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在路侧设置样带分梯度布设噪音测点,研究绿化带对交通噪音的衰减效应、绿化带的噪音衰减格局及绿化带特征因子与降噪效应的关系,并通过拟合回归模型,分析绿化带的降噪机理。结果表明,公路绿化带噪音衰减格局呈单调递减趋势,模型拟合不同水平梯度的噪音衰减效应,以三次多项式拟合度最高;绿化带10m内是最佳降噪范围,10~60m为有效降噪范围,60~80m是次级降噪范围,40~60m宽的绿化带可满足绿化带的降噪要求;合理栽植绿化树种,使其成林后郁闭度≥0.6,可使噪音值从路基处至80m处降低31.0~36.4dB,绿化带树木高大并且栽植乔灌草复层结构,会增大林带的降噪效应;绿化带降噪效应与绿化带宽度、郁闭度、100m绿化带胸高断面积等因子正相关,与疏透度负相关,因子的互作对降噪效应起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绿化对交通噪声具有一定的阻挡与衰减作用,其衰减效果取决于绿化带的构成、纵深等。研究选取杭州西湖风景区5个绿化带和1个空地区,测量1/3倍频程下交通噪声的衰减情况。结果表明:10 m左右纵深的绿化带可使交通噪声降低3-5 dB;绿化带的降噪效果在中低频要好于高频,最高在315-400 Hz之间;绿化带辅助地形的下降可有效提高降噪效果;绿化带中乔木选用阔叶类植物的降噪量高于针叶类植物3 dB左右,在低频段降噪量的提升要高于中高频段。  相似文献   

3.
林带改善化工厂区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带对调节小气候、滞尘、改善环境质量均有明显的作用。由于不同树种对环境产生的效应各不相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通过测定不同林子的温度、湿度、照度、辐射和降尘,结果表明:可降低林内温度2.2℃—4.0℃,尤其是樟树林和榉树林降温效果较好;可提高林内空气湿度9%—22%;林内光照强度与林子的结构、郁闭度有密切关系,夏天林内光照在5.1%以下,冬季由于落叶,约有40%—77%的光到达地面。林地的减尘率达26.7%—46.6%,减尘率的大小主要受郁闭度影响,郁闭度大,减尘率高。 我们认为卫生林带最好的结构是复层林,即外层多种植乔木、亚乔木,下层用灌木树种,形成一个立体结构,使污染大气的毒物得到自然净化。  相似文献   

4.
选取南京市部分主干路道路绿地的7种阔叶植物群落,通过沿道路纵向每间隔5m以及不定距移动测量,结果表明:测量时间段内路缘处噪声的等效连续A声级平均值都超出GB3096-2008中相应规定的限制,其中最高的超出6dB,最低的超出1.3dB;同一阔叶植物群落,随着离开路缘的距离增加,降噪效果更加明显;不同的阔叶植物群落在同一距离处的降噪效果不同,这与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内部结构特征有密切关系;植物群落的降噪效果与林带宽度并非都呈线性关系;7种阔叶植物群落达到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的临界宽度值集中在5~15m范围内;达到一定宽度的阔叶植物群落可以基本满足城市主干路的降噪要求,在道路绿化中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扬尘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山西省典型公路绿化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公路绿化带进行分类,并选择粒径分别为150、106、75、53μm的黄土粉,模拟道路交通TSP,采用喷粉机设置1、2、3、4 m·s-1的喷粉速度在路沿处设置人工喷粉,在路侧设置样带分0、2、5、10、15、20 m距离梯度布设采样点进行尘源样品的采集,进行称重。本文提出绿化带净滞尘率和梯度净化率的概念,研究不同粒径水平、不同瞬时风力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绿化带对交通扬尘的阻滞吸收效应,最后基于显著影响因子和因子的互作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绿化带滞尘效应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绿化带滞尘效应与多种林带特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公路绿化带明显改变了道路TSP扩散格局,对空气中的粉尘有显著的净化效应。本实验条件下,在距道路5 m范围内绿化带开始发挥效应,净滞尘效应均值达22.95%,随后TSP净滞尘率降低,在20m净滞尘率均值为9.83%,但净化率均值达96.56%;不同粒径水平和瞬时风力条件下,绿化带的滞尘效应不同,TSP粒径为53、75μm时,绿化带在5 m的净滞尘率最高,分别为18.81%和38.09%,而粒径为106、150μm时,绿化带在15 m的净滞尘率最高,分别为15.40%和24.94%,当瞬时风力为1 m·s-1时,净滞尘率在15 m处最高,为16.50%,当瞬时风力分别为2、3、4 m·s-1时,净滞尘率均在5 m处最高,分别为22.03%、28.69%、25.09%,均以高密度型绿化带(郁闭度≥0.55)效果较好;在近路基处栽植杨树(Populus L.)或槐树(Sophora japonica Linn.),且乔木种长势高大并伴有较密的灌草结构,能增强绿化带的滞尘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不同绿化带宽度及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的作用,选择北京市四环主干道旁3种典型植物群落配置类型作为试验监测点,对0 m、6 m、16 m、26 m、36 m不同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并对其消减能力进行计算,分析PM2.5浓度变化与道路车流量、绿化带宽度及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PM2.5浓度的日变化与车流量的日变化特征一致,道路绿地空气中PM2.5浓度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PM2.5浓度在8:00~10:00的交通早高峰期间增加,而后开始下降,到12:00~14:00左右达到最低值,之后呈持续上升状态,直至晚高峰19:00浓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2)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大气中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不同,群落内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优于郁闭度低的单层配置绿地模式;(3)分别对3类空气质量条件下,道路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进行评价。