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增加了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为阐明海洋溢油事故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海水原油溶液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性毒性效应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死亡率与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呈正相关,暴露24、48及72 h的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08、9.80和8.37 g/L;暴露72 h后,双齿围沙蚕组织液中MDA(丙二醛)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 g/L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G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1 g/L原油暴露下,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当暴露浓度达到0.5 g/L时,CAT的诱导程度减弱,而SOD则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海水中的原油对双齿围沙蚕具有显著急性毒性效应,且0.1 g/L的原油暴露即可导致双齿围沙蚕产生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程度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0.1 g/L原油暴露能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且随着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的增加,GST的诱导程度增强,CAT的诱导程度减弱,SOD的活性则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多环芳烃与重金属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海洋底栖多毛类早期发育的影响,本文选取苯并(a)芘(BaP)和镉(Cd)作为目标污染物,进行了二者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和海湾的双齿围沙蚕(Pernereis aibuhitensis)3刚节疣足幼体发育影响的72 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1)单一污染胁迫下,BaP对沙蚕幼体的毒性作用显著(P<0.05),致畸效应明显,而Cd对沙蚕幼体的毒性作用不显著(P>0.05),当Cd浓度最高为2000μg/L时幼体正常发育的比例仍高达82.3%;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非正常发育的BaP和Cd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25.03μg/L和13.3 g/L。(2)复合污染胁迫下,幼体发育受BaP+Cd低浓度配比组合(0.5+5,0.5+50,5+5,5+50μg/L)的影响较小,复合毒性以拮抗作用为主;但受BaP+Cd高浓度配比组合(50+500,50+2000,500+500,500+2000μg/L)的影响显著增大(P<0.05),复合毒性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态染毒实验研究了菲和Cd2+单一作用与联合作用下胁迫9 d和清洁海水恢复过程中毛蚶体内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染毒条件下,毛蚶体内SOD和CAT活力呈现被诱导的趋势,MDA含量水平低于对照组。高浓度(菲50g/L,Cd 500g/L)比低浓度(菲10g/L,Cd 100g/L)的作用明显。菲对毛蚶的氧化胁迫作用大于Cd2+的作用,菲和Cd2+联合作用对毛蚶的氧化胁迫大于菲和Cd2+的单独作用。这两种污染物对毛蚶的氧化胁迫在消除污染后可以逐渐恢复,其中,Cd2+低浓度组(100g/L)在进行清水恢复后,SOD和CAT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毛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胁迫性和自我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4.
Cd、Cu单一污染对小麦体内活性氧消除系统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Cd、Cu单一污染对小麦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OD和CAT活性对Cd胁迫反应较敏感,而POD活性变化不大,叶片中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平衡被打破,MDA含量增加;(2)Cu胁迫下,小麦叶片中MD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根部的相反,在Cu处理浓度为25、50mg/L时,叶片中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平衡未被打破,MDA含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根部恰好相反,该系统出现了失衡现象,MDA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5.
镉胁迫对白三叶萌发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培的实验方法,研究镉(Cd)胁迫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萌发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d浓度增加,白三叶萌发种子生物量逐渐下降,MDA含量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仍保持较高活性。Cd浓度在10~50μmol/L时,其MDA含量略微上升,SOD活性显著升高。Cd浓度在1 250μmol/L时,MDA含量显著上升,SOD活性下降但仍高于对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在Cd浓度为10~250μmol/L时保持较高活性,1 250μmol/L时,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所下降。Cd处理下,白三叶萌发种子SOD、POD和CAT协同合作,有效清除其体内的活性氧(ROS),使MDA在一定Cd浓度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在减少其膜质过氧化损伤和增强其抗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白三叶在城市Cd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2种有机污染物对鲈鱼生化标志物系统的影响及作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生态条件下筛选了鲈鱼的一组生化标志物组成生化标志物系统,研究其对不同有机污染胁迫的响应差异.将鲈鱼分别暴露于2种有机污染物:0.1 mg/L、1 mg/L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2μg/L、20μg/L的苯并[a]芘(B[a]P),研究长时间(18 d)、亚致死污染胁迫下鲈鱼生化标志物系统各组分:肝脏组织抗氧化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酶(GST)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脑组织中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的变化,同期检测了热激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①与未受胁迫的对照组相比,B[a]P胁迫能够显著诱导鲈鱼体内的SOD、GST、Gpx活性以及GSH含量的变化(p0.05),但对其它几种酶的活性影响并不明显;SDBS胁迫对CAT、Gpx、iNOS和AChE活性的诱导作用明显,但对SOD、GST和GSH的影响较小.Gpx是对2种污染物胁迫响应最灵敏的一种生化标志物.②同时测定了不同胁迫条件下鲈鱼血细胞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在SDBS胁迫组中的表达始终高于对照组,而B[a]P在胁迫前期能诱导Hsp70表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至对照水平.③鲈鱼的生化标志物系统的不同组分对不同种类的污染胁迫响应有明显差异,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后发现,基于PCA和生化标志物系统的研究方法能有效区分不同污染因子的作用,可能在海洋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性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然土壤法,以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探讨了不同剂量、不同暴露时间菲(Pbe)和芘(Pyr)单一及复合污染胁迫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菲和芘单一作用时.SOD活性均表现为低剂量激活,高剂量抑制;而MDA含量在暴露2 d内明显增加,第14 d时与对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Cd胁迫下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响应变化,采用土培试验,设置不同Cd处理(0、2.5、5、10、25、50和100 mg/kg),分析植株生物量、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以及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表明:2.5 mg/kg Cd处理时地下部生物量增加20.93%,超过25 mg/kg Cd处理时地下部、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下降,最多降低了28.78%和40.92%。在各Cd处理下,叶片MDA含量没有受到显著影响;SOD和POD活性显著增强,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APX活性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叶片IAA、GA3含量、GA3/ABA和IAA/ABA先升高后降低;ABA含量升高,比对照最多增加55.88%。相关性分析表明,忍冬叶片中抗氧化酶SOD、POD活性与GA3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ABA含量...  相似文献   

9.
