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期,现有研究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缺乏关注。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329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在201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演化的驱动机制,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1)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分别占用2 191.25 km2农业空间和413.19 km2生态空间,4 223.89 km2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2)2010~2015年,以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地区;2015~2019年,以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侧山区。(3)“三区空间”交叉转换受到客观承载环境(地)、人类发展活动(人)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受土地使用的价值观与社会客观运行规律约束,在自然环境现状承载与发展适宜性格局的基础上,驱动“三区空间”演化...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位到可持续发展位:概念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位概念是生态学的一大基石,它主要有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和多维生态位三个基本概念。而由生态位概念发展来的生态位理论则是生态学的支柱。由于生态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规律。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开始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析工具。由此也有了从生态位到发展位。再到可持续发展位的演进。由生态位概念发展而来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可持续发展位概念,是我们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一个重要视角。由于构成可持续发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子的集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位。概念,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基本位,可持续发展理想位,可持续发展优势位和可持续发展关键位,它们共同成为“可持续发展位”的不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人地协同论: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的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地协同论是在陆地系统科学、非线性系统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数理模型,它以社会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交界面性质及其演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本文根据系统生态学理论,提出了关于可持续生存的数学定义。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27日至29日,以“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华庄镇召开。本次论坛由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承办单位是江苏省科技厅、无锡市政府、华庄镇政府。来自科技部、教育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的代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的有关同志,34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负责同志,部分省级实验区的负责同志以及无锡市各县、市、区科技局的同志,共计2加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对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人地系统进行了解析,指出人口生产的膨胀、物质生产的低效率和环境生产的萎缩,以及由此造成的三种生产系统之间支撑与制约机制的破坏,是导致我国北方荒漠化不断扩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环境-社会系统的三元结构是指人、社会和自然三元。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对这三元运动机制的协调。从环境-社会系统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三种生产的和谐运行与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进.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整体的高效益。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是资源生产的矛盾和资源配置的矛盾.因此。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在争取“人-社会-自然”和谐演进的前提下。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以及自然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本文沿着“三种生产”的思路分析了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认为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环境社会系统运行的集中表现)是导致当前环境危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根源,进而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使人类生存方式朝着有利于环境社会系统和谐运行、协同演进的方向转变,是人类塑造自己新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的经济”,这两个“经济”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一个“经济”即通常所指的社会物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后一个“经济”则是讲这种活动的成本与代价,有“规模经济”的意思。从“经济的发展”的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科技经济一体化;从“发展的经济”的角度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从第一方面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从不发达的经济向发达的经济转变过程之中,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它作为环境意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人们的环境行为取向。当前我国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正处于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阶段。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尚须由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向生存系统协调论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实现以及如何评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核心议题。回顾近三十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大核心和CSSCI认定期刊为主要文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法与文献研究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热点进行追踪与透析。研究表明:(1)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时间跨度长,拥有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机构间合作联系相对紧密,其中部分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2)其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社会、经济、生态多维度及多尺度展开,集中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环境与资源、“三农”问题、区域发展、知识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3)从总体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演进来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历了概念引入与本土融合、政策实践与研究领域横向拓展、跨学科交叉与纵向深入三个阶段。三十多年来,中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内容体系以及方法体系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4)展望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作为研究核心将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双碳”目标与数字低碳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绿色“一带一路”、生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乡村历史进程的演化认知,对乡村性概念及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梳理出乡村形成、演变的驱动因素及阶段性的特征。从已有的文献研究看,传统乡村社会得以延续和稳定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基于自然支持的经济活动、基于传统文化支撑的社会结构以及基于对大自然敬畏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环境。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大家可以回溯性认同的"乡村性",并铸就了乡村在许多人心目中作为"驻留地""来源地"和"生活地"的特性。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性因素对乡村社会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改变了乡村原有的缓慢演化过程,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原貌的"乡村",比如城镇或者被遗弃的村落。为此,对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经济活动的平稳性、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资本""技术""规模""效率"和"他治"等要素进行了不同侧面的分析,认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既离不开其应有的乡村性,同时也会继续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并形成不同于传统乡村演化模式的新的发展路径。从已有的发展历史看,人类已经历了生存、生产与生活相结合以及生产与生活相分离的三个阶段,未来乡村可能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演化到第四个阶段:以生活为主导的栖居阶段。这一阶段将成为人类生活终极向往地,其具有以下特点:宜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性中能够融入现代性里符合人性需求的元素。有鉴于此,认为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改变物质落后的局面,更要恢复乡村得以长期延续的乡村性。  相似文献   

