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北省旱涝灾害历史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分析河北省旱涝灾害的历史状况,得出黉灾呈逐年减轻、时灾呈逐年加重的认识,旱灾是河北省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探讨了该省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持续性和阶段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对增强水患意识,防汛抗旱,今后的防灾抗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西旱涝特征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广西30年来旱涝发生规律的分析,指出广西旱涝灾害是严重的,具有明显的灾害特征,并根据广西旱涝灾害特征及具体情况,提出了减灾对策,对治旱和治涝分别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四川旱涝灾害时间分布序列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李祚泳  邓新民 《灾害学》1994,9(3):88-90,66
本文采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四川旱涝灾害时间分布序列的分数维,其结果初步证实了四川旱涝灾害时间分布在一定区间范围内的无标度性。无标度区的跨度及相应的分形维数可作为四川旱涝灾害自组织程度的量度。  相似文献   

4.
广西月尺度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我国南方旱涝并存、急转突变现象突出,因其灾害严重且难以预防,已成为当前亟待攻关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前期降雨指数(SAPI)计算广西1961~2017年逐月旱涝急转指数(SDFAI),在讨论其阈值和适用性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SDFAI在广西具有较准确的识别能力,其临界阈值为1.2(旱转涝)和-1.2(涝转旱),57年时段旱转涝(涝转旱)事件百分率为4.07%(2.5%);②广西旱转涝事件年内分配以4月最多(12.59%)、12月最少(5.24%),涝转旱事件则以6月最多(21.88%)、12月最少(1.34%);③广西旱转涝(涝转旱)事件的年际增(减)趋势均不显著,多重周期以2.93a(3.09a)为主,仅旱转涝事件在2009年发生显著突变;④广西旱转涝(涝转旱)事件的年频次空间均值为0.49次/a(0.3次/a),空间分布均呈现由桂西北向桂东南逐渐减小的总体变化特征。该成果可为广西旱涝急转现象及其灾害成因分析、过程识别、信号诊断及预报预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巢湖流域旱涝时空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媛  王心源  李祥  张广胜 《灾害学》2007,22(2):97-100
利用巢湖流域14个站点39年(1961~200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指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对巢湖流域汛期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其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旱涝灾害十分频繁,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降水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等特性,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巢湖流域北部为易旱易涝区,西部为易旱区,东南部、南部是易涝区,中北部是不易旱易涝区。  相似文献   

6.
区域性旱涝灾害序列的信息量及分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德  王昉 《灾害学》2002,17(2):11-16
本文依据 C· E· Shannon的信息量概念 ,定义了旱涝灾害序列的信息量公式。以安徽省长江、淮河流域的旱 (涝 )灾害序列为例进行了研究 ,初步计算出相应的信息量、信息维 ,并得出如下结论 :1旱 (涝 )序列的信息量随时间是波动的、衰减的 ;2大旱 (大涝 )前信息量增加 ,信息维降低 ;3区域性旱 (涝 )序列的信息维一般在 0 .70~ 0 .90之间  相似文献   

7.
超新星和中国旱涝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超新星是中国近500年里最严重旱涝灾害根源的观点。探讨了超新星引起的主要旱涝灾害应该比超新星的爆发时间晚上几十年才出现的机制;揭示了近五百年里银河系的三颗超新星(1572年超新星、1904年超新星、仙后座A超新星)出现后在中国都发生了很严重的先旱后涝灾害。根据超新星出现后中国旱涝灾害的特点,文章提出,中国近五百年里的7个最旱年和7个最涝年可能都是由超新星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河南旱涝灾害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河南1949~2003年的逐年旱涝灾害成灾面积的统计数据,采用年旱涝成灾面积的相对大小进行了旱涝年型等级划分,分析了旱涝灾害演变的基本特征;同时运用小波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旱涝灾害的转折突变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影响高于雨涝灾害,并具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旱、涝阶段的转折突变具有12年左右的周期,下一个旱、涝转折突变点可能出现在2015年左右。  相似文献   

