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提供了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为国家与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全面地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提供了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为国家与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全面地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提供了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为国家与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全面地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提供了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为国家与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全面地科技支撑。现有在职职工135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1人、高级工程师43人,博士学历24人、硕士学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成相对系统的环境科技研究体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环境科技创新成果,为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控、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必将发生深刻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亟需环境科技做全面支撑,环境基础和前沿研究有待加强,环境保护"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亟待突破,对此,环境科技要提前谋划做好支撑工作。我国环境科技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做到"六个融合",提升创新维度和手段,落实好体制机制保障,以全面提升环境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提供了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为国家与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改  相似文献   

7.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提供了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为国家与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全面地科技支撑。现有在职职工135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1人、高级工程师43人,博士学历24人、硕士学历60人。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辽宁省劳动模范2人、获评沈阳市十大科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我国环境保护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成为环保工作的主要矛盾.为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牢固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在对未来环境形势和环保科技创新需求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绿色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提出了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发展的4个重点任务:面向国民经济绿色发展主战场,全面提升环保科技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强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引领环境质量改善;研发关键技术,突破环境治理技术瓶颈;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提出了完善环保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5点建议:实施平台化、国际化、产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助推现代环境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加快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和补强科技创新链条;完善管理决策支撑机制,解决科研与管理脱节的问题;统筹全国环境科研力量,创新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人才创新活力,为环保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提供了环境保护全过程服务,为国家与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全面地科技支撑。现有在职职工135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1人、高级工程师43人,博士学历24人、硕士学  相似文献   

10.
<正>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研的单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培育性、前瞻性、战略性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规划、水、大气、固废、城市生态和环境风险等六大优势领域。在科技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探索与实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科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新时期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进步历程、展望发展方向,对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全社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首先,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开拓期(1972—1990年),初步建成环境总量容量的科技体系;发展期(1991—2011年),创新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新时期(2012年至今),打造精准治污、系统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在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管控及修复、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环境标准基准建设以及环保产业创新能力7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的有力支撑.最后,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提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的治污理念及发展对策:①坚持四个“面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夯实生态环境科研基础;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集智攻关;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②协同三个系统.一是自然系统,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标本兼治,守住自然系统生态安全边界;二是生产系统,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生产系统的绿色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动能;三是生活系统,开展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研究创新,推动绿色生活转型.③实现“五个创新”.在绿色发展模式、环境治理理念、环境科研方法、多技术融合以及体制机制上实现多元创新,打造新时期下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   相似文献   

12.
过去40多年,我国生态环境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相对照,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当前,要紧紧围绕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科研与管理融合不足等问题,强化环境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3.
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是加快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回顾了"十二五"期间在水、大气、土壤、生态、固废与化学品等领域环保科技工作的进展与成效,提出了"十三五"环境保护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家和地方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11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发起成立了"资源循环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联合发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吸纳更多的高端智慧力量和科研力量加入资源环境科研队伍,为国家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科技方面的支撑。经过一年的充实和完善,由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主办,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承办的2014资源循环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定于9月24—25日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彰显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更需要从法律的层面加以规范和约束。首先在充分考察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规定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法律体系中对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法制培育的不足,最后,指出在生态文明的社会,应还应该适度发挥环境资源法制的培育作用,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环保科技回顾与评述国家确立科技发展大政方针2006年1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政府提出要用十五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确定了国家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其中第一个就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大会确定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作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环境领域的四大优先主题,即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同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并建立了咨询委和科技委,从决策程序上确保了科技的支撑作用;通过实施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了全国环保科技创新,形成了最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为我国环保科技事业的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概念演进、辨析与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的要求,本文梳理了生态补偿、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环境服务补偿和奖励机制、广义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等国内外生态补偿概念的演进,并对不同理论基础下的概念进行辨析。指出生态补偿概念差异源自理论基础的差异;生态补偿概念一方面体现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对生态补偿政策设计有着引导作用,旨在为新时期生态补偿理论创新和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建院之初至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启动之前的1997年这段时间内,中科院在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队伍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从1949年至1997年,中科院的环境科技工作经历了思想萌芽、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等四个发展阶段.从1998年开始,中科院的环境科技工作进入创新跨越阶段,更加注重环境污染形成机理、生态毒理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和清洁生产前沿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集成.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循环经济取代传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导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阐述了传统科技创新的生态缺陷,指出传统科技创新存在生态缺陷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凸现增长极限的根源.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路,建议在战略思路上实现科技创新观、技术创新战略由效益型转向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由线型转向循环型,传统技术体系转向绿色技术体系,使科技创新能够真正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使用2004~2015年的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投入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间的非线性关系、内部影响机理和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投入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N型关系,两个拐点的位置分别为7.722(2257.47万元)和9.610(14913.17万元);在外部资本进入、污染治理、市场规模效应3种影响路径中,科技创新投入影响下的外部资本进入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依然存在污染避难所的负向效应,科技创新投入与外部资本间效应为0.1363,外部资本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间效应为-0.0065;科技创新投入能够增强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并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三者间前后效应分别为-0.0277和-0.0311;科技创新的投入与高效益增强了市场规模效应,有效促进生产结构的转型进而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三者间前后效应为0.0186和0.4346.空间异质性中,外部资本进入与溢出效应带来的污染避难所负效应在中部地区显著,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不显著,而污染天堂正效应在东部地区存在但不显著;污染创新治理投入的技术正溢出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效应显著,在中部和东北部不显著;科技创新投入与市场需求规模效应在空间区域无差异且显著为正.建议依据科技创新投入的不同影响路径来实施空间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