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M2.5100μg·m-3)环境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明显,26 m及36 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12.22%;中度污染(101μg·m-3PM2.5200μg·m-3)的环境下,只有群落配置以乔木林为主且郁闭度较高的蓝靛厂桥南绿地对PM2.5具有消减作用;重度污染(PM2.5201μg·m-3)天气条件下3种绿地对PM2.5的消减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不同绿化带宽度及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的作用,选择北京市四环主干道旁3种典型植物群落配置类型作为试验监测点,对0 m、6 m、16 m、26 m、36 m不同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并对其消减能力进行计算,分析PM2.5浓度变化与道路车流量、绿化带宽度及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PM2.5浓度的日变化与车流量的日变化特征一致,道路绿地空气中PM2.5浓度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PM2.5浓度在8:00-10:00的交通早高峰期间增加,而后开始下降,到12:00-14:00左右达到最低值,之后呈持续上升状态,直至晚高峰19:00浓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2)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大气中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不同,群落内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优于郁闭度低的单层配置绿地模式;(3)分别对3类空气质量条件下,道路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进行评价。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M2.5〈100μg·m-3)环境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明显,26 m及36 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12.22%;中度污染(101μg·m-3201μg·m-3)天气条件下3种绿地对PM2.5的消减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道路绿化种植抗污染植物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州市广花公路黄石路段建立了 3个道路绿化抗污染模式进行研究 ,生长 2年后测定各模式对NOx、CO和TSP等大气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 ,若植物种类相同、配置方式基本相似 ,则种植密度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 ,密度适宜能适当通风的林带的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道路绿色种植抗污染植物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州市广花公路黄石路段建立了3个道路绿化抗污染模式进行研究,生长2年后测定各模式对NOx、CO和TSP等大气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若植物各类相同、配置方式基本相似,则种植密度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密度适宜能适当通风的林带的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屋顶绿化作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是改善城市绿化的补充,能缓解众多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最近20年,虽然屋顶绿化在国内有一些发展,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主要问题在于人们对屋顶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认识不够.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屋顶绿化吸收和截留屋面径流、减轻城市内涝灾害的认识已经取得了一致,但学术界对屋顶绿化怎样影响屋面径流水质还存在争议.通过对最近20年国内外学者在屋顶绿化对屋面径流的水质和水量的影响研究综述,系统介绍了这个领域的进展和争议,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运用AWA6288型多功能声级及TmeRTA音频分析软件等仪器对北京4种常见阔叶绿篱球的减噪功能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统计,以探寻与植物减噪密切相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小叶黄杨球(Buxus microphylla)平均相对A声级减噪能力最强,为1.76dB/m;紫叶小檗球(Berberis 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相对最差,为1.05dB/m。紫叶小檗球与大叶黄杨球(Euonymus japonicus)、小叶黄杨球、金叶女贞球(Ligustrum vicaryi)在平均相对A声级减噪能力、减噪率方面均存在冠著差异。影响单株植物减噪排名前5的相关结构因子分别是树冠体积(0.804)、冠高(0.781)、绿篱高度(0.733)、叶质地(0.690)、平均冠宽(0.679);叶大小、冠层、叶质地和倾斜状态、叶密度、枝密度5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85.233%,在绿化减噪应用中要重点考虑这5个因子。大叶黄杨球平均相对A声级减噪能力随植株大小变化没有显著变化,与树体各结构因子不相关,这可能与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或者树体结构特征差异不明显有关;影响不同种类植物减噪的相关因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25种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量研究公路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有助于科学评估公路绿化的无形价值。