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动态GTAP模型为分析框架,添加汇率模块,模拟国际油价波动和人民币贬值双重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比较大,在人民币贬值10%和国际油价波动30%联合冲击的情景下,中国的实际GDP和各产业的产出主要受油价的影响,油价下跌,实际GDP和产出增加,油价上升则相反。进出口在二者联合冲击造成效应远与单独油价冲击的不同,其整体受人民币贬值的影响较大,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贸易状况。最后本文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转向小康水平过渡时,应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同时注意研究、引导、支持社会的综合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之互相推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总体上的社会进步,更好地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当把已经开展的试点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要逐步扩大范围,增加试点单位,发挥示范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应尽快研究、制定社会发展计划指南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的经济”,这两个“经济”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一个“经济”即通常所指的社会物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后一个“经济”则是讲这种活动的成本与代价,有“规模经济”的意思。从“经济的发展”的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科技经济一体化;从“发展的经济”的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从第一方面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从不发达的经济向发达的经济转变过程之中,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肇东市南靠省城哈尔滨,北接油域大庆,位于松嫩平原南部,1914年建县,1986年晋为县级市,是一座交通发达的新兴城市。面对这座年轻城市,如何在加速开发的同时不蹈复辙,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动荡、风气败坏等“发展病”,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我们一直关心与思考的问题。1990年3月,在一些社会学家倡议帮助下,经黑龙江省委批准,我市建立了东北三省唯一一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验区,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93年7月份,国家批准我们建  相似文献   

5.
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为环境改善所作的一切努力将成为徒劳!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在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无序竞争、产能过剩、高耗资源、损害环境的现象有增无减?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对于中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敞开大门,招商引资,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许多要素,我们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口号是“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我们别无选择。其实还有一个视角去观察“中国模式”,即三组动力叠加的发展模式:千万个企业靠内在冲动和外在强制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这是大多数国家共同的特征。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建设是最不需要消耗多大物质财富的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开放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需要使用一个包含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开放宏观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33个国家5个变量的GVAR模型,并基于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1985、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期贸易权重的模型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共同发展趋势和长期均衡关系:随着贸易开放强度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由强变弱,呈现从倒U型转变为微弱正向关系特征,两者间关系并不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中国的贸易开放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短期内增加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但长期以显著的减排作用为主。研究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检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非常重要;也启示我们,扩大国家间贸易开放,尤其是发达国家放开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管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碳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快能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减少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还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似乎都缺乏了一个重要的元素:政府行为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而只是将政府作为一个仅仅取得税收收益的利益相关者纳入我们的分析范畴,忽视了不同政治体制下政府构成了企业生存重要环境的特殊事实,这样的淡化直接影响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实然理解。根植于西方社会的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没有过多的考虑政府行为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是基于其自身的制度背景与社会文化,它们是以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对经济(企业行为)干预很少,整个政治经济制度更加贴切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轨使得制度环境对经济运行和企业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这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也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司社会责任行为提供了研究机会。本文以我国2004年-2011年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寻租理论,研究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寻租动机。研究的结果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寻租倾向,而由于受到二元经济体制割裂的影响,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产权联系的先天优势,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政治寻租倾向。实证研究同时也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寻租倾向越强。论文的研究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新的分析性框架,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8.
