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泗洪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盆地演化及现今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泗洪段多期构造活动。新近纪—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沉积基底起伏特征和沉积物堆积过程。文章以泗洪段SHJ02钻孔为例,在钻孔岩心特征分析及地层序列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古地理环境及构造演化特征。SHJ02钻孔孔深246.00 m,自上而下揭示的地层包括:第四系(埋深0~47.43 m)、新近系(埋深47.43~239.52 m)、晚白垩世红层(埋深239.52~242.70 m)及早白垩世火山岩(埋深>242.70 m)。该区晚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序列和沉积格架特征,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晚白垩世断陷沉积、古近纪隆升剥蚀、新近纪伸展环境下河-湖相沉积,以及第四纪晚期挤压背景下快速隆升的构造演化过程。新近纪—第四纪河道演化变迁、河-湖相频繁交替等沉积体系的快速转换是对郯庐断裂带泗洪段新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正>贵德盆地位于青海东北部、黄河上游松巴峡以西和龙羊峡以东,北以青海南山和拉脊山为界、南依巴吉山,西靠瓦里贡山,东至扎马杂日山,四周为断裂所围限,被认为属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主体由新近系临夏组构成,为一套紫红色河湖相沉积。黄河从盆地面上下切900m,形成多级第四系阶地,覆于临夏组之上。贵德盆地以往从未发现新生代火山活动,一直被认为属新生代断陷盆地。笔者在参与贵德东沟等三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在临夏组底部与二长花岗岩角度不整合面之上,发现火山碎屑岩剖面(图1A),  相似文献   

3.
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物地化特征的研究表明:(1)天水盆地下山剖面泥岩富MgO、CaO、Nb、Sr、Th,贫SiO2、Al2O3、Ba、Cr、Ni、Rb,高Al2O3/TiO2、Cr/Zr、Cr/Th、Th/Sc,结合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沉积相的横向变化,初步认为盆地南区西秦岭北缘各时代花岗闪长岩和偏中性岩主要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而古秦岭洋闭合期蛇绿岩套中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它们高度混合的物质给盆地提供物源,泥岩样品中K2O的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高,说明物源区在溯源侵蚀的过程中富钾值岩大量出现;(2)CIA和ICV值指示天水盆地碎屑沉积物的物源区古风化程度较强,沉积物成熟度较低,源区沉积再循环的物质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在上新世到更新世之间存在化学风化作用减弱的趋势;(3)天水盆地从西秦岭山麓到华家岭地层沉积厚度越来越薄,从湖相逐渐过渡为湖泛平原相,结合主、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认为下山剖面沉积物是在压扭作用下的山前凹陷盆地构造环境中形成。  相似文献   

4.
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陇中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第三纪)地层出露较好,并且产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这为西北地区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研究提供了良好材料。近几十年,众多学者在陇中盆地的各次级盆地(如西宁盆地、兰州盆地、临夏盆地等)开展了大量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为探讨陇中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和气候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对陇中盆地第三纪地层年代学和古气候研究已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归纳,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酒西盆地位于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和北祁连断裂相交的三角地区,对研究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早期构造—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和火烧沟剖面始新统火烧沟组砂岩碎屑组分类型、形态及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发现大量岩屑、长石和石英颗粒具有明显的变质岩来源特征,认为火烧沟组物源为变质岩。结合酒西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及盆地NW向古水流特征,通过系统分析该盆地周缘可提供物源的高点(阿尔金山、祁连山)区域岩性特征,认为酒西盆地火烧沟组物源来自阿尔金山,推测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的断距应>450km。  相似文献   

