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短缺、污染严重等后遗症.能源与污染问题己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节能减排成为中国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能源消耗与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节能减排措施,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22(4):16-1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7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会议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目前又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必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大力开展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周宏春 《环境保护》2012,(19):31-35
节能减排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节能内涵比较清楚,也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笔者也曾将节能界定为使用同样的能源获得最大的能源服务,或者是获得同样的能源服务能源消费最小,主要强调能源利用效率.因此,节能不可以抑制群众的能源消费水平为代价.节能早就被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节能指标是相对量.  相似文献   

5.
2012年5月24日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的主题为"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会议由中国节能协会与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主持,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王秦平为会议致辞。参加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的嘉宾来自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低碳发展领域业界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他  相似文献   

6.
徐海 《环境保护》2007,(22):31-32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在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式下,采取有效的制度鼓励企业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是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制度创新在地方政府节约能源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分析,提出了实行节能自愿协议的创新制度,并对节能自愿协议的定义、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通常会带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严重.面对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要求,节能减排提上了政府议事日程.节能减排并非要“零经济增长”,而是要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则必须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天津市分析表明存在能源供应紧张、利用效率低、增长弹性不稳定的情况,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处于产业链低端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三五”能源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情景分析法,对我国"十三五"的能源需求与供应进行了预测,形成了三个可供选择的中国能源发展方案,即中国能源发展BAU方案、中国能源发展节能方案、中国能源发展低速度方案。基于此,对影响"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指出能源结构优化、节约能源和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这一时期能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工业占据我国最大的化石能源终端消耗,评价中国工业化石能源效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化石能源效率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三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2006—2011年间的工业化石能源效率,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工业化石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给出各区域节能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每年的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指数均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东部区域效率值以明显的优势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的效率值比较平稳;中部区域内部各地区效率值比东部和西部区域集中.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区GDP、经济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新增固定投资和地理位置位于东部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有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位于中部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有消极影响;地区人均GDP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没有显著性影响.东部地区油品和天然气节能潜力较大,中部地区煤炭节能潜力较大,西部地区煤炭和天然气节能潜力较大;中部和东部地区是工业CO2减排的重点.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给出了3点建议提升工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0.
解决能源发展与环境问题近期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节能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等措施,控制和减轻因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中远期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上是世界大国.能源生产量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节能与环保,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建和谐社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能源资源却十分贫乏,长期以来能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本文从分析本地区的能源资源出发,提出合理开发资源、适当控制工业发展速度、大力建设核电、解决交通接纳区外能源调入、长期坚持节能、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制定正确的能源开发政策等 10大战略措施,以促进能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以编制大型综合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报告为例,分别从建设方案节能评估、节能措施评估、项目能源利用状况测算、项目能源消费和能效水平评估等七个方面的编制内容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报告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细化说明.同时根据国内目前节能评估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的节能评估形势和市场发展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市场和完善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车巍 《环境保护》2013,41(2):29-30
"节流"是中国人崇尚的商业智慧,也是最好的环保哲学."节流",即充分利用现有的节能减排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节能或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本身就是能源.国际能源署权威表示:只要各国政策力度到位,到2035年,全球可节约能源将达相当于2010年能源需求总量的1/5.  相似文献   

15.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下,能否达成"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节能减排政策又该如何助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构建中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级评价单元2005-2010年的"纯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揭示其动态、空间分异特征,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对各省节能减排效率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能源利用多元化,降低煤炭消费所占比重,在改进规模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纯技术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是中国各省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暖通的重要设备,中央空调的应用很越来越普及,由此造成的能耗也愈发严重,已经关系到了我国能源战略方针.由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央空调的利用效率及节约能源的技术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简介了中央空调节能在我国的现状,,然后分析了近些年中央空调节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笔者从设计、机组操作、运行管理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进行中央空调节能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PC)是"目前解决能源问题最好方案"的双赢模式,以往的节能改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的节能诊断、设备采购及制造、融资、安装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的服务得以解决.而节能诊断作为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五个重点之一."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为年均节能率4.4%.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迫切需要技术支撑.因此,为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致力干研发节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并实施相关工程的企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0.
合同能源管理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应用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同能源管理是以节约的能源费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节能项目投资方式,主要有3种模式.该机制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于1996年由世界银行以及全球环境基金引入中国,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本文以北京市规划委办公大楼节能项目为例,探讨合同能源管理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意义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