9.
李梁  李刚 《灾害学》2021,(4):37-41
山西旱涝灾害的发生使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害,为有效补偿旱涝灾害带来的生态损失,现对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山西地理位置的分析和特殊气候环境的分析,对当地形成的干旱和洪涝两种灾害以及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建立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通过对生态补偿的规划区域分析和调查,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成本核算体系需结合三大理论以及三性原则,并制定补偿标准,量化拟定旱涝灾生态损失,以及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客体,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产业的人均收入,制定生态损失经济补偿分配标准,根据生态损失的类别、量化损失数目的不同,确定生态补偿顺序、规划生态补偿时效,最终实现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近40年洪涝旱灾害及未来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旱灾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本文提出了黑龙江省洪涝旱灾害指标;分析了1949~1990年洪涝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性;提出理论损失新概念,较系统地估算洪涝旱灾害造成的实际损失和理论损失;探讨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气候年景和评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翠金  马巧英 《灾害学》1998,13(1):72-77
采用经过修改的Z值指标,利用1961~1995年5~9月的总降水量,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逐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同时通过计算干旱指数、洪涝指数和旱涝综合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和旱涝气候年景进行了评定,初步实现了气候年景评定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并得到一致的可比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12.
张剑明  黎祖贤  章新平 《灾害学》2009,24(4):95-101
采用M-K突变、小波分析、空间变异系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等方法,对近48年来湘江流域40个测站干湿指数(Z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湘江流域1960年代前期和1980年代为干旱期,1990年代为湿润期。1980年代末有向湿润转变趋势,2003年后又开始向干旱转变。湘江流域干湿的年际变化较小,降水相对稳定,存在3年、6年和10年和21年4个特征时间尺度,且未来几年湘江流域将仍处于干旱期。湘江流域干湿变化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依据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南部、中部、北部和西南部4个区域。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作物气候指标距平,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类型:以中西部为中心的全区一致型;西北、东南相反分布型,其正值中心分布在北京、霸州等区域,负值中心分布在济南、淄川、临沂等区域;东、西相反分布型,其正值中心分布在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秦皇岛和山东省的烟台、福山、海阳为等区域,负值中心分布在河北省的邢台、石家庄以及河南省的安阳和新乡等区域;3种空间分布型时间系数变化趋势都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呈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危险性是主体功能区划评判的基础指标之一,用于反映特定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损失的严重性,是评价区域开发支撑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分析自然灾害危险性指标评价方法、流程及其在主体功能区划评价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依据河北省的自然环境特点及主要自然灾害情况,选取其主要灾害要素为评价对象,利用G IS技术对河北省自然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河北省自然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河北霾分布与地形和风速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河北省81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霾资料,对1961-2008年霾出现的年平均日数分布特征和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河北霾出现频数分布与地形具有密切联系.山麓地区霾平均出现频数显著高于其两侧的平原和山地,山间盆地霾频数显著高于周边地区.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霾出现频数与当地年平均风速和大气污染程度有关.这些结果对于了解河北霾的出现规律及其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可供该省某些工厂企业的选址、政府部门的大气环境治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用江苏盐城台与浙江杭州台组成台组 ,应用线性去倾及二次去倾的幅相法提取了临震标志指标 ,对上述两台站的 8年地磁Z分量日变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对江苏地区ML5 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映震关系且标准值L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值 ,其标志体系受人为干扰较小 ,异常的可信度较高 ,但虚报、漏报率有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7.
脆弱带坝上后山地区沙漠化因子波动的空间类型与耦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法,确定了生态脆弱带内蒙乌盟后山河北坝上地区年降水、气候产量、牲畜增减变化、气候风蚀力和年大风日数等5类沙漠化因子波动的空间类型。各因子典型场在空间格局、变化方向上极为相似,只是年大风日数相对特别一些,通过分型归纳,将波动的空间类型化为3型6类。A型为全区域变化同步,B型代表河北坝上与内蒙变化反向,C型反映中部的内蒙农牧交错带同北部的乌盟、锡盟草原以及东南部的河北坝上变化反向。围绕与沙漠化的关系,可将各因子1960-1980年逐年的空间耦合类型分为协调型、脆弱型和中间型3种。依据波动的空间类型,可建立地区粮食、牲畜在极端灾害年区域间的协调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商彦蕊 《灾害学》2001,16(3):28-32,37
脆弱性是农业遭受干旱影响和旱灾损失的必要条件,它决定旱灾影响的强度。本文对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了区划,分析了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的成因,针对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累进的动态压力,提出了调整人类行为、降低脆弱性、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地质地貌灾害与防灾减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彦蕊 《灾害学》1999,14(1):33-38
河北省是我国地质地貌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人类生态学角度,研究地质地貌灾害的成因与分布,并强调通过调整人类活动,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水旱灾害经济损失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柳  张杰 《灾害学》2005,20(2):71-76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五省.水旱灾害是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采用了各省市的不稳定度Cr和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应得GDP百分比的平均数Sp,构建了水旱灾经济损失指数Ss.研究表明,Cr高值区和Sp高值区在空间上明显错位,前者在辽宁、北京,后者在内蒙古、山西.根据Ss的区域分异和等级排序,建议应以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为序进行环渤海地区的水旱灾害防治,Ss值在3以上的辽宁、内蒙古地区为国家防止和治理环渤海水旱灾害的重点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