余保文  朱诚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9):1878-1886
以2个水稻品种(秀水110和秀水11)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和土培试验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对Cd2 胁迫条件下水稻植株生长、Cd2 积累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丁草胺浓度的增加显著地加剧了Cd2 胁迫条件下水稻生长抑制程度,进一步导致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促进了2个品种水稻植株对Cd2 的吸收,引起水稻叶片的O-2产生速率、H202和MDA含量增加.且显著改变了SOD、CAT和G-POD活性;同条件下丁草胺浓度的增加使水稻叶片SOD/O-2、SOD/G-POD、SOD/CAT、CAT/H2O2和G-POD/H2O2的比值均发生了偏离;推测丁草胺加剧了水稻Cd2 胁迫时植株活性氧代谢不平衡过程.土培条件下,丁草胺对水稻糙米中Cd2 积累量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添加Cd2+培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开展了Cd2+胁迫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及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胺氧化酶(DAO)、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各形态多胺含量变化的实验,以探究多胺对于海洋微藻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响应及生理作用.结果显示,Cd2+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产生胁迫作用,且Cd2+浓度越大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Cd2+胁迫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内MDA含量略有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DAO和PAO活性分别增强.随着Cd2+胁迫作用的增强,藻细胞内游离态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结合态Put、Spd和Spm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束缚态Put、Spm和Spd含量及Put总量和Spm总量升高.表明Cd2+胁迫会导致中肋骨条藻细胞产生氧化损害,同时细胞内DAO和PAO活性的增强以及游离态Put、束缚态Spd和Spm、Put总量和Spm总量的升高可能会增强藻细胞抵抗Cd2+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范围内,氮沉降水平和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都在不断上升。为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对Pb-N胁迫的生理响应,以荒漠典型苔藓植物齿肋赤藓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铅(Pb(NO3)2)或硝酸铵(NH4NO3)及混合溶液胁迫处理,测定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Pb、N单一处理均会显著降低齿肋赤藓Chl(a+b)含量,但可相应提高Chl(a+b)值。齿肋赤藓可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Pro、SS)和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来耐受低浓度Pb胁迫,过量N处理显著降低了齿肋赤藓渗透调节物质含量(Pro、SS、SP),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POD、CAT),形成了铵毒害。在Pb-N联合处理下,齿肋赤藓的叶绿素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会随着混合溶液中Pb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较同浓度单一N处理下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综合分析说明过量Pb、N对齿肋赤藓植株产生明显毒性,Pb、N联合添加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齿肋赤藓在Pb-N复合胁迫下表现出交叉适应性。Pb是Pb-N复合胁迫的主导因子,同时...  相似文献   

12.
