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华东地区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地层分区与板块构造关系的分析,依据华东地区前寒武纪地质事件主要特点及划分原则.在充分了解现代构造观和基本地质事实基础上,建议将华东地区“晋宁运动二幕”改为“休宁上升‘”;“栏杆运动”和“霍丘运动”改为“栏杆上升”和“霍丘上升”.因为它们不具备造山运动性质。通过对新太古代末蚌埠运动、古元古代末龙川运动、迪口运动,中元古代末凤阳运动、青白田纪内部神功运动的特点分析,认为区内经历了新太古代陆核的生成;占元占代褶皱变质和混合岩化;凤阳运动和神功运动造成了华北古板块、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的拼合等演化阶段;并发生了四次造山运动和三次裂陷运动。  相似文献   

2.
根据叠置在华夏和扬子陆块的中生代岩浆岩的时代、岩石系列和岩石组合以及Sr、Nd同位素特征,分析中生代岩浆作用特提斯陆内俯冲和碰撞—古太平洋俯冲走滑的动力学背景。在230-150Ma间,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是华北与扬子陆块的水平碰撞缩短,华夏西南部是离散陆块的陆内俯冲,其结果在华夏陆块形成大规模高Isr低εNd(t)的S型花岗岩。145-90Ma间,在特提斯构造域深部构造效应的基础上叠加了古太平洋的俯冲走滑,结果在中下扬子区形成高钾富碱钙碱性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一侵入杂岩,在华夏陆块形成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双峰式火山—侵入杂岩。两陆块内A型花岗岩类的形成(<92Ma),标志中生代陆内造山岩浆作用的结束。  相似文献   

3.
下扬子区中上元古界,可以分为四个构造层次.中元古界早期构造层,为一套巨厚的地槽型火山碎屑岩及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形成于1900-1400Ma;中元古界晚期构造层,为滨海——浅海——半深海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形成于1400-1000Ma;晚元古界早期构造层,为山前凹地或山间盆地磨拉石堆积,形成于1000-800Ma;晚元古界晚期(震旦系)构造层,则为砂泥质、硅质、碳酸盐岩夹冰碛砾岩建造,形成于800-600Ma.这些构造层之间不同形式的接触关系都代表着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九岭群和修水间的修水运动,形成扬子准地台的雏型;上溪群和历口群邓家组间的祁门运动是形成扬子准地台的主褶皱幕;历口群铺岭组和震且系间的休宁运动,只使地壳抬升.这些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也是推动地质历史演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正>钦杭结合带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造山系碰撞形成的华南规模最大的古老造山带。以往一般认为上述两大块体在晋宁期发生碰撞,至加里东期完全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但关于晋宁运动与加里东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与演变过程以及两大陆块碰撞方式与构造演化等,至今仍有较大争议。近期笔者等在位于钦杭结合带内的浙江省龙游县首次发现加里东期榴闪岩,为探讨陆—陆碰撞拼贴时限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赣东北地区构造复杂 ,可以划分为扬子地块、浙西地块和南华造山带等三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 ;通过对该区微古化石资料的系统整理 ,发现不同构造单元中所产微古化石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别 ,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具有各不相同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同时通过对扬子地块中发育的大面积浅变质岩系中微古化石资料的整理 ,其微古组合时代主要为蓟县纪—青白口纪 ,结合岩石地层及其它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 ,认为扬子地块中大面积出露的浅变质岩系时代为中元古代 ;这一结果对研究赣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证了中国海域基底与邻区古构造演化关系,中朝地台与京畿地块以北对应。中下扬子台拗东延为朝南古拗陷,东南地槽系连接本州地槽系,华夏地块经东海接日本“南方大陆”,华夏和印支地块隶属于南海—东海地台的边缘地块。  相似文献   

