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的酸雨淋溶特征及缓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贵州龙里地区开展酸雨模拟实验,并进行天然降雨连续监测,采集马尾松、灌丛冠层穿透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降雨中主要阳离子浓度依次为NH4+Ca2+K+Na+Mg2+,降雨pH值大于6.0时,降雨中NH4+含量降低,Ca2+占优势;降雨中主要阴离子浓度依次为SO42-NO3-Cl-;冠层穿透雨与降雨相比,Na+、K+、Ca2+、Mg2+、Cl-、NO3-、SO42-和有机酸富集,特别是K+、Ca2+、SO42-和有机酸富集倍数最大.②森林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体现在酸雨中H+与树叶组织中的盐基阳离子发生交换反应,淋出K+、Mg2+、Ca2+等阳离子,减少了酸雨中H+含量.Na+相对惰性,在降雨和穿透雨中的含量变化不大;K+、Mg2+、Ca2+的淋出是冠层缓冲降雨酸度的主要原因,其中K+和Ca2+作用最突出,其次是Mg2+.③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的缓冲作用随降雨pH值而变化.对pH值接近3.0的强酸性降雨,经过冠层形成的穿透雨pH值大于降雨,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依次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对4.0pH6.0的降雨,马尾松林冠层使降雨更加酸化,典型森林群落植被冠层对酸雨的缓冲作用依次为针阔混交林灌丛马尾松林;对pH值大于6.0的非酸性降雨,经过冠层后被酸化,穿透雨pH值小于降雨;穿透雨pH值基本在4.0~6.0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用模拟酸雨对棉花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试验,雨水的酸度分别为 pH2.0、pH3.0、pH4.0和 pH5.6。试验结果表明.pH4.0的酸雨对棉花生长无影响;pH3.0的酸雨对棉花地上部分有轻微伤害,但不影响它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增产趋势;pH2.0的酸雨对棉花伤害严重,使生育期推迟,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3.
模拟酸雨对烤烟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烤烟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培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pH5.6、pH4.5、pH4.0、pH3.5、pH3.0、pH2.5、pH2.0)对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pH≥3.5处理的轻度酸雨对烤烟Chl.a含量影响不大,但pH≤3.5处理烤烟叶片Chl.b和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H≤2.5模拟酸雨使烤烟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Ls)、胞间CO2浓度(Ci)、叶面饱和蒸气压力亏缺(VPD)显著降低,使烤烟叶片的气孔限制值(Ls)和潜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显著升高,模拟酸雨使pH2.0处理烤烟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pH2.5处理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降低.pH≥3.5处理的光合有效量子产量(EQY)、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qP)与对照差异不大,但pH≤3.0处理明显降低;烤烟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H≥3.5处理的非光化学猝灭(NPQ)明显高于pH≤3.0处理.  相似文献   

4.
李佳  李巍  侯锦湘  高芳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0):1297-1302
选择贵州龙里生态园为研究区域,对当地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2种典型植被的冠层穿透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了酸雨作用下植被的冠层淋溶规律.对2007年6月~2008年11月的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酸雨经过森林冠层后,pH值明显升高,针阔混交林对酸雨的缓冲性能优于马尾松林.在常年酸沉降作用下,2种冠层对NH4+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对NO3-也有一定的吸收,对当地土壤酸化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通过雨量加权计算,研究区森林冠层析出量最大是Mg2+、K+、Ca2+等营养元素离子,长期的酸雨影响易造成森林营养亏损.  相似文献   

5.
以棉花子叶圆片为材料,研究了酸雨在伤害叶绿素过程中的胁迫强度、胁迫时间(胁程)和胁变量三者相互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下降率和可见伤害指数与酸雨pH值之间具有拟合度很高的Logistic曲线关系;Logistic拟合方程中的拐点处pH值和曲线降低率及A,b等参数均是时间的函数,分别与胁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在pH值为2.5酸雨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下降率在24h内、可见伤害指数在4h内与胁程之间具有拟合度很高的直角双曲线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建立植物酸雨伤害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棉花子叶圆片为材料,研究了酸雨在伤害叶绿素过程中的胁迫强度、胁迫时间(胁程)和胁变量三者相互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下降率和可见伤害指数与酸雨pH值之间具有拟合度很高的Logistic曲线关系;Logistic拟合方程中的拐点处pH值和曲线降低率及A,b等参数均是时间的函数,分别与胁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在pH值为2.5酸雨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下降率在24h内、可见伤害指数在4h内与胁程之间具有拟合度很高的直角双曲线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建立植物酸雨伤害模型.  相似文献   