纳米二氧化钛胁迫对普生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纳米材料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验研究了胁迫浓度梯度为0、0.01、0.10、1.0、10、100mg.L-1的纳米二氧化钛(nTiO2)悬浮液单一处理普生轮藻(CharavulgarisL.)的毒性效应,在胁迫24h、48h、72h、96h后分别测定其叶绿素a含量、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含量、SOD和CAT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MDA含量呈递增趋势,高浓度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酶的活性降幅也较大,说明急性nTiO2暴露对普生轮藻具有毒性作用,且表现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多聚磷酸钠(STPP)及其复合胁迫下,黑藻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及其耐受浓度.结果表明,POD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CAT在低浓度胁迫时活性逐渐增加,在较高浓度胁迫时活性降低;实验初期(6h时),SOD活性逐渐升高,随着SDBS处理浓度的提高及时间延长,SOD活性下降,并且在8mg/L浓度处理72h,SOD失活.SDBS对黑藻SOD的抑制作用大于STPP.黑藻对SDBS的耐受浓度(8mg/L)明显小于STPP的耐受浓度(256mg/L).黑藻对SDBS和STPP复合胁迫的耐受浓度值为(32+64)mg/L.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耐性作物中几种酶活性对Cd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为探讨作物对重金属毒害的耐受机理,本文采用盆栽试验及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作物体内酶系统在耐受Cd胁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Cd胁迫下,耐性作物体内,SOD和PPO的活性未受明显影响或活性略增强,CAT活性明显增强;POD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无明显规律。这说明,SOD、CAT和PPO活性的维持和提高是作物耐受Cd胁迫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暴露于不同浓度苯并[a]芘后,刺参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1、5、10、20μg/L)、空白对照组和丙酮溶剂对照组,在染毒2 h、6 h、12 h、24 h、2 d、4 d、7 d、14 d和21 d取样分析,其中第14天放入清洁海水中恢复7 d,分析了苯并[a]芘与刺参SOD、CAT之间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在苯并[a]芘作用下,刺参的SOD酶活性在第6小时、12小时和21天时与苯并[a]芘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_(6h)=0.959 2(P0.05)、R_(12h)=0.945 8(P0.05)、R_(21d)=0.959 6(P0.05)。刺参CAT的诱导随水体苯并[a]芘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第2天、第4天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_(2d)=0.790 6(0.01P0.05)、R_(4d)=0.953 3(0.01P0.05)。由此表明,在苯并[a]芘染毒作用下,刺参组织解毒代谢指标SOD和CAT都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经相关性分析提出刺参组织SOD和CAT酶活力可以作为评价苯并[a]芘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土壤铅-苯并[a]芘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土壤中低含量铅(Pb)-苯并[a]芘(B[a]P)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率、根伸长、芽伸长以及芽根比的影响,以期考察复合污染的生态效应并筛选具有指示土壤污染程度的指标.结果表明,小麦种子萌发率对Pb-B[a]P单一及复合污染均不敏感;Pb和B[a]P单一污染时小麦根伸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复合污染条件下Pb...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功能微生物对镉(Cd)富集植物蒌蒿的影响机制。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Y5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对蒌蒿抗性生理和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胁迫下荧光假单胞菌Y5能显著增加蒌蒿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能明显增加蒌蒿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在Cd胁迫下对蒌蒿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表现为促进作用,对真菌则表现为抑制效应;在Cd胁迫下可显著增加蒌蒿植株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但对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说明荧光假单胞菌Y5对蒌蒿植株抗性生理的提高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改善具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8.
Cd胁迫对大豆各发育阶段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大豆幼苗期、花荚期和成熟期植株的生长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植株的生长在3个生长期均表现为低浓度Cd(£0.50mg/kg)下的刺激效应和高浓度Cd(31.00mg/kg)下的抑制效应;随着Cd胁迫浓度的累积,大豆生长整体上受到抑制.在幼苗期,大豆植株的叶绿素含量下降、SOD活性受到抑制、POD活性迅速激活,共同缓解Cd毒性;在花荚期,大豆植株的防御系统得到有效激发,保护性酶POD、SOD的活性急剧升高,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在成熟期,因为长时间的Cd毒害,尤其是Cd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大豆植株的SOD、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在Cd胁迫下,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在大豆的3个生长期的变化模式差异显著,且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和株高与SOD活性在整个生长期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石油烃、Cu2+对沙蚕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石油烃和不同浓度的Cu2 对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种群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烃和Cu2 对沙蚕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暴露3d后,其LD50值分别为117.5μL·L-1和864.0μg·L-1.Cu2 单因子污染暴露5d后,沙蚕体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受到显著影响,表现出先受到抑制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其变化趋势为先被诱导而后抑制.石油烃以其约为半致死剂量水平单因子暴露5d后,POD的活性并未被显著诱导,SOD的活性则低于对照组.在石油烃与Cu2 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暴露5d后沙蚕体内POD和SOD活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先下降后上升.通过比较,还发现沙蚕体内SOD的活性变化更能灵敏地反映出污染物对沙蚕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壳寡糖缓解小麦镉毒害的某些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浓度壳寡糖溶液对小麦种子浸种,种子萌发后,对小麦幼苗进行Cd胁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对小麦幼苗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壳寡糖浸种,对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幼苗高度、根长、生物量均有增加;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增高;SOD、POD和CAT活性增加。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SOD和CAT活性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对照;POD活性却表现增加,增加的幅度大于对照。壳寡糖不同浓度之间比较,低浓度壳寡糖对镉毒害的缓解效果优于高浓度。说明壳寡糖预处理对镉胁迫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