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观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以城市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各功能区的评价单元,对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过程。从土地利用、土地投入、土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从中观层次对淮安市清河区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显示,清河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高,仍需加强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较客观的评价方法,中观评价则能更详细地了解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4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涉及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15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测算指标体系,应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模型对2011年辽宁省县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测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县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普遍较低,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县域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均存在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出辽宁中部和东南沿海县域高于北部、西北部县域的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同一个县域内也存在不协调现象,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不一致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韩德军  朱道林  姜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543-547,553,641
研究目的是解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后生态功能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问题。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东部和西部同纬度的福建南平市与贵州毕节市为实证区域,采用对比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两城市土地利用历史、现状和潜力的基础上,结合两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空间布局的相似性和差异,分析了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异同点,提出两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在土地利用历史进程方面,南平市和毕节市都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阶段;2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面,南平市土地利用程度整体高于毕节市,但两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不同,南平市社会经济产出相对较高,而毕节市土地资源禀赋相对较好;3在土地利用潜力方面,两城市尤其是南平市土地强度均高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说明潜力有限。此外,两城市结构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认为,南平市属于高密度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而毕节市属于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区域发展中所定位的土地开发性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泗县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状况4个方面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特尔斐法,选择评价模型确定权重后对泗县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泗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显示,泗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为中等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状况和用地效益度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基于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综合调查分析大连市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度,并分别从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四个方面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强度计算结果表明,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达到86.16%,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土地利用强度潜力较小。未来土地利用潜力主要为扩展潜力,不存在管理潜力,从而对炮台开发区未来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许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许昌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根据张家口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河流、生态环境要素等数据,利用GIS技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张家口市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一级土地生态功能分区以地貌为主导因素进行划分,即坝上高原生态功能区和坝下山间盆地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导因素进行二级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即草原与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区、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中部城镇生态建设功能区、西部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东部森林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南部森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提出了各个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方向,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丽  廖和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1-523,543
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都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指出土地利用投入强度、产出效益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揭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其对土地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开发区用地结构,从而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就西宁市辖区内四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四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西宁市辖区四个开发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开展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的耦合协调研究对实现特定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丹江口库区西峡县为例,改进了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法,构建了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00—2015年西峡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峡大部分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偏低且增长缓慢,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由磨合转为拮抗;各乡镇耦合协调度的H-H集聚区位于县域东南部,以城关镇为中心表现出地域带动性,L-L集聚区分布在县域北部地区,表现为低值锁定;大部分乡镇的土地利用程度滞后于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潜力有待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