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石灰颗粒与SO2反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并用热重分析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CaO转化率与反应时间及粒径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测定了石灰颗粒的孔隙随孔径的分布。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符合较好。石灰颗粒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孔闭塞现象,从而限制了转化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石灰在煤泥水混凝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石灰在煤泥水混凝中的作用机理:石灰对煤泥水的混凝作用不是补给了OH-,而是提供了大量的Ca2+,Ca2+通过压缩双电层,破坏了煤泥颗粒的稳定性从而使煤泥颗粒发生凝聚,OH-和Ca(OH)2对煤泥水的混凝不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钙质煤渣脱硫剂与烟气脱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锬本身排出的煤渣作硫剂基体核粒,配入少量的石灰,并加水搅拌均匀,使石灰裹覆在煤潭颗粒表面,制成具有较大 的钙质煤渣脱硫剂,并用于烟气脱硫(干法)试验。结果表明:脱硫率最高达85.5% ̄94.6%,脱硫率大于80%的运行时间达2h,脱硫费用约为0.33元/kg(SO2)。  相似文献   

4.
粉煤灰-石灰中温烟气脱硫和蒸汽活化的机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实验研究了粉煤灰 -石灰吸收剂经 150℃和400~800℃蒸汽处理后 ,其固硫能力的改善程度 ,并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蒸汽活化机理进行分析 .粉煤灰 -石灰的一次硫化样品经 150℃蒸汽处理后 ,CaO转化为 Ca(OH)2,石灰颗粒发生破碎 ,粉煤灰颗粒表面粘附了大量的含钙微粒 ,从而大大增加了吸收剂的有效反应表面积 ,在 400~800℃的脱硫反应温度下使其转化率比未处理吸收剂的转化率提高了 0.8~ 1.5倍 .150℃蒸汽处理方式比 400~800℃蒸汽处理方式的效果好 .  相似文献   

5.
流化床内焦炭对N2O和NO生成和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小型流化床试验上进行了焦炭的燃烧试验,研究焦炭颗粒和氧化钙对N2O和NO的分解反应,焦炭颗粒对N2O还原分解速率比NO快,氧化钙对N2O分解有较强的催化作用,N2O和NO的分解反应过程可用一级Arrhenius公式来描述,研究不同程度脱去挥发份的炭焦颗粒对N2O和NO形成的影响,脱挥发份的程度越高,焦炭氮形成N2O的量越少,表明挥发份氮形成N2O量高于相应焦炭氮燃烧产生的N2O量,焦炭燃烧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石灰代粘土制作型煤降低空气污染江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利用石灰代替粘土制作型煤,进行燃煤除污的研究,在900℃燃烧时,随着石灰加入量的增加,煤燃烧释放氟化物和SO_2的量逐渐减少,在煤和石灰之比为10:2.0时,氟化物和SO_2已很少释放。煤在...  相似文献   

7.
研制了一种新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其贵金属以Pt,Pd为主活性组分,载体以堇青石陶瓷蜂窝体涂复天然沸石粉,经测定,催化剂净化汽车尾气的活性,热稳定性,及抗铅,中毒等性能均较好,台架试验表明,催化箱对HC和CO均有很高的净化效果,HC转化率≥85%,CO转化率≥91%,并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冷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8.
一组不同变质程度的氮含量和挥发份含量各异的煤在小型的流化床燃料器中于各种温度和氧/燃料比条件下燃烧。将燃料氮转化为NO和N2O的百分率与煤的性质和燃烧条件进行了比较。燃料氮转化为NO和N2O的转化率随温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但燃料氮转化为N2O和NO的联合转化率却恒定在50%。脱挥发份煤的燃烧表明,燃料氮的氧化与挥发份和煤中总氮的相关性较小。石灰石和白云石增加了NO排放量,但却减少了N2O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管式反应器石灰雾液脱硫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建立的一维管式反应器雾液脱硫模型是对蒸发和吸收过程的耦合,以膜理论为基础的吸收机理同时考虑了含硫组分的离解、扩散、反应和固体颗粒的溶解。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对系统脱硫率影响最显的是出口干湿球温差,石灰颗粒粒度和入口SO2浓度、传质过程的分析表明,反应开始阶段液膜扩散和固体溶解阻力均存在,而气膜扩散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石灰湿法脱硫传质-反应过程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以旋流板塔作吸收器的石灰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为浆液吸收SO2的传质-反应过程,并提出了Ca(OH)2浆液吸收SO2的传质-反应过程机理。本机理认为,总反应速度由气相中SO2的扩散(气相阻力)和液相中Ca(OH)2固体的溶解(包括在液相阻力之内)及扩散控制;同时认为,反应过程可分为气相阻力控制、所液共同控制、液相阻力控制3个阶段。此外,本机得到了实验的验证。以上结果将有助于改进为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分析以工业渣和石灰为主要原料制备的酸性气颗粒吸收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并考察了吸收效果和工艺要求。结果表明:适合的工业渣可以利用其多孔结构起吸附作用,提高钙基颗粒的吸收痞性;颗粒吸收剂具有吸收效率高、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无二次污染的特点,简化酸性废气吸收工艺、设备和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石灰湿法脱硫传质-反应过程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以族流板塔作吸收器的石灰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石灰浆液吸收SO2的传质-反应过程,并提出了Ca(OH)2浆液吸收SO2的传质-反应过程机理。本机理认为,总反应速度由气相中SO2的扩散(气相阻力)和液相中Ca(OH)2固体的溶解(包括在液相阻力之内)及扩散控制;同时认为,反应过程可分为气相阻力控制、气液相阻力共同控制、液相阻力控制3个阶段。此外,本机理得到了实验的验证。以上结果将有助于改进石灰湿法烟气脱硫工业装置的设计和操作。  相似文献   

