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解野外地质实习师生疾病发生规律,通过对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基地的1 100名师生门诊就诊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该实习基地师生主要疾病发生情况及其不利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实习基地学生宿舍住宿面积人均仅为2.2m2,住宿环境拥挤、人员密集容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门诊就诊人员以学生为主,构成比占就诊人数的92.55%,且就诊率学生与教职工两者无显著性差异;门诊就诊疾病种类排在前三位的为上呼吸道感染、外伤、皮肤病,构成比分别为60.34%、18.99%、10.43%;师生发病情况与当地最高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改善周口店实习基地生活环境、调整学生野外作业时段是减少野外实习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随队医生要着重于呼吸道疾病、外伤和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并在药物配备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
<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把保障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作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好"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工作,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3.
野外石油地质考察是指地质工作者在选定的地区内,按照规定的路线和要求,完全以徒步"旅行"的方式,去寻找石油与天然气的实地考察和测量过程,是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进一步开展野外石油地质考察安全安全管理工作研究,对保护科研人员野外工作生命安全,提升HSE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我校北京周口店实习站在野外工作中意外伤病的发生 ,着重提出了对突发外伤、中暑、鼻出血的预防及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5.
环境监测人员在野外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往往会引发各类事故的发生,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事故、中毒事故、山林失火事故等,不仅对监测人员自身生命构成威胁,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本文就野外环境监测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龙岩城区供水系统存在地下水局部地区由于过量开采,造成了水位下降和岩溶塌陷;二次供水设施不完善以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应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管理机制,保证供水量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傀儡湖、阳澄湖水源区各水源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分析了阳澄湖、傀儡湖等水源在安全保障中的功能作用,详细分析了昆山市饮用水源保护中所面临的水质和水量问题,探讨了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7月23日,环保部李干杰副部长在我局姬振海局长、秦皇岛市常务副市长马誉峰、环保部应急调查中心副主任张迅和秦皇岛市环保局局长杨学功等陪同下,现场检查了秦皇岛市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奥运会足球赛场)的环境应急保障工作,听取了秦皇岛市的相关工作汇报,详细询问了我局应急通讯指挥车、应急监测车和辐射应急监测车的装备及性能情况,并慰问了我局环境应急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通报当前全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贯彻落实近期国家一系列要求,安排部署迎奥运安全生产和环境保障下步工作,确保奥运期间不出现任何重大安全环境问题。省安监局、省环保局分别通报了全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并提出了下步工作的意见。孙瑞彬同志代表省政府就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地质旅游业迅猛发展,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但大量的数据也显示,旅游引发的安全事故不容忽视。地质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可能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既有游客自身的不安全因素,也有旅游环境和旅游企业中的不安全因素。本文探讨了开展地质旅游安全评价工作的作用与意义,指出对地质旅游进行安全评价,可以查找、分析和预测地质旅游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后果和程度,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以指导危险源的监控和事故预防。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受到自然、人为双重影响和威胁,生态风险日益加剧。针对生态风险源、脆弱性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选取30个评估指标,利用生态风险评估优化模型,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的生态风险,并得出如下结论:青藏高原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以低和极低生态风险为主,共占研究区面积的55.84%;极高风险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山和极高山地区,中等风险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以及高原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中、高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一个“C”字形结构;青藏高原生态风险整体受自然主导因子控制,人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协调和降低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区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今后规避生态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如何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目前仍无好的解决方案。实验采用的生态大棚系统可在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下提供适宜的人工小环境,保证生物处理正常运行所必需的热平衡、O2-CO2的循环平衡和水循环的平衡。采用的好氧生物-土地处理工艺不仅能保证污水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同时还解决了长期以来高原蔬菜种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克鲁克湖(Keluke Lake)和托素湖(Tuosu Lake)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其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有待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并分析两湖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淡水克鲁克湖和咸水托素湖的物种注释OTU数目分别为331和148,获得克鲁克湖的已知细菌种类为16门34纲66属;托素湖为9门19纲54属。克鲁克湖的微生物优势类群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次为蓝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优势种群是未确定种属的蓝细菌、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托素湖的优势类群以变形菌门为主,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种群是盐单胞菌属。