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小七  刘东旺 《灾害学》2001,16(4):18-21
本文应用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分区实际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华东地区有5个区域通过R值检验,效果较好,有4个区域未能通过R值检验;并对通过检验的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沈小七  刘东旺 《灾害学》2001,16(4):18-21
本文应用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结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分区实际预报效能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华东地区有5个区域通过R值检验,效果较好,有4个区域未能通过R值检验;并对通过检验的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震断层作用下的埋地管道等效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作用下,活动断层附近的埋地管道易发生强度屈服、局部屈曲或整体失稳等形式的破坏,建立准确、高效的埋地管道在断层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对管道的抗震设计和震后安全状态评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非线性弹簧模拟远离断层处埋地管道的反应,基于管土之间小变形段管道处于强化阶段,提出一种改进的管土等效分析模型,进一步减小了管土之间大变形段的分析长度,从而提高了有限元分析效率。该模型采用ALA推荐的方法计算管土间的滑动摩擦力,可以考虑土体种类的影响;用Kennedy方法确定管道的计算长度。通过与精确模型比较,验证了管土等效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质调查局不久前宣布了一个新的网页,该网页给出了加州未来24小时发生地震的概率图。这些图根据地理位置图解余震和可能的前震型地震概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降雨入渗诱发斜坡失稳的物理模型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是诱发斜坡失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触发因素和动力来源。基于降雨入渗诱发斜坡失稳的物理过程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是评价降雨型滑坡的有效方法。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降雨入渗模型和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不同,将常用的降雨入渗诱发斜坡失稳的物理模型大致分为三大类:Green-Ampt入渗模型与无限边坡稳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模型(Ⅰ类)、Richard入渗理论与无限边坡稳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模型(Ⅱ类)、其他水文模型与边坡稳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模型(Ⅲ类),并对各种物理模型的假设条件、优缺点和适用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实践中降雨滑坡评价模型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林金瑛  张锦福 《灾害学》2001,16(4):33-39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不低估大地震的影响,恰如基分地将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配到带内各个潜在震源之内,准确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 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是关键的一步。本文采用图像识别方法确定地震发生的相对概率,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震的时、空不均匀性,准确地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响蹚(Ⅱ类)、盐城(Ⅳ类)、CHBH06(Ⅲ类)3种不同类别的场地在地震动作用下特征线差分计算结果与等效线性化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性.在响蹬场地(Ⅱ类)下,随输入地震动峰值增加,特征线法计算的峰值加速度逐渐增加,反应谱曲线规律性递增;等效法计算峰值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加,反应谱曲线在较大输入时逐渐递增.在盐城场地(Ⅳ类)下,特征线法计算的峰值加速度均比等效法的计算值稍大,反应谱平台宽度较等效法反应谱平台宽度宽.在KIK-net的CHBH06场地(Ⅲ类)中,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记录对比,结果表明:特征线法时程的傅里叶谱频带宽度与实际记录接近,加速度反应谱与实际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较等效法加速度反应谱接近.通过对比分析,以期促进特征线差分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等效阻尼比是基于位移抗震设计中确定等效周期的一个关键参数。通过对不同研究者提出的等效阻尼比模型进行比较研究,重点讨论了滞回模型、延性系数和等效周期对等效阻尼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等效阻尼比模型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滞回模型对等效阻尼比有很大影响,Ramberg-Osgood模型的等效阻尼比是Flagshaped模型的2.56倍;等效阻尼比随着延性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在μ=2~4范围内变化幅度最大;短周期与中长周期等效阻尼比相差2倍多,故等效周期小于1 s时,必须考虑其对等效阻尼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腾冲火山区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山区地震与非火山区或者说一般构造区地震的震源参数有何差异?本文使用2002-06-13~09-13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火山区地震资料,用波谱分析方法测算腾冲火山区地震的震源力学参数。对其中33个地震分析得出:腾冲火山区的地震震源浅,震级偏小;地震矩M0在8.32×1010~8.96×1012N·m之间;震级与地震矩之间的关系式为logM0=0.98ML+10.48,与姚安构造区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震源位错半径在0.124~0.418km;地震应力降在(0.005~0.277)×105Pa,仅为姚安构造区地震应力降的1/5。这些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存在浅的岩浆体活动,在该区无大的应力积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反映地震发生过程中的非平稳和成丛特性,文中将考虑丛中心非平稳的成丛过程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推导给定时间段内地震次数分布的计算公式时,文中假设丛过程的发生率随时间变化按幂指数和周期函数形式变化,丛中事件发生的次数分布服从截头的离散Pareto分布,丛中事件相对于丛的发生时间服从指数分布。文中给出了当地震发生为非平稳和成丛过程时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和计算步骤。最后,文中还就一个震源的情况初步探讨了模型在特殊情况下各种参数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指出忽略前震和余震的影响可能低估所考虑场地面临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和异常面积随时间进程的起伏、调制地震频度震前数月的突然增大以及调制地震条带异常图象是显著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对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考虑时间因素的地震灾害经济损失预测的数学模型。在建立区域震害动态预测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本模型可预测未来不同年份发生地震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政府部门制定抗震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本文用模糊集方法建立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是文献[1,2]所述风险模型在地震灾害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确定模糊超越率μz(y,x)的途径,并提供了计算承灾体灾害程度可能性分布POSS(l,y)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郭增建  唐兆华 《灾害学》1995,10(3):19-22
本文由我们已往提出的三个地震模式讨论了1995年日本阪神大震(M7.2)的预报问题。这些模式是立交模式、组合模式和调制模式。此外还用柯里奥利力(Corrioli)的效应讨论了主震3年后最强余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刻地震直接人员伤亡人数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筑物单体震害预测的基础上,从人与建筑物的相对关系出发,以建筑物容人时间分布曲线和当量人数为指标,建立了预测模型;并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给出了未来地震中昼夜平均人员伤亡和不同时刻人员恨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灰色灾变预测模型的改进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对象,对其预测精度应予高度重视,而目前灰色灾变预测的预测精度,较高的仅仅是预测原点附近的一、二个数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准灰信息的概念,建立了准灰色灾变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证明了运用准灰色灾变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可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长期探索方能最终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三十年来世界范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地震预测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多学科协作配合和相互渗透,尽量采用高新技术,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搜索范围,并在观测与实验的基础上,构制自由度较小的、定量的物理模式进行模拟、反复验证,可望逐渐地、然而实效上可能会是较快地阐明地震前兆与地震发生的内在联系,实现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19.
和景昊  郭履灿 《灾害学》1992,7(4):78-86
为适应“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需要,系统整理了1991年世界地震灾情及重要地震。统计结果表明:全世界1991年全年因地震死亡人数为2084人,中国只有一人;受伤人数约6500人,中国将近700人;倒塌房屋约62万间。全年直接经济损失粗略估算,国外2.7~3.2亿美元,国内约3.3亿人民币。对1991年度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杨挺  朱元清 《灾害学》1998,13(3):17-22
研究了应用GIS进行城市震害预测,对于解决或者改善其中存在的以下问题的有利性:①缺乏必要的基础数据;②震害的多因素综合效应考虑不够;③生命线震害预测方法还不成熟;④间接损失预测以及指导救灾关注太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