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江苏段主干断面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掌握长江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健康风险,选取长江江苏段5个主干断面,对其水环境中主要有机物、重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硼进行了监测。利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主干断面和污染物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所评价的断面中,栖霞江段断面污染较严重,健康危害的风险相对较大,其次为姚港河口,这2个断面入江支流的污染贡献不容忽视。水中54种有机污染物、7种重金属和元素硼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为130×10-14~253×10-6/a,风险较大的(>10×10-9)有苯并[a]芘、镉、铬、钒和PCB52。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年总风险仅为255×10-6/a,远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a )。总体来看,长江江苏段主干断面水体中62种污染物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年风险度目前还处于很低水平,但风险较大的污染物的环境来源及相应的污染控制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沿线河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实现科学的水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淮河(江苏段)水体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淮河(江苏段)水体检测到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氯农药绝大多数属于USEPA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应用USEPA规定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和非优先控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摄入与饮入之和的水体有机物浓度标准,计算了淮河(江苏段)水体的48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暴露浓度,并根据最高环境暴露浓度与USEPA水质指标的比值,参考IARC的化合物致癌性指标,建立了一套表征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风险特征以及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和建议的评价体系,对这些化合物的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18种有机污染物超过了USEPA的标准浓度要求,其中9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六氯苯、N-亚硝基二正丙胺、3,3'-二氯联苯胺、2,4,6-三氯酚、五氯酚、茚并(1,2,3-cd)芘、4,4'-滴滴涕、七氯在内的8种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风险,而多环芳烃二苯并(a,h)蒽需要引起更高警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化合物的来源及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重庆段某排污口下游污染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实验测定和野外实测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为污染物监测指标,进行了各污染物降解系数计算及降解规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野外实测中,岸边与河流中心的各污染物降解系数有着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岸边的降解系数值明显小于河流中心各断面的降解系数值,对比发现,岸边和河流中心的温度、溶解氧、p H值的差距不明显,初步可以判断流速对污染物的降解影响较显著,且流速越大,降解系数也越大;2)室内实验测定中,流速在0.4~2.0 m/s,降解系数值伴随流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与野外实测法所得规律相同,也反映出流速对污染物的降解有较显著影响。基于此,应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污染物降解系数与影响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速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较大,为污染物降解较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最后,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为依据,以影响较大的因子流速为自变量,降解系数为因变量,以野外现场实测的实验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拟合得出由流速确定河流污染物降解系数的经验公式,在研究条件范围内可运用这些经验公式迅速求出污染物降解系数。  相似文献   

4.
按照河床形态、水文条件、排污口分布、支流状况等特点从长江万州段及长江支流苎溪河选取8个断面进行采样,对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荧光光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日立F-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对长江水、普通自来水和纯水在紫外光激励下产生的荧光光谱及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水样、不同取样点的水体DOM的荧光特性和三维荧光光谱图.结果表明:长江水在波长290 nm左右的紫外光激励下能产生较强的荧光.荧光峰是350~550 nm范围的宽谱峰,荧光峰值波长在450 nm左右.但是不同取样点水样的荧光峰强度明显有差异,在4号、5号、2号取样点的水样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取样点,这与采样点附近污染源排放有明显的关系.该研究方法可作为鉴别水质污染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水足迹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水污染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模型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核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6~2015年的灰水足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横向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总灰水足迹基本维持不变,且农业灰水足迹始终占最大比重;(2)从灰水足迹负荷指数看,下游省份负荷较高,上中游负荷相对较低;(3)从生态补偿横向支付情况看,上海、江苏、安徽、湖北一直为水资源生态补偿支付地区,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一直为水资源生态受偿区域。  相似文献   

6.