6.
活动大陆造山带大多以活跃的断裂错断及褶皱发育为特征,这些过程同时改变区域高程与地势,进而影响气候变化的进程。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天山山脉南北两侧均发育有明显的三列褶皱-断裂系统。根据褶皱地层中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均可计算区域地层的隆起高度。东天山北侧近平行分布着齐古、玛纳斯和独山子褶皱-逆冲带,根据前生长地层能够开展区域隆升过程分析和天山生长历史恢复。本文通过三列褶皱-断裂体系地层组成分析及地层变形特征测量,获得天山平均高程在中新世早期约1800米,在中新世晚期约2600米,而晚上新世与现在高度接近。结合前人对中新世以前区域高程的恢复数据,天山北侧褶皱和断裂活动是区域生长的主要构造形式,也造成了区域阶段性隆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兰州盆地凤凰山剖面沉积物(厚约2484 m)的常量元素(Si、Al、Ca、Fe、K、Mg、Na)和碳酸盐含量分析,发现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可分为三类:(1)元素Al、Fe、K和Mg赋存于细颗粒矿物中,与粒度分选和风化强度关系密切;(2)元素Si主要赋存于石英中,能良好反映沉积相变化;(3)元素Ca、Na与化学沉积盐类的生成有关,元素比值(Na/Al和Ca/Al)能揭示沉积环境演变。元素比值变化表明兰州盆地第三纪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54—43 Ma为三角洲河流相沉积,气候较温暖湿润;43—33 Ma Na/Al比值较高,钠盐大量生成,进入盐湖发育阶段,气候开始变干;33—23 Ma Ca/Al比大幅度波动,地层中含有大量石膏层,盆地经历了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环境波动;23—9 Ma盆地从咸水-半咸水湖转变为风尘主导的干旱环境。综合凤凰山剖面的元素、磁化率、色度和粒度结果,认为第三纪以来兰州盆地古环境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变干的过程(~43 Ma,~33 Ma和~23 Ma);同全球气候和区域构造记录的对比表明,前两次变干可能同全球气候变冷关系密切,而早中新世的变干则可能是区域构造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天山北麓不同海拔高度的两个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位于海拔2074m的鹿角湾剖面与海拔527m处的大佛寺剖面黄土粒度特征比较相近,但鹿角湾剖面黄土整体细于大佛寺黄土,并且其细颗粒分布范围也大于大佛寺剖面,而粗颗粒的则相反。鹿角湾剖面中全新世以来地层磁化率与成壤作用相关,显示成壤增强模式,其下末次冰期地层磁化率及大佛寺剖面磁化率与粗颗粒沉积相关,显示风速论模式。造成两个剖面粒度及磁化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导致的沉积颗粒分选及降水量不同引发的成壤作用差异。全新世中期以来大佛寺剖面记录的气候整体处于干旱状态,而鹿角湾剖面同时期地层受地形影响则记录了相对湿润的气候。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北缘蚕眉山地区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属高原腹地),有关火山岩年龄揭示夷平面于13 Ma前已基本形成,并于3.7Ma前解体。在中昆仑山前山和后山分别获得(4.2±0.8)Ma和(3.9±0.6)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夷平面解体年代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指示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并与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进一步的地貌-沉积分析表明,昆仑山北面山前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的厚度巨大的西域组砾岩主要来源于昆仑山的剥蚀作用,证明昆仑山4 Ma左右开始即相对南面高原腹地大幅隆起。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推算昆仑山区已剥蚀掉的古夷平面(虚拟面)对应现代海拔高度约为8 200 m,而现代高原腹地夷平面残留实体海拔为5 200 m左右,据此计算出昆仑山4 Ma以来较高原腹地(蚕眉山地区)相对抬升了约3 000 m。  相似文献   

10.
皖东张八岭、珠龙地区西冷岩组为一套浅海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岩性以细碧-石英角斑岩为特征,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视厚度为4616.51m。笔者等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对这套变质岩系进行了生物地层工作.并采集了大量的微占植物样品,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按化石组合特征将其分为两个组合:第一组合主要产于拂晓园艺场-朱郢剖面冷岩组下部层位,包括有33个属44个种,其中1个新属,2个新种,19个未定种,3个相似种;第二组合产于西冷岩织上部层位的罗士城、邱庄、西徐等地,包括30个属.34个种.其小1个新种、18个未定种、13个相似种的化石。西冷岩组微古植物群而貌与我国青白口系的微古植物面貌比较相似.与前苏联上里菲(850-1050Ma)、澳大利亚小部苦泉组微古植物面貌相似。因此,将西冷岩组的时代归为广义的青白口纪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12.
兰州市南山季节性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季节和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兰州市南山不同海拔的两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96.22%~99.80%,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微生物类群随季节变化呈现明显差异,其总数整体表现为夏季最高,为89.22×106cfu/g soil,分别是春、秋、冬季的12.02、3.28、2.74倍,其中夏季细菌数量最高,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均在春季达到最大值.人工林样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略低于荒坡,环境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高于荒坡.随着海拔的升高,pH值逐渐上升,土壤温度、有机碳与全氮含量逐渐下降,土壤微生物总数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各微生物类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各有不同,春季放线菌与有机碳,秋季真菌与有机碳、全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中有机碳与第一物种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20,说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Asaveryhighandcoldregion,theQingzangPlateau(TibetQinghaiPlateau)isverypeculiarinecologicallandscapefeature.Alth...  相似文献   

