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震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是其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技术的重要基础。阐述了震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对于震后应急救援决策工作的重要性,在分析震后公路桥梁的交通功能损失的基础上,定义了震后公路桥梁的震害度,修正了震后公路桥梁的震害指数;从交通工程学的角度,研究了公路桥梁理论通行能力,分析了震后公路桥梁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推导出震后公路桥梁的通行概率,定义了地震对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进而建立了震后公路桥梁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架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抗震薄弱环节,其震害不仅影响其自身的通行能力,通常还会影响高架道路下方的地面交通.对高架道路系统抗震性能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内环高架道路系统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得到了震后系统通行时间延长值,而震后系统通行时间延长反映了系统通行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在紧急地震救灾期往往来不及优选通往现场的最短路径,由于地震破坏城市的交通系统,改变其可通行性,震前又不能按照静态的最短路算法进行设计。因此,本文在进行路径可通行性破坏概率预测与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了为重点救灾目标设计最佳安全度最短路径的图与网络算法  相似文献   

4.
G317线是我国西藏地区最主要的干线公路之一,是内地与西藏地区经贸流通的重要通道。但是西藏地区环境恶劣,公路路基水毁灾害非常频繁,常常影响公路通行。本文从G317线公路路基水毁的实地调查资料出发,综合分析影响路基水毁发育的因素,对其水毁危险性进行分段研究。经过研究将G317线分为极度危险段、高度危险段、中度危险段、低度危险段、微度危险段和暂无危险段6个路基水毁危险度级别,并对每个危险度级别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隧道火灾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隧道防火设计的重要性,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是隧道性能化安全设计的首要目标。确定了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条件,分析了人员逃生时所需疏散时间的组成,通过火灾时人员所需安全疏散时间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比较分析,介绍了隧道火灾疏散设计的一般思路。结合某隧道的实例对这种性能化设计思路进行了说明,确定了某隧道疏散口间距和逃生滑梯通行能力的初步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优选地震救灾路径的图与模糊集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在大地震的紧急救灾期,交通网络具有明显的结构变动性,传统的最短路算法设计出的路线难以满足救灾在时间、安全性与通行质量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考虑了有关的因素,基于模糊评价,对交通网络图中的长度权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2个新的约束,然后综合应用图论与模糊极值的理论方法,建立了2个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运行体的完整性与缩短运行时间为主要目标的,在多权图上优选路线的算法。该算法可较好地满足紧急救灾路线优化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新藏公路(新疆段)沿线道路病害及成因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藏公路新疆段横跨塔里木盆地与昆仑山两大地貌单元,沿线泥石流、滑坡、水毁、崩塌、坍塌、碎落、雪害、涎流冰、翻浆和多年冻土等道路病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繁,不时断道阻车,严重影响着新藏公路的通行。该段沿线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条件多变,冰川作用强烈,以及人为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和现有道路设计标准低、承灾能力差等,促进了各类道路病害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太阳活动和地震活动的加强,道路病害将进人新的活跃期,防灾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9,(8)
为确保上海世博会筹备与举行期间东海水域通行安全,7月25日下午3时,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在上海吴淞口锚地举行海空立体应急保障演练。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水电站库岸边坡,分析了地质条件,采用ADINA软件建立了有限元二维模型,用强度折减法对比分析了该边坡在自重,蓄水,降雨入渗及水位骤降的情况下的位移、应力、塑性区及安全系数的变化,判断分析了该边坡在以上各工况下的稳定性,对比分析了库水位变化及降雨情况下水的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地铁系统在地震发生时的震害过程进行了分析,用层结构模型化法,抽出地铁系统震害的各要素,形成层间结构模式;用缺陷树法定性或定量进行各震害原因与震害发生关系的研究;用事件树法分析事件的发生及震害的发生、展开、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地震会导致建筑倒塌,引发次生灾害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间传播。与建筑倒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次生灾害链研究,是评估城市抗震韧性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发展震后灾害链“建筑群倒塌?瓦砾堵塞致道路交通系统性能退化-消防系统功能下降”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建筑倒塌瓦砾分布、道路交通系统通行效率与可达性、以及消防系统响应覆盖率与响应时间,建立了“建筑群?道路交通?消防”多系统灾害链量化分析方法。其中,引入有限元消失单元再现技术,预测了地震下带填充墙混凝土框架倒塌瓦砾的完整分布。其次,采用此方法分析了假想强震下上海市某区域震后的情景。最后,提出城市抗震韧性提升建议。研究表明:建立的方法可快速预测建筑倒塌瓦砾堵塞范围,评估震后道路交通系统和消防系统性能水平。按此方法得到算例区域震后路网总通行时间最多增加26%,路网节点可达性最多降低43%;消防站响应覆盖率下降可达28%,响应时间最多增加32%。