长江南通站含沙量及水化学变化与流域的风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0—2001年间长江河水含沙量递减趋势方程为:S=-4.7273a 582.94。近些年来泥沙含量递减趋势可能会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长江河水化学组分在1997-2001年的5年间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较为有限。河水中HCO3^-与Ca^3 占主导地位,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55%以上。主要受到碳酸盐类溶解的控制。硅酸盐类的风化过程较弱,可能主要是钙镁硅酸盐类的溶解,对流域离子的总体贡献不大。岩盐、石膏和芒硝的水解对河水中的Na^ 、SO4^2-和Cl^-的贡献最大。由此长江流域发生的主要风化过程有:白云石和方解石的溶解、钙镁长石的分解和岩盐、石膏、芒硝等的水解过程等,这与长江流域的岩石特征是基本一致的。粗略的估计.大气CO2对河流中HCO3^-的贡献量占河水中离子总当量浓度的20%左右,其余80%河水溶解质为风化岩石提供。  相似文献   

7.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不同区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公平合理分配方法是目前污染物总量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污染物削减潜力、主体功能区类型环境目标约束、水环境质量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国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改进等比例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国家COD和氨氮总量控制目标进行省级行政单元分配。结果显示,COD和氨氮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削减目标分配特征基本一致,但削减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削减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地以及中西部的山西、陕西、宁夏和青海等部分地区,其COD和氨氮削减率高于全国平均削减率,分别介于9.1%-14.1%和11.0%-21.8%,这主要与其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水平、污染治理水平和水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有关。削减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西藏、新疆、甘肃、贵州和云南等地以及东部的福建和江苏等部分发达地区,其COD和氨氮削减率低于全国平均削减率,分别介于4.7%-7.7%和6.6%-9.5%。其中,西部五省区较低的削减率与其较小的水环境压力、较高的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有关,东部两省因其污染治理水平较高,削减率略低于全国平均削减水平。从COD和氨氮分配结果来看,符合不同主体功能区类型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以及污染减排的最终目的。该分配方法体系,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为我国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实现不同地区间协同控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不同种类水污染物排污权的在线初始分配方法,根据不同水污染物的特性,基于水环境容量价值,描述了一种可随时对多种水污染物排污权进行不同数量报价的投标语言.针对每家企业关于多种排污权组合的需求,构建了在线拍卖机制设计模型,提出了赢家判决流程和支付计算流程,获得了在线拍卖机制.该机制可在完全未知将来投标序列的情况下,立即对当前投标做出是否分配某种排污权组合的决策,并在企业离开前做出支付决策.理论分析表明,所提出机制可吸引更多的企业自愿参与,激励企业报告真实的到达时间、单位水环境容量估值及离开时间.相比于完全信息下的有效分配,该机制在社会福利、企业成交率和排污权利用率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该文机制有助于制定公平、有效的异质水污染物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9.
湖泊水流运动和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对湖泊水质起着关键作用。采用水动力和粒子示踪耦合模型,并结合野外粒子示踪实验来调查鄱阳湖洪水季节空间水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路径。模拟结果显示,流域五河点源入湖污染物和湖区空间面源分布污染物均会沿着不同方向迅速进入湖泊主河道,在快速水流推动下逐渐向北部湖区迁移,但部分污染物因东北部湖湾区存在顺时针方向环流而发生长时间滞留和富集。野外粒子示踪实验同样表明,东北部湖湾区污染物迁移路径随着该湖区水流运动表现得复杂多变,除了可以明显观察到顺时针方向的污染物运动,还可以发现污染物向湖岸边界和湖汊迁移,最终滞留在东北部湖湾区,而康山湖区污染物在快速水流推动下主要沿主河道向西北主湖区迁移,未发现污染物进入东北部湖湾区的迹象。鄱阳湖洪水季节水流运动和污染物迁移路径具有枯水期水流-污染物传输特性。模拟得出鄱阳湖洪水期的平均换水周期约89 d,表明其可能需要近3个月时间才能彻底完成一次换水。研究成果可为大型通江湖泊"江湖关系变化"研究提供参考,对保护"一湖清水"、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区防洪治水的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我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因洪涝诱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在每年汛期持续的高水位影响下,形成堤基管涌、边岸崩塌、软土变形、散浸等,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受地质环境影响的控制。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对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我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泥沙淤积与地貌演化作用,人类活动及岸带变化和堤基变形作用。为有效地进行防洪治水规划,应开展与洪涝灾害发生与发展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研究,特别是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灾害的关系需要进行重点调查研究,为防洪治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下游江段春季浮游藻类特征及污染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春季,通过水质分析和浮游藻类调查,应用污生谱分析法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嘉陵江下游江段春季浮游藻类特征及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江段共有浮游藻类7门42属85种(包括变种);优势种群并不单一,以黄藻、绿藻和硅藻占优势,优势种为黄藻门中的黄丝藻,绿藻门中的小球藻和硅藻门中的小环藻。5月份藻类的种类和个数均比4月份有所减少,可能与5月份降雨量比4月份多有关;流速最快的石门大桥具有最低的藻类细胞密度,流速最慢的化龙桥具有较高的藻类细胞密度,说明流速对浮游藻类种类和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嘉陵江下游沿岸一带的氨氮含量都很高,氨氮已经形成全江段水系的主要污染,磷酸盐含量也较高,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含量最低限制标准,该江段水质污染较严重。污生谱分析法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江段整体污染状况为中度污染,农业和工业污染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分别于2005~2012年的4个季节对长江入海口徐六泾断面水质实施了29个航次的监测。2005、2010和2012年为丰水年,2006、2011年为枯水年,其余3 a为平水年。2005~2012年化学耗氧量(CODCr)的年度平均浓度范围为52~1469 mg/L,氨-氮(NH4 N)为0051~0358 mg/L,总磷(TP)为0069~0255 mg/L,活性磷酸盐(PO4 P)为0044~0098 mg/L,石油类(Oil)为2367~7939 μg/L,铜(Cu)为171~277 μg/L,镉(Cd)为0057~0116 μg/L,砷(As)为234~294 μg/L。引入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方法分析评价指标与时间序列间的相关性,并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意义。