14.
广东南山花岗岩体位于陂头复式岩体西端,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158.1±1.8Ma,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以高硅、富碱、贫Ca和Mg以及高TFeO/MgO、低CaO/Na2O为特征.其K2O/Na2O>1,A/NK=7.8~11.92,A/CNK=1.33~1.68,属过铝质碱性岩石.在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富含稀土元素(除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9~0.16)以及Zr、Y、Th、U、Nb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Ti等,高10000x Ga/AI(比值大于2.6).在Zr、Nb、Ce、Y对10000×Ga/Al以及TFeO/MgO-SiO2等A型花岗岩多种判别图上,投影点主要落在A型花岗岩区,而与高分异的I、S型花岗岩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均指示,南山岩体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通过Y-Nb-3Ga和Y-Nb-Ce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将其进一步划分为A2型花岗岩,代表其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认为南山花岗质岩浆可能形成于相对挤压的中侏罗世.而在晚侏罗世早期相对拉张的作用下,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壳的泥质岩和少量砂质岩受到幔源流体富集后发生部分熔融后上侵形成铝质A型花岗岩,且有较强的结晶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分析研究环境管理与分析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与应用,首先,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从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基本业务管理,环境评价分析模型和系统定义5个方面论述了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概念模型,其次,在Windows环境下,以FoxProw为主要支持工具,结合其它GIS软件,建立了全中文界面的深圳市南山区环境管理与分析信息系统,其中有数据库、业务管理、环评模型、统计分析、空间分  相似文献   

16.
酸沉降对重庆南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酸沉降现象在重庆南山地区已造成长期严重的环境污染.笔者根据东亚酸雨监测网土壤和植被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了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影响和危害.通过对土壤的分析表明:5个采样点的土壤pH值较低,A层均值为3.74,B层均值为4.20,盐基饱和度(BS)的均值小于10%,盐基离子交换量(CEC)A层为78.1~88.6 mmol/kg,B层为61.1~65.1 mmol/kg,土壤中含有较高的Al3+<\sup>可能与大气中S和N的输入有关,并导致了土壤酸化.土壤中C/N较低,A层接近12.0,并且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说明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层分解良好.通过对植被的分析表明,酸沉降可能对杉木和柳杉这两种酸敏感性植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扎龙湿地南山湖沉积岩芯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判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苏丹  臧淑英  叶华香  孙丽  贾晓丹  李苗 《环境科学》2012,33(6):1816-1822
选取扎龙湿地南部围湖造田、湖水养殖典型湖泊——南山湖为研究区,分析NSH2沉积岩芯中Hg、Cd、Pb、Cr、As、Mn、Ag、Cu、Co、Fe和Zn这11种重金属元素总量的垂向分布特征,结合颗粒组成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并辅以210Pbex测年数据,研究了自1829年以来该湖区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来源及污染历史.结果表明:①近两百年以来沉积物沉积速率经历了由慢到快再到慢的过程,沉积历史与南山湖流域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水土保持政策相吻合;②1957年以前各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平稳,1957~1985年间存在小幅波动,1985年以后变化明显,其中Hg、Cd和Ag含量明显偏高;③NSH2沉积岩芯重金属污染来源以生活污水、化肥农药的流失以及煤与汽油等燃料的燃烧为主,其次是有机质降解、岩石风化和侵蚀,还存在工业排污源,贡献率分别为50.14%、19.90%和10.32%.南山湖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在当地湖泊湿地污染治理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此研究可为扎龙湿地湖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与改善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8.
广东始兴南山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新一轮钨多金属矿找矿工作实施中根据"模型找矿"找到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最新研究和工程钻探成果显示矿区分南北两个矿带,已圈定规模较大的钨锡多金属矿脉(体)10多条(个),矿化类型有矽卡岩型、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斑岩型和石英脉型.各种类型的矿体在空间上既有独立产出,又有共存一体、相伴而生,构成"多位一体"的复合矿床.其中以矽卡岩型钨锡铋多金属矿体、斑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和蚀变花岗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规模最大.本文通过该区地质、地球化学及主要钨锡钼铋多金属矿体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南山矿区的资源潜力,提出南山地区钨锡钼铋多金属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重庆南山马尾松衰亡与铝中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土壤铝释放试验、马尾松幼苗铝处理试验和马尾松林地土壤抗铝处理试验,以及对南山土壤活性铝含量的测定,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了南山马尾松衰亡与铝中毒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南山土壤中活性铝的含量很高,大量的活性铝是在土壤酸化条件下矿物铝活化造成的,铝(特别是Al3+)对马尾松有较强的毒害作用,铝中毒是南山马尾松衰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选用石灰、有机肥和磷酸盐等处理南山土壤,抗铝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识别流域人类活动特征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77~200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1977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流域内生态用地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净减少292.70km2;②对草地的开垦占用是流域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1977~2004年因湖泊水位下降而增加的沙地面积为103.22km2;③1977年以来,流域内除2000~2004年水域面积减少速率显著上升达0.71%外,其他主要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率不断减缓;④流域内沙地主要分布在海晏县(70%以上),90%的林地和95%以上的耕地均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⑤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86.4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自然因素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