以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S305)的绿化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 For Canopy Analysis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研究了公路绿化常见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率,并建立了25种公路绿化常见植物的绿量率模型,以期为公路绿化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提供基础分析与参考。结果表明:阔叶乔木的绿量率在3.02~4.80之间,针叶乔木的绿量率集中在4~6之间,灌木植物的绿量率较小,种植紧凑的绿篱绿量率达到3.94;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绿量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群落。其研究结果为公路绿化建设和绿地生态效益的计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沿线交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在我国一些中心大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长,交通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通噪声对道路沿线环境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降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治理的方法以及措施:采用多孔隙低噪声沥青路面,设置声屏障以及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降噪声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区主要交通干线的噪声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北京市城区二环路、三环路和长安街等交通主干道的昼间交通噪声监测分析 ,发现各干道交通负荷重 ,且噪声普遍超标。城市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车流量、车型、路况的差异 ,也使得交通噪声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当车流量较大时 ,道路两侧交通噪声在时间上基本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5.
The Ecological Road-Effect Zone of a Massachusetts (U.S.A.) Suburban Highway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Abstract: Ecological flow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trace broad patterns across the landscape, wherea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for human mobility traditionally focuses on a narrow strip close to a road or highway. To help close this gap we examined the "road-effect zone" over which significant ecological effects extend outward from a road. Nine ecological factors—involving wetlands, streams, road salt, exotic plants, moose, deer, amphibians, forest birds, and grassland birds—were measured or estimated near 25 km of a busy four-lane highway west of Boston, Massachusetts. The effects of all factors extended > 100 m from the road, and moose corridors, road avoidance by grassland birds, and perhaps road salt in a shallow reservoir extended outwards > 1 km. Most factors had effects at 2–5 specific locations, whereas traffic noise apparently exerted effects along most of the road length. Creating a map of these effects indicates that the road-effect zone averages approximately 600 m in width and is asymmetric, with convoluted boundaries and a few long fingers. We conclude that busy roads and nature reserves should be well separated, and that future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cross landscapes can provide for ecological flow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addition to safe and efficient human mobility.  相似文献   

16.
乡土植物在广梧高速公路生态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化关系到高速公路的长期效益,是生态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梧高速公路的生态绿化,以利用乡土植物为原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实现公路景观与周边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对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的自然条件、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域共有维管束植物342种,隶属于95科244属,然后结合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理学特征,从中筛选出适于本段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边坡绿化的乡土植物53种;并根据沿线具体的生境条件,按照群落学的原则对其组合应用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