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入海径流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年平均浓度呈上升趋势的污染因子水质要素从强到弱到小依次为TP、PO4 P、NH4 N、Oil和CODCr,TP上升趋势显著,呈下降趋势的水质要素从强到弱依次为Cu、As和Cd,Cu下降趋势显著;长江入海口的水质综合标准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监测断面水质等级持续下降,污染状况持续恶化;长江污染物入海通量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氮的输出通量有较大增加。研究表明,长江入海口水质恶化速度加剧,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保护长江水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长江源区沙化现象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江源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沙地种类多样,分布广泛。沙化过程在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源条件,独特的冻土条件和为因素等综合影响下,从晚更新世末期开始,经过几次旋回一直持续到现在,对该区冻土环境、人类活动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7月对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两区域共鉴定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28科57属。其中,环节动物2科5属8种,软体动物2科2属5种,节肢动物23科49属52种,其它动物1科1属1种。长江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29种、59 ind./m2、00 307 g dry mass/m2;黄河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48种、369 ind./m2、04 520 g dry mass/m2。长江源动物资源量较低归因于泥沙含量较高和湿地退化。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设河源区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这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草植被建设,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减缓土壤侵蚀速率,减少河流输沙量,维系河流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5.
近四十年来长江源区河流水沙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1957-1999年的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几个基本结论: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年径流周期性变化较为明显,径流丰水年,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枯水年和偏枯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70和90年代,总体上看40年间节径流基本稳定,但90年代比80年代有趋向偏枯的现象;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年输沙量也呈弱周期性变化状态,并有趋向减少的势头,近10a直门达站年径流量呈递减的趋势导致了年输沙量呈相应的变化;长江源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主要集中在5-10月,分别占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87.3%和99%;沱沱河由于径流以冰川补给为主,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配置与水资源综合管理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回顾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作进展,论述了我国水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其与联合国倡导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相互关系,阐述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出我国开展的水资源配置在重视公众参与的基础上,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是一致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流域层面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水资源配置的基础。长江水资源综合管理应该遵循水文系统优先的原则,使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在流域层面上首先达到优化状态。环境用水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流域层面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急待开展大量的研究。在流域系统优先原则下,各行政区与水用户参与者在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共同的准则、目标和具体措施,在不损害它方利益的前提下都能取得自己的利益。具体细化新《水法》中提出的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开展长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关键。《长江法》的制定应该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流域与地方水利机构的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它应该为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创造条件。在我国国情条件下,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用户参与应该如何开展,需要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发射光谱、荧光激发 发射光谱矩阵(EEMs)结合紫外 可见光吸收光谱对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应用吸收指数E2/E3、荧光指数〖WTBX〗f450/f〖WTBZ〗500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指纹等参数,对长江重庆段主城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 的来源、组成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以类胡敏酸为主,其他的类富里酸、水体微生物代谢物质和类蛋白物质均有检出,陆源输入为水体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主要来源,并且荧光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口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程在5-10月份调水,对长江口鱼,虾,蟹类影响极小。在11-4月份调水,对长江口鱼,虾,蟹类略有影响,海水鱼类的数量将有所增加,淡水鱼类和半咸水鱼类的分布范围将向口内扩展,刀鲚,前颌间奶鱼和凤鲚向长江口作生殖洄游的时间将有所推迟,安氏长臂虾,脊尾长臂虾的分布和中华绒螯蟹的产卵场将向口内偏移。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贫乏指数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选取水贫乏指数作为评估水资源安全的指标。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安全的关键因素,选取了水资源状况、供水设施状况、利用能力、利用效率和水环境5个子系统共22个分指标,建立了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水贫乏指数计算方法,对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估,并简要分析了导致水资源安全状况恶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水贫乏指数能够较好的反映水资源安全所涉及到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状况,为水资源安全评估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