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试飞阶段航空装备在高原寒区使用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故障,对发生故障机理、失效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故障机理、故障模式的分析,总结分析高原寒区极限使用情况下易引起故障的原因;并分析典型高原寒区环境因素对航空装备各分系统、设备影响程度,提出高原寒区适应性改进建议和措施,为装备的保障资源配置提供指导性意见,有效地提高装备在特殊使用环境下使用效能。  相似文献   

2.
船用阀门在实际使用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故障类型,本文对船用阀门的故障模式及故障原因进行了汇总,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给出了阀门主要故障类型。然后通过故障原因分析确认导致故障的主要应力来源,由此设计了一套用于考核船用阀门可靠性水平的试验方法,为该类产品进行可靠性考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利用生物膜处理废水的新方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其中心处理构筑物是接触氧化池,池内装有多种填料。从监测结果分析,虽然处理后水质都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但BOD5的去除率比较低,只有69%,由于监测是在试运行刚结束进行的,如果一切运行正常,BOD5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生物接触氧化法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生化处理方法,对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的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较好,且处理后的污水还可进行灌溉、建筑、冲洗等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膜处理工业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活性炭膜与常规弹性材料同时作为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填料,分别加装在相同条件的两套接触氧化池中,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在同样的条件下处理工业废水,经过对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以活性炭膜为填料,处理废水的能力更强,净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切实做好黑臭水体治理,需全面掌握水体污染特征。依据2019~2020年间英洲海城区段黑臭水体监测数据,分析水质时空变化和黑臭水体程度,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监测指标间相互关系,找出主要污染物。结果表明,随着一系列整治工作的开展,2020年英洲海城区段各监测河段水质总体表现为优于2019年。监测指标中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氨氮浓度与河道黑臭状况均有较高的相关关系;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与氨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溶解氧与氧化还原电位、透明度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在黑臭水体评价中的作用依次为:氨氮>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透明度。可知,周边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是导致黑臭水体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后续黑臭治理需加强监管,降低水中氮营养盐浓度,利用生态修复措施实现英洲海城区段长治久清。  相似文献   

6.
本装置由探头、传感器、控制元件、执行元件、电源、渗灌管网组成。探头设置在被灌溉的大田里;传感器一端接通渗灌管网,另一端接控制元件的输入端;控制元件与电源相接,执行元件一端接控制元件的输出端,另一端与阀门相配合;阀门接入管网的供水管内。使用本品进行大田渗灌作业,可以充分节约水资源和人力,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推广前景大田渗灌自动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7.
接触氧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赖万东  杨卓如 《四川环境》2005,24(1):74-77,101
本文简述了污水处理中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发展历史,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该技术的研究和新工艺的开发提供参考。接触氧化技术将是未来我国水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文中展望了该技术的一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仿生态氧化沟工艺及其在养殖废水厌氧处理后的应用,该工艺吸收了氧化沟、接触氧化技术及人工湿地的特点,NH3-N、CODcr的去除率可分别达70%和60%。具有设计科学、构造简单、投资较省、管理方便、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养殖废水后续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江苏油田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技术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介了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对几种主要生物处理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江苏油田生活污水生物处理的实践,综合分析了活性污泥法、生物转盘法、接触氧化法等三种主要生物处理技术,初步提出了中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场的设计标准,可供油田生活基地中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场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鹏 《青海环境》2014,24(3):140-142