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优化国家救灾物资代储点布局的目标是要提高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和救灾时效性.构建了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交通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模型,包括陆地综合通行能力指数、空运通达时间和陆地交通通达时间,编制了相应的数字地图.结果表明:全国陆地交通综合通行能力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东南地区远远大于西北地区,其中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最大;从通达时间来看,要以现有的10个代储点为中心来覆盖全国,空运至少需要7h,陆地交通运输至少需要48h,这使得许多地区的交通应急响应能力因运输时间过长而降低.最后,提出了国家救灾物资代储点的优化布局方案,建议新增6个代储点,以此实现灾中空运3h,全国各地均可送达救灾物资;陆运6h,全国近90%的地区可送达救灾物资.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灾害的动力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为民 《灾害学》1995,10(1):10-12
本文从动力学成因角度分析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泥石流起动的动力学临界条件通式和用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泥石流起动临界判别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了小高层建筑屋顶花园作为TMD的减震原理和该TMD与主体结构频率比和质量比的变化规律,并阐述了对TMD的最优参数设计;最后对屋顶花园TMD的抗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用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用于控制地震反应的可行性,因而可有效地用以减轻城市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5.
供水管线震害量化参数--渗漏面积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分析管线破坏状态对震后供水管网功能的影响,首先需要对管线的震害状态进行量化。建议用管线渗漏面积标定管线的破坏状态。在管线震害分析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震后管线渗漏面积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进行供水管网抗震分析和设计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灾后恢复是减灾管理的重要环节。从灾害系统角度界定了恢复性的概念;构建了由地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上拥有的病床床位数、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和综合通行能力等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灾后恢复能力指数模型;对全国县域单元进行了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灾后恢复能力指数Z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地域差异;贫困县域Z值普遍偏低,西藏、新疆西部、西南云贵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应是当前进行恢复能力建设的重点区域;城市Z值普遍较高,其地域差异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对应。研究结果可为自然灾害救助区划提供依据,为减灾县域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概述了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分析了玉米冷害致灾的因素、机理及指标。用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分析了玉米冷害风险的地域分布,对玉米冷害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东北北部、东部冷害风险较大,中、西、南部较小,严重冷害年东北区玉米损失达600多万t,折合人民币6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8.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弹塑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层次上,进行了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两种非线性宏观单元——梁柱单元和墙单元,单元截面分析采用纤维模型。在计算单元刚度矩阵时,采用子结构技术,从而实现了一根柱或一根梁采用一个非线性梁柱单元来模拟。编制了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且用该程序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振动台模型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最后对该大厦原型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我国的异常暖冬与冷冬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龚道溢  王绍武 《灾害学》1999,14(2):63-68
根据1951年以来160站观测资料对我国冬季气温进行了EOF分析,发现全国绝大部分区域的冬温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冬季平均气温能较好反映全国的整体变化特征。用全国气温等级图资料订正了1910年至1950年全国平均气温,用北京和上海2站的平均气温订正了1880年至1919年平均气温。对1880年以来的全国平均冬季气温序列取10a一遇标准,确认出近118a中共有13次异常暖冬和10次异常冷冬。还分析了西伯利亚高压和全球性的温度变化对我国冬温变化和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业气象灾害对江苏淮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拉朗日插值法推算江苏省淮北地区冬小麦在无农业气象灾害条件下从1960-2000年41年的期望产量,并用用S软件建立气象灾害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对指导淮北地区有针对性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降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 影响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