13.
含湿Ca(OH)2颗粒脱硫反应特性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半干法脱硫装置中脱反应主要表现为湿Ca(OH)2颗粒与SO2的反应,在液相反应溶解和传质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含湿Ca(OH)2颗粒内反应机理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含湿Ca(OH)2颗粒相比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石灰作沉淀剂,以聚合硫酸铁作混合剂,坚某冶炼厂废水进行了重金属离子和砷的去除试验。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回归分析,推导出石灰加入量与PH及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关系,即计算机控制用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颗粒移动床集尘器的工作原理,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及实验规律来描述移动床的集尘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出了床中的等流函数分布、等气体浮尘浓度分布和等颗粒粘尘浓度分布。针对模型编写了FORTRAN语言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可供错流移动床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钻井废水酸化中和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钻井废水悬浮物和COD含量高的污染特征,对其酸化中和预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以浓H2SO4 调节废水的pH值至15,加入石灰乳中和使pH为9,可使CODcr的去除率达到50% ,悬浮物的去除率达到80% 。预处理可在废水池内进行,给下一步利用装置进行混凝处理创造了条件。钻井废水中粘土颗粒稳定的主要原因是颗粒物连有强亲水基团:- O- 、- SO3- 和- COO- 。在酸性条件下,这些基团以- OH、- SO3H和-COOH形式存在,破坏了负离子稳定体系,使粘土颗粒得以沉降  相似文献   

17.
污泥流化床焚烧时NOx的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研究了污泥在流化床中焚烧时NOX的生成规律。选用了两种典型的污泥,详细考察了污泥水份,运行床温及过一空气系地NOX的排放浓度与燃料氮的转化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脱硫对NOX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反应条件下ZnO/TiO2超细粉末艰水溶液中六价铬的还原作用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对比,结果表明,半导体氧化物ZnO/TiO2对水溶液中六价铬有明显的光催化还原作用,ZnO比TiO2的效果更显著,经90min处理后,Cr(VI)含量从初始的100mg/L降为0.47mg/L以下;可降解有机物的存在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提高六价铬的转化率,随着pH值的升高,光催化效果减弱,本文还对反应机制和反应速度与反  相似文献   

19.
喷雾吸收法处理烟气中SO2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300mm的塔内,采用旋涡式压力喷嘴作雾化器,以石灰作为吸收剂进行烟气脱硫模拟试验研究,试验考究他吸收液PH值,吸收浆液浓度、循环浆液停留时间、液气比、空塔气速及进SO2浓度等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级喷雾可获得39%以上的脱硫率,整个试验过程中,喷嘴引起的塔压降很小。此外, 观察了脱硫过程中吸附塔内的结垢情况,通过烟气脱硫模拟试验,为进一步利用喷雾法对国内现有中小型锅炉麻石水膜除尘器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石灰作吸收剂在较高温度段净化垃圾焚烧烟气中所含的酸性气体,并及时进行收尘有利于焚烧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本实验在实验室规模的旋风分离器实验台上,对中、高温烟气工况下石灰净化HCl气体后的反应产物的分离效率以及反应产物的粒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下石灰颗粒尤其是反应后的产物存在着团聚现象,并且产物团聚现象随烟气温度升高而加剧,进而显著地影响了分离效率,使450~760℃范围内的分离效率提高到94%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