7.
模拟酸雨对马尾松和杉木幼树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实验模拟酸雨pH值为6.63(对照),4.5,3.0和2.0。实验结果表明,杉木针叶汁液pH值和土壤pH值随模拟酸雨pH值下降而降低,土壤比叶汁液更容易被酸化,也更难恢复。模拟酸雨对马尾松和杉木单位叶干重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最高酸度的模拟酸雨由于减少光合组织而显著降低单株净光合速率。模拟酸雨显著增大了马尾松和杉木呼吸速率。模拟酸雨对茎生物量没有影响,主根和叶生物量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显著,须根生物量有显著减少,模拟酸雨抑制植物生长的机制是增大呼吸速率使物质消耗增加和减少光合组织,导致物质生产减少。  相似文献   

8.
酸雨对3种木本植物的胁迫效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Zhou Q  Huang X  Liu X 《环境科学》2002,23(5):42-46
以对酸雨胁迫伤害敏感程度不同的桃树(Prunus persica)、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和木犀(Osmanthus fragrana)3种典型木本植物为试材,研究了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3种木本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细胞质膜透性(L%),脯氨酸(Pro)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光、暗条件对酸雨胁迫伤害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酸雨胁迫下,抗性植物水犀的4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幅最小,其次是蜡梅,敏感植物桃树的4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幅最高,而光、暗处理对酸雨胁迫下3种木本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酸雨胁迫条件下森林生态效益评估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危害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在贵州省龙里建立生态水文实验站,自2005年起开展酸雨监测,对森林植被冠层遭受酸雨直接伤害及其对酸雨的缓冲作用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酸雨的直接危害有限;为此,依据生态水文过程理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植被生产力和森林生态效益评价3个空间信息模型;模拟计算了研究区酸沉降对土壤化学性质、植被生产力和森林固碳、保肥方面的生态效益的影响,构建了酸雨对森林植被的间接危害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酸雨对水稻、小麦和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曾庆玲  黄晓华  周青 《环境科学》2005,26(1):181-184
采用pH2.0、2.5、3.0、3.5、4.0与5.0模拟酸雨处理水稻、小麦和油菜种子的实验结果表明,3者在pH 2.0时不发芽,在pH 2.5时只有水稻和小麦异状发芽,pH≥3.0时,水稻、小麦和油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都与pH值显著正相关,水稻和小麦的异状发芽率则随pH值上升而降低.部分生理指标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和油菜的吸水值、呼吸速率和贮藏物质运转效率也与pH值显著正相关,水稻与小麦贮藏物质消耗率与pH值显著正相关,而油菜与pH值显著负相关;水稻、小麦和油菜的芽、根长抑制指数都与pH值显著负相关.酸雨胁迫下,种子各项指标变幅为水稻<小麦<油菜,这表明抗酸雨胁迫能力为水稻>小麦>油菜.  相似文献   

11.
Ca2+浸种对酸雨伤害玉米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砂培实验,研究了钙浸种对酸雨伤害玉米幼苗的防护效应.结果表明,酸雨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比值下降,叶片汁液的pH值降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高,而在pH值2.5的酸雨胁迫下转而下降,CAT(过氧化氢酶)活性水平下降,POD(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增加,脂质过氧化加剧;而在同一强度酸雨胁迫下,经CaCl  相似文献   