克鲁克湖的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分布均匀度均显著高于咸水托素湖,但托素湖的物种优势度明显高于克鲁克湖。两湖优势微生物的属群分布与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此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50 a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治国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431-1443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腹地草地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全球变化导致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也引起该区高寒草甸植被向高寒草原植被的退化。研究区内为高寒草甸一高寒草原过渡区,高寒草甸植被的退化速率为14.2km/10a,而相应地在退化区内生物总量亦呈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是引起高原腹地植被退化的原因。而植被退化与区域生物总量的下降将成为影响该区环境自调能力和牧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进行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对比并研究其影响因素,以位于青南江河湖源区、藏北高原和南亚通道的三条样带为研究区,针对区域内高寒草甸、荒漠草原、农田和沙地这四种土地利用方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并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1)评价青藏高原土壤质量的MDS包括容重、有机质、全氮、全钾和有效磷,按SQI大小将土壤质量分为五级,研究区土壤质量较差,以Ⅲ、Ⅳ、Ⅴ级为主且东部土壤质量优于西部;(2)研究区土壤质量高寒草甸>荒漠草原>农田>沙地,且高寒草甸土壤质量显著优于荒漠草原、农田和沙地,后三者间土壤质量差异不大,MDS中对土壤质量起主要作用的指标为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3)在土壤质量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本文主要考虑的是植被盖度、风蚀强度和人类活动,其中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大,风蚀强度弱,土壤质量好,荒漠草原和沙地植被盖度小,风蚀强度大,土壤质量差,而农田土壤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放牧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计意义,但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为寻找改善现状的着力点,有必要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县为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地方志与文献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运用描述系统演变的扰沌模型,分析共和县放牧社会—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与经济相关的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目前处于平稳积累资源阶段,与生态相关的草—畜子系统处于释放阶段的早期,社会子系统处于偏离正常轨迹的重组阶段。草—畜子系统的情况恶化并将为更大时空尺度的社会子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未来要注意防止家庭畜牧生产与畜牧业市场的过度连接,维护畜牧产业链上的获益公平,提升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程度;注重草地治理,提升基层监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合作社优化畜群结构从而与草地匹配,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牧民社会适应外来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孢粉记录追踪过去人类活动历史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青藏高原28处地层化石孢粉序列,采用直接提取和集成方法获得568条具有年代的伴人孢粉(禾本科、石竹科、杨属、十字花科、委陵菜属、车前属、紫菀属、藜科、狼毒属)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建立高原4个分区的人类活动指数。同时结合本区已有研究资料,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人类活动历史。研究表明:(1)Ⅰ区东北区,6.0~5.3 ka B.P.早期人类已开始活动,但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对植被影响较弱;5.3~4.5 ka B.P.人类活动得到扩展,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加剧了对植被的破坏;3.5~2.0 ka B.P.随着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导致过度放牧、森林面积减少及风沙活动增强。(2)Ⅱ区东南区,5.0 ka B.P.左右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植被受人为干扰显著;3.5~2.0 ka B.P.人类活动扩张至高海拔地区,对植被影响范围随之扩大;(3)Ⅲ区西南区,5.7~4.5 ka B.P.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且得到发展,环境效应逐渐凸出;4.5~2.0 ka B.P.人类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植被影响亦进一步加剧;(4)Ⅳ区西北无人区,受资料所限并未充分讨论,但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早中期本区已有人类进行狩猎采集活动。  相似文献   

19.
1961—2017年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藏高原7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确定极端降水阈值,计算极端降水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区域气候变化预测及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61—2017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表现出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8.06 mm/10 a,多年平均降水量达472.36 mm。78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倾向率最小值为-25.46 mm/10 a,最大值为43.02 mm/10 a,有15.38%的站点降水在下降,较为集中地分布在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其余84.62%的站点降水量在上升。(2)青藏高原各站点极端降水阈值的平均值为23.11 mm,取值范围为7.84~51.90 mm。高值中心出现在横断山区的贡山和木里,低值中心出现在柴达木盆地及昆仑山北翼区。(3)青藏高原各站点的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极端降水强度虽然也在上升但趋势并不明显,表明青藏高原极端降水量的上升并非是极端降水的强度引起的,而是由极端降水频次的上升引起的。柴达木盆地的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虽然并没有表现出高值水平,但该地区的极端降水贡献率却表现出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种群结构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人为影响较少,是研究人为影响与生物种群组成的理想场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原湖泊菌种群结构多样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从青藏高原上应用的技术方法、细菌种群结构研究成果以及区域性的重要影响因素3个方面概述了湖泊细菌种群结构多样性研究在青藏高原上取得的进展。简单地讨论了种群多样性和影响因素的关系,对比发现,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同时,微生物种群结构随着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是其生理结构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