介绍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组装的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Picarro G1301)在日常运行中容易出现的各类故障情况,分析和说明故障出现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为正在使用或将要使用此设备的台站工作人员提高对此仪器的使用、维护和检修能力,也为提高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自愈式交流电容器防止“放炮”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愈式交流电容器在使用出现放炮的质量问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引出端喷金层的缺陷。研究其检测和改善喷金层缺陷的方法,从而推动改进喷金工艺和选用合适的喷金材料。为此提出采用脉冲老炼做为防止交流电容器放炮的方法。而且经过实践证明有明显的效果。建议在生产中对大电容值的电容器芯子应经过大电流脉冲老炼,然后优选装配为成品出厂,则将大大提高交流电容器使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封孔工艺对2A12航空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的微孔和裂纹进行了填充,是重要的微弧氧化后处理工艺。本文对比研究了封孔工艺对2A12航空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层厚度、硬度、粗糙度和耐蚀性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微弧氧化膜层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晶相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使用涂层测厚仪、维氏显微硬度仪、粗糙度检测仪、酸性盐雾箱分别对封孔工艺处理前后膜层的厚度、硬度、粗糙度、耐蚀性进行测试。对2A12航空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进行硅烷封孔工艺处理,其厚度与硬度无明显变化、粗糙度降低,耐蚀性能显著提升,硅烷3次封孔后的膜层经过酸性盐雾试验192 h无腐蚀痕迹,为后期铝合金微弧氧化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伞布印染废水在混入了少量的拉链厂生产废水以及毛线印染废水后的综合处理问题。在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运行参数来解决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处理出水的顺利达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大型发电机定子端部环形引线固定结构松动的主要原因,将环形引线的典型固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形引线固定结构松动为顶事件建造了故障树,自上而下梳理了可能造成环形引线固定结构松动的因素,采用故障树定性分析方法确定造成环形引线固定结构松动的螺杆蠕变和上下压块的蠕变行为。进一步有限元分析显示螺杆和压块确实存在显著的蠕变应变,印证了玻璃钢螺杆和压块的高温环境下的蠕变行为是导致了环形引线固定结构的松动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性分析与归纳,为相关问题的机理研究与分析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航空接触器是飞机供配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控制电器,其动作特性直接影响到飞机供配电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本文针对具有双线圈绕组的航空接触器,通过测试线圈电流和触点电压波形解释了其动作过程,提取了吸合时间、释放时间、回跳时间等特征参数,最后通过分析线圈电压对其动作特性的影响,得出线圈激励电压是影响该类接触器动作特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一更压力和安全门密封性对主实验室洁净度的影响,以及实验室运行工况转换与排风机故障切换时保持合理压力梯度的手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实验总结出:一更保持非负压状态即可不影响主实验室的洁净度,而安全门的密封性对实验室污染区洁净度影响很大;采用设置在送风阀风量突变条件的定排风量控制,在工况转换和风机故障切换时能够维持实验室合理的压力梯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孤岛污水矿化度高,Cl-含量高,油含量和COD含量严重超标的现象,采取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外排采油污水治理的工艺研究。在处理过程中首先对菌种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培养,然后在室内进行了模拟试验,最后在现场进行了中试。目前已根据中试结果,对孤岛污水原有的污水池进行了改造,设置了隔油池、气浮池、接触氧化池和沉淀池四个部分,经过一年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污水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8.
羊三木油田外排采出水处理系统采用高效节能过滤器+微絮凝处理系统+FSBR活性污泥处理系统+高效节能过滤器处理工艺,处理效果无法达到最新指标要求,需要进行升级改造。通过生产情况分析和国内外处理技术调研,优选"高效节能过滤+微絮凝处理+降温+UASB厌氧处理+一级接触氧化+水解池+二级接触氧化+活性炭过滤吸附"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并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中试结果,对已建FSBR池维修改造成一级、二级接触氧化池、水解池,并新建冷却塔、UASB反应器、活性炭吸附塔,实现过滤、沉降、厌氧反应、水解、接触氧化、吸附的外排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外排水满足COD≤50 mg/L,石油类≤1 mg/L,氨氮≤5 mg/L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假设接地体为等电位的前提下,利用有限元法对复合接地体的接地阻抗、接地体电流引起的大地表面电位分布、接触电压、跨步电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算法。这种算法可用于各种复合接地体的设计与分析。文中根据这种算法计算了一种复合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大地电位分布、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供工程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试验中发现产品的早期故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设计和工艺措施,根除早期故障产生的原因,以提高我国航空机载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