12.
围绕为何农地产权经“两权分离”后还需再造的议题,该研究从比较基于市场交易和无偿分配的两种“两权分离”形式入手,剖析了农地“三权分置”的本质、困境及优化路径,探讨了农地产权可能的终极形态。研究表明:(1)“两权分离”的形式决定了农地产权的变迁路径。通过对比城市土地产权和农地产权在“两权分离”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发现,基于市场机制的“两权分离”无须进一步的产权细分,而基于无偿分配的“两权分离”却需产权再造。因此,农地“两权分离”的症结不在于权利分离的架构,而在于权利分离的形式。(2)虽然“三权分置”能降低产权不稳定的危害,并使产权交易不再封闭,但是建立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三权分置”面临流转合约不稳定和产权主体多重的治理难题,导致流转型土地经营权难以发展成物权性质的产权,并造成承包权与经营权间的分置不彻底。(3)短期或局部来看,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需要适应流转合约不稳定的阶段特征,应赋予流转型土地经营权有限权能。长期而言,可通过改变经营权流转的组织形式,或变换“三权分置”的产权交易形式,实现承包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置,促进土地经营权物权化。(4)如同基于无偿分配的“两权分离”只是农地产权的早...  相似文献   

13.
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永恒主题。近百年来,相关学者先后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和谐论等不同观点的人地关系理论,反映了特定发展阶段人类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关系的动态演变,也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近30年来,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和发展在缓慢演进,而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地关系的坎坷实践和世界发展大势的一种崭新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呼应了从人地割裂、人地互敬演化到人地融合的时代要求,为世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创新注入了中国智慧。从科学内涵看,“两山论”蕴含着丰富的人地系统演化哲学,诠释了“人”的发展与“地”的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路径,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创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从时代价值看,“两山论”契合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彰显了中国特色人地关系融合共生发展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引。“两山论”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观和方法论的革新和升华,值得各界学者深入挖掘和学习弘扬。  相似文献   

14.
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健康发展,建设部近日下发有关通知,决定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原理阐释了社会和谐的内涵,指出社会和谐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和同合作为表征,其构建与实现应遵从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依赖予在把握人类社会需求演绎、协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推动生产力的高效有序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持.进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双剩余理论",以揭示其间的供瓣枧理和协同准则;推导出了社会收益分配的相对公平系数,以衡量人与人公平要求下的社会和谐.针对国情和战略目标要求,提出了以加强小城镇建设为轴心的城市、小城镇与农村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合理聚散的"三元结构"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序实践.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算1986-2002年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①相对资源承载力从1986-2002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是相对资源承载力快速提高的原因;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差异拉大及其资源相对不足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稳定相对资源承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三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与行为准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确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念探讨向实践操作延伸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在系统分析生活、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后,提出应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简称“三生共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和评价准则,并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之所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困顿自从 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性文献数不胜数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概而言之 ,在国际学术界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被分为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三个基本方向。以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 ,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律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及其指标“人文发展指数”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 ,把…  相似文献   

19.
在人与环境所组成的世界系统中,人与环境、人与人是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与发展阶段中,两种关系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作用性质与作用内容。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危机(贫富分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均直接表现为两种关系的矛盾冲突。分析表明.只有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是人类追寻的真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无一不将“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内容来考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深刻揭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发展”一词涵盖面极广,人类应当努力追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格局?这是理念问题,也是战略问题。 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又称布伦特兰报告)以来,特别是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1994年9月第三次“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办之后,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倡导和研讨“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热潮。“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开始频见各类报章和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