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地壳中应力的起因是构造地质、地震学等地学学科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给出由于地壳莫霍面起伏及地壳外动力作用产生的一种负荷均衡应力的计算。计算结果指出,这种负荷应力在某些地壳类型地区会产生数量可观的壳中应力,因此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别山地区红石岩隧道在新元古代二长片麻岩层掘进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破引起可燃气涌出和燃烧的现象,为预防可燃气喷出或爆炸事故,将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在阐明该地区地质条件和可燃气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断层及节理密集带构成的岩石破碎带是游离态可燃气的储集场所、破碎带及其附近岩石的片麻理为吸附态可燃气提供了赋存空间;进而论述了破碎带外侧的致密岩石以及充填、覆盖破碎带的第四系含水粉质粘土层构成了可燃气的封闭因素;根据该地区无沉积岩系存在和可燃气中CO的含量较高的事实,认为可燃气具有深源无机成因的属性,并结合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对其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对可燃气跟踪检测,加强通风,并对施工前方岩石破碎带进行预测研究,在接近破碎带的掘进面打深孔,对可能存在的可燃气实施提前探测、抽放等有效措施,以防止诱发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3.
板内火山喷发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从地幔对流的观点出发,结合物理学中的涡旋定律及热爆炸理论,指出地幔对流涡旋中心摩擦生热导致的热爆炸导致氚,氚的热核反应炸裂涡旋中心上部地壳形成板内火山喷发,并利用美国Goddard宇航中心的卫星重力扰动位系数,反演了五大连火山地区的地幔对流图像,指出五大连池火山地区存在-地幔涡旋。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采用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结合CERES-Rice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我国未来(21世纪70年代)水稻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未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雨养水稻将会减产,仅个别地区有增产趋势.负敏感区(减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的辽宁和赤峰、华北平原大部、江淮及东南沿海地区;而在黑龙江西南部、福建大部、陕西与四川交界地区的雨养水稻有增产趋势.我国的灌溉水稻也以减产为主,负敏感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西部、华北地区、陕西、宁夏、新疆南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水稻主产区;增产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西南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及陕西与湖北交界等地.未来我国雨养水稻的脆弱区主要分布在:(1)东北地区的中南部;(2)山东北部及淮河流域;(3)南部沿海和海南岛;(4)西南地区.未来我国灌溉水稻的脆弱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辽宁、黄河中游和下游、新疆南部及广西大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正> 平原隐伏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探测研究包括确定隐伏断层位置,研究其性质和活动性。因此,它对评价平原区重大工程设施的地壳稳定性,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表地质特征和大震重复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我们在地表地质,微地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化探、浅层物探、钻探、槽探等综合探测研究方法,对北京平原区的几条主要隐伏断裂进行了探测研究,现将这一研究工作的初步认识简要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干渴的北方     
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自2001年2月份以来,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大风、沙尘天气偏多。2~5月,淮河、秦岭以北大部地区4个月的总降水量一般在100毫米以下,其中华北、黄淮、西北大部及东北西部和南部不足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较,大部地区降水偏少3~5成,其中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及辽宁大部和内蒙古西部等地降水偏少达6~9成,很多地区近100多天来未降过透墒雨。  相似文献   