7.
西昌一滇中元古界铜矿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隆(架)裂陷—坳拉槽环境中,为海相火山岩、海相沉积岩层控型矿床。根据铅同位素多阶段演化模式研究,该区铜矿具三个成岩成矿期(中元古代早期、中元古代中期及新元古代震旦纪)和二个改造成矿期(满银沟期、晋宁期),与矿床地质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东南麓有两套薄皮构造,以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和以逆冲推覆为特征的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后者可划分出六个一级薄皮层片体,总体上呈倒序迭瓦状结构.地球物理资料等证实大别地体仰冲于扬子地体之上.两者是以缓倾角断裂为边界的斜接碰撞,其南界为郯庐断裂南端、襄广断裂南东段及其间的隐伏拆离断层,主拼贴断裂在地表分枝为数条层滑-逆冲断裂.主体碰撞时代为225-75Ma,最终拼贴时代可延续到33~23Ma.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形成于碰撞中、晚期,而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则形成于碰撞末期及后造山期.在扬子地体俯冲过程中,俯冲于大别地体之下的盖层层片体被逐片“铲出”,呈上老下新的迭瓦状结构.广泛发育的薄皮构造调节了地体碰撞拼贴造成的强烈压缩变形.  相似文献   

9.
甘肃东部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斜长用问岩是分两期形成的,其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83±22Ma和756±97Ma,源区为类似于现在洋中脊型的地幔,说明在中元古代形成的裂谷此时已趋成熟,具有相当的规模。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特征也支持该认识。作者认为斜长用闪岩的原岩是侵入陇山群的辉绿岩墙或基性岩脉,是800~1000Ma(晋宁期)裂谷作用的产物,裂谷活动的扩张速率为2~5cm/a。  相似文献   