12.
常德市酸雨化学特征、趋势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市是中南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以常德市2004年至2006年的降雨连续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学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常德市158次降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常德市降雨酸度呈波动性变化,近3年的降雨pH年均值都在5.4以下,对降雨中离子含量的分析可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有向硫酸和硝酸混合型转化的趋势。降雨中的主要离子浓度和通量在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降雨中阴阳离子极不平衡,[SO4^2-]和[Ca^2+]浓度对降雨离子的平衡有较大的影响。常德市的净酸度沉积量在2004年高达199.29meq m^-2yr^-1,而从2004年-2006年,净酸度沉积量和离子沉降总通量均在逐年降低,表明常德市降雨酸化现象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pH分别为3.5、4.5、5.6)和Pb(0~2000 mg·kg-1)复合污染对芥菜型油菜紫叶芥的生理特性和Pb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雨和Pb复合污染下,紫叶芥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叶和根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Pb含量和酸雨强度的增加是先升后降,脯氨酸含量随着Pb含量和酸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芥菜型油菜以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系统和提高脯氨酸含量来应对酸雨和重金属胁迫,芥菜型油菜对酸雨和Pb的复合污染有很强的耐受能力.芥菜型油菜根和地上部分Pb含量随Pb处理含量水平的增大而增加,其中,根对Pb的富集能力大于地上部分,酸雨能够促进芥菜型油菜对Pb的吸收.因此,在酸雨地区可以选用芥菜型油菜作为Pb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和Zn复合污染对蚕豆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酸雨和Zn复合污染下,蚕豆株高和叶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蚕豆叶和根中的MDA含量上升,SOD活性下降,POD活性则是先升后降.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蚕豆受酸雨和Zn污染的状况.同时,酸雨和Zn的复合污染比其中任何一种单一污染对蚕豆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酸雨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5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酸雨对植物新阵代谢的影响,包括:①酸雨对膜透性的影响;②对光合系统的影响;③对呼吸作用的影响;④对物质代谢的影响;⑤对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局地污染源对大连地区酸雨形成的影响,在市区及县级市布设监测点对酸雨进行监测,并获取酸雨点位附近局地污染源的酸性污染物排放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分析局地源对大连地区酸雨点位分布和频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距离大污染源较近的点位受局地源影响较明显,但市区酸雨频率高低与局地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大连地区酸雨的形成除了受本地源的影响外,还应存在其它更复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生长在沈阳市区内的银杏为试材,使用开顶箱模拟法对倍增CO2浓度(700μmol/mo)l和正常空气CO2浓度(≈350μmol/mo)l条件下,银杏生长参数、叶面积指数、不同天气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高浓度CO2对单株银杏光合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增高可以显著提高银杏枝条的生长量和银杏的叶面积指数。经高浓度CO2处理后,银杏不同天气下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与对照一致,即晴天为双峰曲线,多云天气为单峰曲线,但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P〈0.001)。由于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升高,高浓度CO2也显著提高了单株银杏的固碳释氧能力(P〈0.01),晴天比对照提高了119.5%,阴天提高了175.4%。  相似文献   

18.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UV-B辐射对灌浆期小麦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日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UV-B胁迫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明显上升,而胁迫解除后,其含量下降,与对照组间差异逐渐减小.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性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也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同时,UV-B辐射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没有影响,但使其夜闯呼吸速率显著加强 .这些结果表明,小麦在UV-B胁迫解除前后黄酮类化合物的持续波动可能是植物在UV-B辐射条件下光合能力未受影响而生物量明显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培法研究模拟酸雨(p H=5.0、3.5、2.5)对水稻叶片质膜H+-ATPase活性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CK)相比,酸雨处理5 d(胁迫期)后,p H=5.0组质膜H+-ATPase活性与活化能、K+、Ca2+、Mg2+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仅细胞渗透势下降.p H=3.5酸雨导致细胞渗透势、K+含量下降,质膜H+-ATPase活性、H+-ATPase活化能、Ca2+含量明显上升,Mg2+含量无显著变化.p H=2.5组H+-ATPase活性、细胞渗透势和K+、Mg2+含量明显下降,H+-ATPase活化能和Ca2+含量上升,表明矿质元素含量不仅受H+-ATPase活性的调控,还与酸雨强度和离子价态有关.经5 d恢复(恢复期)后,p H=5.0组各指标均恢复到CK水平,p H=3.5组除细胞渗透势外均恢复至CK水平,p H=2.5处理组各指标虽未达到CK水平,但较胁迫期有所恢复.表明K+、Ca2+、Mg2+含量受H+-ATPase活性的调节,且恢复效果受酸雨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