营,更关系到铁路行业的安全形象.笔者通过对调度集中系统的研究,针对系统规模大、联动性强、安全问题多的特点,重点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合系统的安全策略;并对系统安全策略的两方面即安全管理策略和安全技术策略,分别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依据此安全策略,初步设计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的安全防护体系;并依照安全策略,对某铁路分局的调度指挥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施,有效地解决了DMIS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GIS应用于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系统地总结出GIS在重大危险源监控方面的应用现状,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在重大危险源监控方面的作用.重点论述利用GIS的基本功能强化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利用Web GIS技术对整个地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基于GIS的监控预警技术,降低事故率;利用GIS和GPS结合的方法,减少事故引发的损失;利用GIS决策支持技术,指导监控及应急救援.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研究GIS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和基础数据的获取技术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GIS在重大危险源监控方面的应用的发展趋势,为GIS技术在我国重大危险源监控方面的应用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