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外光谱法能帮助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判断岩石沥青有机质的类型和变质程度,查明同生或后生沥青的成因,计算烃迁出的程度,根据石油沥青的红外光谱对岩石沥青进行大致比较,以及判别石油类型及其氧化程度等项工作。这种方法需要样品少,且不破坏样品原有结构,快速且操作较简单容易;对谱图的解释已逐渐完善。因此,红外光谱法已在石油有机地球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黔西南地区的构造格架主要是由燕山运动造成的,其主体处在北东向陆良一盘关断裂、北西向场都一紫云断裂和开远一平塘古断裂所限定的三角形结构体内。该区是一高地温区,沿安龙、紫云、罗甸一线以南,平均地温梯度>3C/100m,其中在央丰、紫云、塑模、罗甸一线沿班都一紫云断裂带最高,接近4t/100m。黔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的牌号均为无烟煤。超深井地热增温车的研究表明,黔西南燕山运动的古地温梯度达4.38o~4.78t/100m。黔西南地区金矿一般都具有许多共性:1)在特定的金矿床中,金矿化受岩性控制,以一定层位为主,区域上具有多层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有机地球化学和沉积岩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有意义的是石油成因理论的这种深刻变化已为石油地质勘探带来新的设想和帮助。最近石油战线的同志对石油有机地球化学也很关心,而国外这方面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一、这个问题可从红外仪器、环境样品各自的特点去分析去解决。从红外仪器方面看:它要求样品是单纯的化合物或者共存组分的各自红外特征吸收带互不重叠、互不干扰,而且样品量达到毫克级或微克级,而这些要求恰是环境样品所不具备的特点(较简单的样品除外)。从环境样品方面看:环境样品的特点是:不论气态、液态、固态还是生物样品,特别是经常遇到的污水样品,其组分少则十几种,多则上百种不止。要想用红外仪器对这样  相似文献   

5.
脱卤球菌(Dehalococcoidia,Dia)纲是绿弯菌门下属八大纲之一.迄今为止,脱卤球菌纲中包含3个能进行严格厌氧有机卤化物呼吸的菌属:脱卤拟球菌(Dehalococcoides,Dhc)、脱卤单胞菌(Dehalogenimonas,Dhgm)及尚未正式命名的Candidatus"Dehalobium".当前关于脱卤拟球菌和脱卤单胞菌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有机氯污染场地中富集或者分离出来的菌株方面.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能进行有机卤化物呼吸的脱卤球菌纲微生物不仅仅只存在于污染物产地,在各种环境(如海洋、淡水、陆地)中也能经常被检测和鉴定到.但脱卤球菌纲微生物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尚未被完全揭示.本文旨在介绍和讨论被低估且未被充分研究的脱卤球菌纲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潜在的生态学功能,从而引起研究人员更广泛的关注,鼓励跨学科研究来揭示这一类特殊微生物在有机卤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深入研究铜、钼两种元素的实验地球化学行为,作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高温高压实验近八十次,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实验结果。实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铜、钼溶解度实验研究和铜、钼分配系数实验研究。前项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溶解度的测定来确定铜、钼在热液体系中的存在状态及配离子生成自由能,为讨论铜、钼两种元素的主要工业矿物即黄铜矿及辉钼矿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提供实验依据;后项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配系数的  相似文献   

7.
石油的海洋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近年来,海洋的石油污染已充分引起人们的童视。右油作为全球性的污染物,正以大大超过其它污染物的量进入海洋。1975到1978年间,国际海洋学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其同组织了一次全球性海洋石油污染监测(MAPMOPP),证实了大洋的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于油轮及其它航速。含油污水的排放及近岸石油化学工业对沿海影响较大。油轮事故则对局部海域产生严重污染,往往使该海域的生态系几年内得不到恢复。  相似文献   

8.
<正> 1982年10月13日,艾尔文·阿·布雷格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62岁。这是有机地球化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数十年来,艾尔文是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主要发言人,也是有机地球化学许多方面——从石油地球化学和成熟作用到煤化作用和铀的有机组合的主要贡献者。由于他的渊博学识,使得珀加蒙出版社聘任他为《有机地球化学》第一任主编,这是他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 大地构造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作用间的关系。目前,多数学者侧重于研究大地构造单元的岩浆活动、变质过程及成矿作用,但对大地构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尚属不足。 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发现不同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岩浆岩,往往产于不同的地域,因而提出了岩区的概念。至五十年代,许多学者  相似文献   