10.
地质文献中常要用2个(组)参数和连接符号来表示参数的变化范围。如:1)某地层的走向为300~340”;2)某铜矿品位在0.5%~4.5%之间变化;3)某地质体的同位亲年龄为95~105Ma4)成矿温度:240~300℃;5)矿石中某同位素变化范围为3.187‰—-7.25%等等。这里的2个(组)参数表示参数变化的上下限,用符号连在一起表示参数的变化范围,“~”或“—”称范围号。范围号“~”或“—”均可使用,但全篇或全书应统一,不能时而用“~”,时而用“-”。用“-”时应注意用“—”(一字符),不能用“-”(半字符)或“——”(破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是扬子板块 与中朝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的产物,表现为扬子板块呈北北东向斜向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 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机制是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折返速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变慢。早期阶段 (三叠纪-早侏罗纪)同碰撞期浮力驱动下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在俯冲带内沿道冲-韧性剪 切断裂快速挤侵(extrusio)到地壳层位,折返速率高达4mm/年;中期伴随着巨厚造山带山根的 拆沉,上部发生拉张塌陷,使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减压,但折返速率缓慢,~(40)Ar/~(39)Ar年代学显 示117Ma前它们仍处在地壳的较深部;晚期伴随着晚侏罗-早白垩纪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 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抬升,同时低角度正断层发育,此阶段的折返机制类似于变质核杂岩模 型。整个折返过程中剥蚀一直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溧水、宁芜等火山岩盆地、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广西等地的凝灰熔岩地质体的宏观和微观特征研究,总结了凝灰熔岩的相特征,建立了二相成因模式.对凝灰熔岩的成因机理、火山喷发方式、岩类归属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凝灰熔岩熔离成因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2011年9月对长江中下游的4个草型清水湖泊(龙感湖、梁子湖、斧头湖及保安湖)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23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蓝藻、硅藻和绿藻组成.4个湖泊均处于中营养状态,出现的主要浮游植物有窝形席藻、肘状针杆藻、小席藻、小型黄丝藻等.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调查范围内的每个湖泊所有采样点的主要浮游植物与8个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值和总磷是影响长江中下游4个典型草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适宜阶段,现有记录大多显示全球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期间气候以暖湿为特征。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作为北半球中纬度面积最大的干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如何响应全球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变化对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实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西北内陆干旱区具有年代控制的15个剖面的孢粉、同位素、磁化率等19项记录,并选取各记录中指示意义明确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集成、分析,发现多数剖面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不同时段出现了湿润化特征,但湿润化的出现、结束时间不同,自西向东,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的时间变晚。推测西北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演化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及其呈现出的时空差异则受区域构造活动及气候系统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矿床组合时空分布和岩浆热事件来探讨中国东南燕山期内生金属成矿作用的地动力背景。划分出七种具有一定构造意义的金属矿床类型,并确定自沿海至长江中下游依次分布的五个金属成矿带以及两个金属成矿期,将与成矿作用伴生的岩浆岩,岩浆作用归纳成为三个岩浆热事件。结合全球构造体制和东南地区燕山期构造形迹将该区燕山期成矿地动力演化划分为依次过渡的挤压—过渡—拉张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的侵入岩体,尤其是燕山期的侵入岩体面广量大.它们与区内铜、铁、金等矿产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侵入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化学成分等对比研究后,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1、侵入体主要形成时代为135-95Ma,自西向东有逐渐变新的趋势;2、与成矿有关者多数是复式岩体,与铜矿化有关的主要是燕山早期侵入岩,与铁矿化有关的则主要是燕山晚期侵入岩;3、多数岩体受到过中、下三叠统蒸发岩层(膏盐层)的同化混染;4、岩体含碱质高,在Na2O-SiO2关系图上显示出二者没有相关性;5、侵入体中的铜有可能提供部分铜矿床的物源;6、岩石化学成分上某些组分的对比研究表明,成铜矿与成铁矿岩体之间、成矿岩体和无矿岩体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The intramontane Lauca Basin at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ern Chilean Altiplano lies to the west of and is topographically isolated from the well-known Plio-Pleistocene lake system of fluvio-lacustrine origin that covers the Bolivian Altiplano from Lake Titicaca to the north for more than 800?km to the Salar de Uyuni in the south. The Lauca Basin is filled by a sequence of some 120?m of mainly upper Miocene to Pliocene clastic and volcaniclastic sediments of lacustrine and alluvial origin. Volcanic rocks, partly pyroclastic, provide useful marker horizons. In the first period (6–4?Ma) of its evolution, the 'Lago Lauca' was a shallow ephemeral lake. Evaporites indicate temporarily closed conditions. After 4?Ma the lake changed to a perennial water body surrounded by alluvial plains.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2–0?Ma) there was only marginal deposition of alluvial and glacial sediments. The basin formed as a half-graben or by pull-apart between 10 and 15?Ma (tectonic displacement of the basal ignimbrite sequence during the 'Quechua Phase') and 6.2?Ma (maximum K/Ar ages of biotites of tuff horizons in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basin). Apart from this early basin formation, there has been surprisingly little displacement during the past 6?Ma close to the Western Cordillera of the Altiplano. Also, climate indicators (pollen, evaporites, sedimentary facies) suggest that an arid climate has existed for the past 6?Ma on the Altiplano. Together, these pieces of evidence indicate the absence of large scale block-faulting, tilt and major uplift during the past 5–6?Ma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测度了长江经济带1985~2016年交通碳排放量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和时序演化特征;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剔除外部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影响,构建了三阶段DEA模型进行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效率值的评价与比较.结果发现:①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石油类能源消费产生的排放量占比最大,四川、两湖地区和苏浙沪地区分别是长江上、中、下游交通碳排放的高值区.②从东西方向看,交通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呈现先东移、后西移的变动轨迹;从南北方向看,在空间上突出表现为越来越向长江沿岸集中分布的特征.③不同省份的交通碳排放效率值存在显的空间分异现象;2007~2016年东部地区的效率值始终最高,但中部地区的效率值由高于西部地区演变为低于西部地区.④外部环境因素对交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始终有利于交通碳排放效率提升,而政府干预的影响则由"创新补偿"效应转变为"遵循成本"效应.  相似文献   

19.
对长江三角洲平原BZK01钻孔进行沉积物14C测年、粒度、磁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伽玛测井、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沉积环境演化、沉积相和古气候特征,建立了钻孔的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结果表明,受原始地形地貌、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古气候冷暖更替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地层依次为基岩长河组、新近纪-第四纪沉积的嘉兴组、前港组、东浦组、宁波组、镇海组,孢粉组合可划分出16个孢粉带,按暖期温暖潮湿-冷期寒冷干燥古气候旋回变化的周期律,BZK01钻孔反映该区域共存在7个古气候旋回。建立的钻孔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揭示151.9~278.0 m为河流相和河湖相交替沉积的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存在两个气候旋回过程;83.5~151.9 m为河流相-河湖相-浅湖相沉积环境的中更新世,包含两个气候旋回过程;15.4~83.5 m为晚更新世,沉积环境自下而上为河口相-河湖相-潮坪相-滨海相-河湖相,与王店海侵-杭州海侵时期对应,包括两个气候旋回;0~15.4 m为河口相-河湖相-泻湖相沉积环境的全新世,对应富阳海侵,包括一个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