7.
宁夏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纳丽  冯瑞萍 《灾害学》2008,23(1):61-64
选用1961~2004年宁夏19个主要站逐日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宁夏大雾的空间、时间分布气候特征和大雾气候变化的事实。宁夏大雾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中北部少,高山、城市多,其他地区少;时间分布为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且大雾日数月季分布存在地域差别,北部引黄灌区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中部干旱带不明显,南部山区季节变化曲线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春季的3月和整个秋季,春末夏初大雾日数最少。宁夏年大雾日数突变特征不明显,在1961~1995年存在8年左右周期,1995年以后有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目前处在一个相对偏多的阶段。宁夏大雾局地特征十分明显,不同地区大雾日数年变化差异较大,但大雾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理地区多年来地磁场、重力场、地壳形变和地下水等地震前兆因素变化趋势的分析,指出大理地区是云南省未来10年内发生强震危险性最大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9.
满洪敏 《灾害学》2002,17(1):46-51
1995年前后,山东省临沂地区郊棉纺织厂等单位相继出现地面塌陷现象,同时穿过市区一条河流的水田桥附近河水下漏。在初步断定 这些现象由岩溶塌陷引起的前提下,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探测等技术,有选择地对临沂市西郊五个重点企业进行了岩溶调查。结果表明,在临沂市郊的浅层地表普遍发育着岩溶。岩溶的类型多样,岩溶的主要特征是埋深层,空间尺度小,密度大,从地下水抽取试验看,岩溶贯通性好。针对岩溶自身的特征以及临沂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提出了减少或避免塌陷灾害的对策。主要是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控制抽取岩溶水以及混凝土泥浆灌注,铺设桁架和清、爆、挖、填处理或者回避等。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房屋抗风情况调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沿海地区的农村房屋抗风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被破坏房屋的主要结构特点。在对现有房屋的统计中发现相对不富裕地区高达60%以上的房屋属于抗风能力差和较差的,而一些比较富裕且受过台风袭击有过惨痛教训地区的房屋抗风能力差和较差的仅在20%以下。进一步研究发现抗风能力较好的房屋大都是建造年代不久,多为混凝土现浇板屋盖,上部多为框架或砖混结构,而抗风能力较差和差的大都为建造年代已久,多为小青瓦屋面,上部结构多为砖木结构或构造措施较差的砖混结构。同时对当地村民传统的"砖头压瓦"防护措施进行理论验算,得出当风速超过台风界限风速时,屋面上的砖头将会飞起,该措施应该避免。  相似文献   

11.
堆积层滑坡沿基岩面再次滑动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本文着重阐述了基岩面形状对堆积层滑坡剧滑后堆积特征、复活过程中的坡形重塑及其变形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问题的数据本构分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和西安市地裂灾害问题,阐述了数据本构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问题的方法、步骤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连英 《灾害学》1991,6(2):60-64
本文论述了本世纪以来,地质灾害防治现状:1.无预报、无预防;2.有预报而无预防;3.有预报、有预防方案而没有实施;4.有预报、有预防方案并组织实施。最后,提出减轻地质灾害8条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城市地质灾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许福贵  刘利民 《灾害学》1997,12(1):59-63
总结了现代城市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从环境-城市-社会这个系统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地质灾害,试图为城市防灾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点可供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刘希林  王土革 《灾害学》1991,6(3):31-34,60
本文以云南昭通地区为例,探讨了地质条件对滑坡发育的影响。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灾害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永能 《灾害学》1992,7(3):48-52
本文通过综合全国各地水文地质灾害现象,将其归纳为四类:(1) 地下水下降漏斗扩大;(2) 地面沉降;(3) 地下水质恶化;(4) 地裂缝和地塌陷。同时分析了这些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程度以及经济损失情况,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专题地图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卫  宫辉力 《灾害学》1993,8(3):75-78
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地质灾害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层次综合。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制图的目的、原则、特点、表示内容与方法,为规划决策提供地质灾害背景图件。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与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8类25种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地质灾害呈现日趋严重化,且灾害以东南部区域最为严重。而且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玲  邬永强 《灾害学》1997,12(2):69-72
着重讨论了山西省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水土流失、地裂缝、地面塌陷的分布和成因。  相似文献   

20.
河北平原的地面沉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绍绪  王川华 《灾害学》1994,9(1):48-53
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的水准测量资料,揭示了河北平原的地面沉降情况。整个河北平原都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在大范围的下降背景上,又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沉降中心。这些沉降区多数都是以城市为中心,互相连成一片,下沉速度有逐渐加快的趋势。河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原因,除少数有构造运动的因素以外,绝大多数都是集中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