10.
<正> G.埃格林顿教授(Geffery Eglinton)生于1927年,早年在曼彻斯特大学获得顾士、哲学博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51—1952年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有机合成研究,1952—1954年服务于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利渥浦大学,1954—1967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高级讲师,1967年当Maxwell在格拉斯哥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后,他俩一道来到布里断托尔(Bristol)大学化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生物标志物的一般分布 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烷烃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是原油和生油岩中分布最丰富的生物标志物。采自泌阳盆地下二门油田的四个不同深度的原油的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为C_(14)—C_(35),其OEP值=1.08—1.01。浅层泥岩(Eh_2)的OEP=0.98—1.57,高于深层泥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引言 以气溶胶形式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对人和动物极为有害,因此,研究气溶胶有机质无论对于了解和认识全球有机碳循环或者对于环境保护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波长红外法测定水中石油类和动植物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云南环境科学》2001,20(2):63-64,11
根据油的种类,性质及水中的分布情况,采用优级纯四氯化碳多次萃取,将油从水中提取出来,包含石油类和动物物油,动物物油属极性物质,可被硅酸吸附,石油类不被吸附,在红外三波长,波数分别为2930cm^-1,2960cm^-1,3030cm^-1处被吸收,准确测定这三个波数特征谱带的总和,从而准确测定水中石油类和动植物油。  相似文献   

14.
石油污染是指在开采、炼制、贮运、使用的过程中,原油和各种石油制品进入环境而造成的污染。石油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石油类有机污染也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时常发生,对我国工业生产和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此对石油类污染物的检测与判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故本实验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实际的比较,以期为环境工作者以后的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石油地质体中有机氮化合物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分布与检测方法,以及可能的成因机制,浅析了此类化合物的研究意义,旨在介绍有机氮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油藏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原子吸收法(包括火焰和无焰技术)测定各种元素时,有机络合剂可以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本文结合各种原子化的机理,讨论了有机配位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有机试剂在AAS中能够呈现各种效应:(1)改变元素的原子化的程度,而这种改变取决于原子化的形式和机理。有时可提高形成自由原子的效率;(2)在特定组分的AAS测定中,可以抑制或降低共存元素的干扰;(3)将待测元素以金属螯合物或离子缔合物形式萃取至有机溶剂中,能达到富集的目的,然后将萃  相似文献   

17.
有机质在自然界(大气圈、水圈、地壳等)中分布十分普遍。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内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它们在地球史中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演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有机质的演化直接影响到大气圈、水圈、地壳能量的演化。由于有机质参与地质作用影响到元素分散和富集。有机质是组成可燃性矿产的物质基础,象石油、煤、油页岩等。有机质对沉积放射性铀矿床、沉积有色金属(铜、钴、镍、钒等等)矿床的形成以及对稀有、分散、放射性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类脂分子标志物在海洋有机地球化学中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子标志物是海洋有机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开发和应用使得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的过程研究成为可能。类脂化合物作为一类最常用的分子标志物,在物质来源、有机质降解、早期 成岩演变、环境污染、古海洋学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类脂分子标志物成功地应用在河口、滨海地区和深海海洋中有着物质循环、迁移和埋藏等过程的研究,为海洋有机地球化学过程提供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类脂分子标志物的特征、开发和利用,并讨论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为了有效、快速、准确地鉴别环境中污染,油品的来源和种类,本文针对几种不同地区原油和船舶常用机油、燃油,讨论了鉴别这些油品的红外光谱法以及自然风化对油品鉴定的影响。通过鉴定实际溢油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正> 石油运移是连接石油生成、聚集直至破坏的纽带。石油运移研究是石油成因理论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影响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可信度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石油运移是盆地演化中的历史事件,整个运移过程及演化过程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可能重演,因而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50多年来,虽然不断有所发现,但这方面一直没有重大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