序言     
水资源危机正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已是限制我们人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工业污染和水利工程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胁迫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气候变化、外来种入侵等现象进一步增加了水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显然过去试图将水体同其周围环境割裂开来进行管理的方式有悖于自然规律。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目前被普遍认为是解决日益严峻的流域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理水环境问题的普遍趋势。所谓流域综合管理,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规律为中心法则,在流域尺度上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实现流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流域综合管理不只是原有水资源、水环境、水土流失等要素管理的简单加合,而是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管理策略。它也不是简单地回复流域自然状态,而是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的维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局面。
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等众多原因,中国目前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所面临的问题都要复杂。所幸的是,我们国家各部门领导层和相关管理工作者均认识到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采取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国家“十二五”计划的《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也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的导向性原则。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系统地统筹规划、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更需要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才刚刚起步。世界上许多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各种成功的流域管理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的案例。然而,我们应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有选择性地吸取国际上成功经验,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流域管理研究体系和政策体系。我相信,经过各部门管理工作者、各科研领域的专家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
我十分高兴为该专辑作序,希望该专辑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希望广大从事流域科研和管理的工作者在深刻认识挑战的同时把握机遇,为我国流域系统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在此,也表达我对战斗在流域工作一线的科学家和管理者以及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社会公众的良好祝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以及软实力的分析,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基本判断:“中国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影响力被误认,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中国因素”在不同领域发挥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看到的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中国宽松的经济制度环境”、“早期没有限制的资源环境滥用”以及“中国广阔的消费市场与人口红利”;在全球或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看重的是中国多年积累的“外汇”;在全球治理或危机处理中,国际社会期望的是没有话语权的“中国义务和责任”,等等.这些都是“单一因素”在特定领域中产生的“被”作用.中国对国际社会发挥积极和主动性影响作用还需要时间,需要几代人的继续努力.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极有影响的大国,中国的崛起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过程,过多地谈论其影响反映的也许是其影响力的缺乏.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各省、市都积极制定、调整发展战略,力求在2000年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社会取得更大进步。 一、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制定过程 中国15年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不但在于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国力得到增强,而更在于在理论上明确了:(1)“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要实行对外开放”;(3)“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这几点是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些思想是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鄞县邱隘镇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至今已整整三年。在这三年,我们围绕实现现代化经济强镇的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在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形成了一条具有邱隘特色的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年,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推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的第一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作为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1994年宣传交流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抓住机遇、加快步伐、立足全国、面向全球,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的有关精神,按照国家科委社发司的布署,瞄准21世纪持续发展的目标,密切结合当前实际,热情而又扎实地为提高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研究水平服务,为普及全民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服务,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国家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服务。为此,我们热诚欢迎全国各级各地的决策者,各行各业的  相似文献   

13.
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亦是我国对于保护全球环境、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尽的历史责任。为贯彻推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本刊最近向各省(市)、部委的领导人进行了书面采访,以求结合我国国情,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载各省(市)、部(委)领导人对上述问题的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现代化理论探讨了国家在社会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生态化转向,为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团体和个人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应该如何做出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素,并探讨了该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争论。考虑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动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这一理论对推动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该理论发展过程中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讨论,更为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定位等问题提供了参考。结合生态现代化观点和争论,本文提出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从尤其强调生产端导向的碳减排向同时兼顾上下游并重视消费者作用的战略思路转变;经济变革同时强调制度变革,转变行政命令控制为主的规制格局,促进多角色的参与;作为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需强调以保护生态为己任的机构和管理改革,长远的发展更需要构建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有效衔接的消费导向战略。这些转变都将有利地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目的是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城镇社区,通过政府机构的组织推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引导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创造条件;提高人们生活的综合质量,使人民生活更为和谐、文明与舒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国城镇尽快达到小康水平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6.
华庄镇实施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的任务,已整整8年。这是奋进的历程。创新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科技为先导,改革为动力,发展为前提,稳定为条件,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创建起体现团结自强、文明卫生、富庶健康的新颖社会,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资料,我国最近30年来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无疑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自然灾害损失是由自然变异因素和社会经济的易损性共同决定的,同样的灾害事件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条件下发生,其后果与影响显然不会相同。为此,本文对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建模与分析,探究了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演变与经济增长、人口、教育以及医疗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经一系列的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由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来加以解释的。具体来说,经济总量与规模的扩大、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政府对灾害投入的增加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是与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减少相对应的,而人口增长则应是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荒漠化基本特点及加快荒漠化地区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扩展快,危害深。虽然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只是局部地区得到了治理,荒漠化整体上仍在扩展,这些严重制约了荒漠化地区乃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荒漠化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防治荒漠化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消除贫困、促进荒漠化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利用方式等诸多变量的不同,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可能途径。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收敛趋势明显,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趋势: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缩小这种区域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耕地抛荒现象的透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 ,近几年来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我国农村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 ,这将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保障 ,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耕地抛荒现象的产生涉及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对此我们不能不思 ,不能不察 ,如果我们仅从表层考察 ,无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1 经济分析( 1)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 ,种田比较效益降低。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与农民弃田抛荒呈现出很强的相关关系。1978~ 1997年 ,农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是持续升高 ,1997年与 1978年比较 ,稻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