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地震灾害预测的基本内容和减灾决策过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研究了下列四个问题:(1)对我国现有建筑进行了易损性分类,并定义了一个区分易损性类别的定量指标;(2)按目前现有建筑建立了各类易损性结构的震害矩阵和它们与未来若干年后的震害矩阵的关系;(3)分析并了种类易损性结构的地震损失率;(4)提出了一个人员死亡的估计方法和确定减灾方案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2.
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简要介绍了2005年1月17日-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当前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我国减灾领域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世界减灾大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类论坛可以看出,未来世界减灾的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加强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减灾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未来10年减灾目标的关键任务;建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必须把减灾与区域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安全社区体系;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建立满足区域减灾目标需要的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减灾资源.针对国际减灾发展趋向,提出了中国减灾战略调整的建议,即实施"区域减灾"、"综合减灾"、"科教减灾"、"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和"加强减灾科技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4.
5.
6.
通过对灾后重建规划的反思,强调坚持安全第一的灾后重建选址原则,强化灾害评估机制的程序,提倡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理念;针对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特点,提出了城镇发展要规模适度及实施迁村并点的具体措施等预防和减轻灾害的规划途径;并提出了建设高效的应急体系,以应对超标准自然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随机选取的8个发生在大城市的地震,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组,分别对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以及震前准备、震后救援等管理措施进行了统计对比,并归纳出应该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中的条分理论和响应面法的研究,针对边坡可靠性计算往往没有明确的解析表达式,以及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和响应面法(RSM)的特点,将响应面法中的有限元数值模拟以条分模式中的稳定性系数隐式方程的迭代计算方法代替,建立了条分模式下的边坡可靠性计算的极限状态方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边坡稳定可靠性响应面分析方法。本文提出的改进的响应面法原理简单,计算效率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精度,适用于对边坡可靠度的近似计算。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科学出发,应用软硬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领域。鉴于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兼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特点,构建宏观层面基于WSR方法、微观层面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研究框架。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领域的物理-事理-人理内涵,分析由理解领导意图、制定目标、调研分析和实现方案4个步骤组成的工作流程。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三维结构模型,时间维包括灾前、灾中和灾后;逻辑维分析灾害发生不同阶段,决策层关注的问题,实施监控管理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以及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等;知识维涵盖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制、标准、规范,以及为实现监控管理所需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等。通过实际案例证明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监控管理领域提供一个标准、完整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链式理论的单灾种向多灾种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灾变链角度出发,以灾变链式理论的八种链式形态为依托,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自然灾害系统链式响应行为是外部环境复杂输入和自身内部结构关系变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系统的单灾种模型,并推演出多灾种模型,反映各灾种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影响,探讨单灾种向多灾种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各灾变链致灾因子所具有的能量是灾变链式阶段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为单灾种和多灾种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ISM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区域综合减灾能力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各类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综合减灾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评价区域综合减灾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定量论证了各指标体系之间的耦合性,证明了一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综合性。通过对一级指标的细化提出了12个二级指标,考虑评价指标理论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42个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进一步凝练简化为20个三级指标,形成了适用于各类自然灾害、综合考虑灾害发展各个阶段、反映一个区域整体综合减灾能力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和综合减灾工作成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砌体房屋震害调研和相关振动台试验现象分析,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的严重破坏、倒塌多集中在底层,底层倒塌后引起上部楼层连续倒塌,现行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工作均缺乏底部加强层抗震设计概念。为进一步提高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底层严重破坏及整体倒塌的风险,参考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配筋砌块砌体抗震墙结构等结构体系的底部加强部位抗震设计理论,提出了多层砌体结构底部加强层概念,从抗震等级划分、底部加强层范围和层高限值、剪力设计值放大、底层轴压比限值、构造柱布置及侧向刚度比控制共6部分对多层砌体结构底部加强层抗震设计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细化,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兼顾底部加强设计与控制侧向刚度比的可行性。多层砌体结构底部加强层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对于减轻大震下多层砌体结构底层破坏的严重程度、降低砌体结构整体倒塌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供砌体结构设计与相关规范修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气象灾害是上海等超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如何定量挖掘气象条件的致灾影响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基于近10年的气象类报警灾情数据,采用FP-Growth频繁模式挖掘算法开展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识别,得到气象对于典型承灾体的致灾影响阈值,并且基于挖掘结果构建了气象条件与典型承灾体的气象致灾知识图谱。结果表明:暴雨灾情主要分布在100~250 mm的大暴雨区间以及50~100 mm的暴雨区间,其主要承灾体为房屋、车辆、道路和小区;大风灾情主要分布在10.8~17.1 m/s(6~7级风),其次为17.2-24.4 m/s(8~9级风)区间,主要承灾体为车辆、道路、树木、房屋及相关构筑物。并且在不同统计时段灾情通常都集中于风雨共同影响的区间范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角线分布特征。通过FP-Growth挖掘可以得到一些较为明显的致灾特征,如强降水会导致工厂、加油站、市场、学校、幼儿园、仓库、车库等积水,强风会导致电信设施、加油站、围墙和大棚受损。此外,强降水和大风的共同影响还会造成加油站、学校、幼儿园等灾情高发。本研究通过构建定量化的气象致灾影响知识框架,从而加深对于灾害性天气致灾影响的认识,为...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本文以文献中提出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最弱失效模式法为基础,充分考虑结构体系的造价和结构的损失期望与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关系,以及结构构件的可靠度约束,提出了结构体系目标可靠度的优化决策方法;基于优化决策的结果,提出了结构体系的最优设计准则;最后,依所提出的最优设计准则,实现了高层建筑基于构件和结构可靠度约束的结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研究使用随机化Pushover方法进行RC框架结构整体抗震可靠度计算过程中相关参数的适应性,使用Matlab调用SAP2000编制出基于随机化Pushover的结构整体抗震可靠度程序,以一榀11层RC框架结构为例,通过该程序统计出不同参数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分布情况及整体失效概率,并以大样本实际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所统计出的相应结果为基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常规参数设置下随机化Pushover方法统计出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布情况和结构整体失效概率与大样本时程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然后提出了一种修正方式,有效地减小了两者的差异,并以某算例验证了该修正方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