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发展阶段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战略方向.城市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是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推动城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首先分析了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时代需求,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灾害防治总体需求.其次基于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学术内涵,进一步从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分析了其在...  相似文献   

2.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0,自引:13,他引:50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3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3篇文章的基础上,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完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论证了灾情形成过程中恢复力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区域开发与安全建设的互馈关系,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出了由政府、企业与社区构成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灾情形成过程中,脆弱性与恢复力有着明显的区别,脆弱性是区域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综合作用过程的状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恢复力则是灾害发生后,区域恢复、重建及安全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的动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行政管理能力、政府与企业投入和社会援助水平.区域安全水平与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划定区域高风险“红线区“的办法,调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减灾范式.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灾害链规律,以及灾害系统所具有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完善由纵向、横向和政策协调共同组成的一个“三维矩阵式“的区域综合减灾行政管理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区全面参与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以此促进在发展中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并在一定安全水平下,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防治集对论优态共存准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士良 《灾害学》2009,24(3):16-21
地质灾害是威胁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关乎国计民生.地质灾害是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恶化的结果,其孕育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过程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给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带来影响.借助系统工程中处理不确定性的"集对分析"理论,剖析了地质灾害防治中相关因素及其作用与转化,探讨了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提出了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同的优态共存准则,以助于有效保障人与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并为灾害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对这种环境胁迫的应对和作用.因此农业灾害机理反映了环境胁迫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前,对农业灾害机理研究不足,农业成灾过程和关键因子认识不深入,农业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不完善,已经成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以及国家进行重大防灾减灾决策的瓶颈和障碍.对主要农业灾害机理开展研究以及发展农业灾害理论和监测方法,是国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多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培养公民灾害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芹 《防灾博览》2007,(5):15-15
灾害是与人类共存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防御与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障民众公共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等突发性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数字城市减灾战略的提出城市发展战略的各种研讨,总是要讨论安全城市概念中重要的灾害安全的涵义。同样,讨论安全战略的场合中,或者在讨论国家安全战略的著作中,也要讨论自然灾害或地震安全,或防灾减灾战略方面的内容。就是在国家长期科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为突发事件灾害普遍、灾情严重的国家。灾害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安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长远规划和全面制定中国的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以适应21世纪中国减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就编制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方案的框架设想全面提出研讨建议。  相似文献   

8.
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在特大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将国家减灾救灾的战略需求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利用国产SWDC数字航空摄影仪等航空遥感平台,在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获取及时、准确、有效的灾害数据,是减灾救灾的重要组成内容.阐述了SWDC在灾中应急与灾后详评估中采用的技术方案,并于2008年5月16日、18日、21日三次获取了北川、平武、安县和青川等县市的航空遥感影像,制作了北川县地质灾害分布图、灾区公路损毁分布图等图件.在此基础上,对SWDC的数据快速获取能力和高精度的灾害详评估进行了着重论述.最后,分析了灾害应急航空遥感数据处理的现状,对各种处理手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航空遥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伴随全球的气候变暖、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的膨胀,人类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灾害损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灾害补偿方式与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构建科学的灾害补偿机制与模式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从理论和实证上讨论了自然灾害及其效应,并比较了国家灾害补偿机制、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以及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机制及其特点.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应该建立政府诱导型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玲  袁艺  潘东华 《灾害学》2012,27(3):132-136
基于2005 - 2010年历次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启动和损失情况,在统计分析响应频次和响应灾情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国家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国家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大致反映了我国重大台风灾害损失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我国台风灾害救助工作的发展变化和新思路:①2005 - 2010年,国家共针对24次台风过程启动救助应急响应51次,平均每年8.5次,其中四级、三级响应分别为41次、10次,平均每年6.8次、2.5次,分别占80%和20%.②7-9月国家启动台风应急响应最多,10月、5月和4月偶有分布.③近年重大台风损失2005 - 2006年严重,2007 - 2010年则较轻;国家针对台风灾害启动响应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和北方沿海省份递减.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是启动响应依据最多的指标,且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对台风灾害救助工作的重视和以“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全球重大毒性灾害及其历史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志诚 《灾害学》2002,17(1):76-81
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世界41个国家发生的200起重大毒性灾害,分析研究了毒性灾害种类的历史演变、成因与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和与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21世纪将是毒性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应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减少毒性灾害的发生,减轻毒性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两宋时期自然灾害的文学记述与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宋320年间共发生灾害1739次,灾害种类14种,如此深重的灾害是导致两宋"积贫积弱,国力不强"的一大主要因素.由于宋朝时期的地理气候特点,水灾、旱灾接连不断发生,并且成为两宋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古代自然灾害研究主要依据史书记载,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灾难与救世观念可以给人们很多启发.以王禹偁为代表的宋代文学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记述灾害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记述中可以提取古代灾害的准确信息.北宋都城位于开封,南宋京都在杭州,由于史料对当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省份的记述颇为翔实,两宋自然灾害的省区分布,以河南、浙江灾害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20,(3)
通过梳理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了国家级海洋公园面临的灾害风险因素,并在灾害风险要素、风险评估指标、风险评估方法以及评估体系运用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国家级海洋公园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对今后国家级海洋公园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发展提出思考,提出通过增强国家海洋公园灾害风险的各类影响因子之间的定量分析,构建国家海洋公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协调,完善国家海洋公园灾害风险相关类的数据库等研究展望,希望能为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生态环境研究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未来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金磊 《灾害学》2005,20(1):116-120
本文从国内外大城市频发的事故灾害现状入手,扼要地探讨了有中国特色的202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综合减灾战略研究的框架思路,希望对国家"十一五"城市安全计划的研究制定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与城市相比,村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等方面都较低。厘清灾害风险与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关系,并评估村镇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有利于村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仿真模型,在确定模型变量权重的基础上,对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进行模拟仿真。以西安市西咸新区大王街道为例,设定了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政府干预型和安全韧性建设型4种发展情景,模拟不同情景下2019—2030年大王街道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预计到2030年,政府干预型方案中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可达到0.779,是上述4种发展情景中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最高的,建议大王街道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政府干预的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村镇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英  王民  谭秀华 《灾害学》2011,26(1):109-117
防灾减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在国际灾害教育图景下,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国情与公民防灾素养不高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进行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从基本概念入手,提出研究思路,进行国际比较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灾害教育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灾害教育体系的策略与设想,以促进其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德国是灾害多发国家之一,作为欧洲经济、人口大国,面临多种灾害的影响,由此,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通过普及灾害预防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灾害预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以水灾居多,雪灾等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给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德国在应对气象灾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预警、救灾、减灾等机制,并在灾后重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携手应对气象灾害德国气象防灾减灾主导思想是联邦和各州共同携手应对气象灾害。早在19世纪初德国政府就依法确立了公民无偿参与应急救灾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浅谈城市林业与城市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洪涝、环境等灾害和事件危及城市安全和发展.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城市防灾减灾.借鉴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经验,提出加强陕西城市林业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