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珠江河口沉积物Hg的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g元素直测仪分析了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Hg的含量和背景值.沉积物Hg的背景值为(45.94~70.62)×10-9.表层沉积物Hg含量在(20.81~369.20)×10-9,平均为168.23×10-9,平面分布呈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方向减少的趋势,其中,以西部浅滩沉积物Hg含量最高,富集程度最大.柱状沉积物Hg含量在(33.61~250.43)×10-9,平均含量150.49×10-9,垂直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东滩沉积物Hg表现为上部富集,而西滩沉积物表现为均匀分布.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三种污染评价的结果表明,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Hg污染区主要集中于西部浅滩,存在中等程度的Hg污染.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海域1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采集,测定了沉积物中重金属Hg、As、Cu、Pb、Zn、Cd及DDTs、PCBs含量,分析了各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综合生态风险评价。计算结果表明: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10-6,干重)顺序为Zn(56.9)> Pb(19.0)> Cu(12.6)> As(10.7)> Cd(0.14)> Hg(0.07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10-9,干重)为PCBs(1.08)> DDTs(0.70),均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Cd > Hg > As > Cu > Pb > Zn,所有站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98.39,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茅尾海东北部海域为潜在风险高值区,主要由于Cd的潜在风险水平较高所致;沉积物中DDTs、PCBs的含量均低于ERL值,因此DDTs和PCBs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了雷州半岛近海43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Hg、Cu、Zn、Cd、Pb和Cr)和类金属元素(As)的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风险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站位中Hg、Cu、Zn、Cd、Pb、Cr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37×10?6、15.62×10?6、66.33×10?6、0.13×10?6、26.71×10?6、59.54×10?6和11.20×10?6,均超过南海北部陆架区沉积物背景值;研究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30,属于低生态风险,但雷州半岛东侧鉴江入海口海域和西侧流沙湾近海海域达到中等生态风险程度,Hg是主要的污染因子;与前人2010年结果比较,雷州半岛近海沉积物中Cu、Zn、Cd、Pb、Cr、As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该海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1~2014年每年对泛杭州湾海域36个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检测,了解其浓度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组成结构,并通过结构组成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11~2014年该海域沉积物中PAHs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平均含量及其标准偏差分别为(116.03±15.26)×10-9、(106.59±13.90)×10-9、(129.05±14.37)×10-9、(106.10±10.43)×10-9。空间分布上,PAHs高值区主要集中于长江口以及舟山海域附近,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远岸区有个别相对高值区。单体PAH中,菲的含量最高,环数主要分布在3~5环,以高分子量为主;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污染源主要是煤、木柴和生物质的燃烧,部分站位同时受到石油源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石化排污海域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对该湾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鱼)体中7种重金属(Zn、Pb、Cu、Cd、Cr、As、Hg)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水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2年海水重金属含量较低,除部分站位Zn和Pb超过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外,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丰水期(0.72)>枯水期(0.38),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值枯水期(7.77)>丰水期(5.70),枯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As和Zn;丰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Zn和Cu.调查海域丰水期和枯水期间采集到的生物(鱼)体内各种重金属均未超标.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大亚湾石化排污区重金属间的相关程度差异明显.枯水期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29.20)>丰水期(102.86),枯水期有25%的站位出现高警级风险.调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在丰水期是远岸海域高于沿岸海域,湾口高于湾顶;而在枯水期则相反.Hg对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存在强潜在生态风险,其他6种重金属均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
对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两季辽东湾西北部海域共26个采样站位7种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Zn和Cd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渤海工业化前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单因子污染指数和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d属于"轻度"污染,Hg、Cu、Pb、Zn、As和Cr属于无污染程度。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单金属潜在危害系数程度较高的是Cd、Hg。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TOC相关性分析表明:TOC含量与重金属Hg、Cu、Cd、Cr和As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有3个来源,即有机质降解;工业废水、城市排污及养殖自身污染;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侵蚀过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辽东湾西北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初步推断了重金属污染来源,可为辽东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对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显示,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1×10-6,19.6×10-6,0.092×10-6,77.3×10-6,0.021 ...  相似文献   

8.
对渤海中部油气开采区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的石油烃含量进行了分析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含量介于(10.15 ~ 151.72)10-6 之间,平均值为55.9910-6;研究区多数站位为中等污染,部分站位出现较高污染和重度污染,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沿岸、研究区东部和研究区中南部,表明石油烃污染受到沿岸人类排污和油气开采的显著影响.研究区沉积物中的石油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处于低背景值阶段,之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含量有所增加,其含量的变化与渤海石油开发勘探的历程基本相似.2011年6月发生的蓬莱19-3石油泄漏事件在附近的海底沉积物中有明显的显示,经过1 a后,石油泄漏事件的影响水平已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闭文妮  洪鸣  彭梦微  蓝文陆 《海洋环境科学》2022,41(3):416-422, 429
为了了解近15年来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本研究应用2005-2020年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数据,运用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等方法,对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变化趋势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99.0%的As、98.1%的Cu、99.0%的Pb、99.6%的Cd、100%的Hg、97.9%的Zn、100%的Cr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的一类标准限值要求,且58%的站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近15年来无统计意义上的年际变化。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约37.5%的站位表层沉积物存在轻度?中度污染,Hg、As及Cd是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低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埕岛油田海域重金属含量分布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埕岛油田海域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域内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并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了质量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均优于海水质量Ⅱ类标准和海洋沉积物质量Ⅰ类标准。除海水中Zn、Hg和表层沉积物中Cu外,海域内重金属的分布差异性较小,近岸重金属总量略高于远岸。质量评价表明,调查海域海水整体上为清洁水平,表层沉积物为较清洁水平,后者污染程度较前者偏重。生态风险评价表明,各站位表层沉积物均存在中低度的生态风险,部分站位As、Cu、Pb、Cr将偶尔发生不利生物毒性效应,7种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大小依次为:As>Cr>Zn>Pb>Cu>Hg>Cd。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和2014年,对渤海中部14个站位进行海洋生物采集,采集的样品共119个,主要品种是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监测器(GC-ECD)测定样品体内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PCBs)含量,对其残留水平及污染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采集的鱼类、甲壳类、头足类体内7种指示性PCBs检出率分别为58.80%、55.56%、33.33%,含量范围分别为ND~10.60 ×10-9、ND~9.75 ×10-9、ND~3.32 ×10-9;2014年采集的鱼类、甲壳类、头足类体内7种指示性PCBs含量检出率分别为44.90%、23.08%、50.00%,含量范围分别为ND~3.80 ×10-9、ND~3.12 ×10-9、ND~1.32 ×10-9。按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研究海域生物体进行污染状况评价,2013年生物样品PCBs的污染指数范围在0~0.106之间,2014年在0~0.038之间。综上所述,本研究共检测的样品体内7种PCBs总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污染评价标准值,该海域生物PCB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50, 24.26, 64.27, 59.66, 67.91, 30.57mg/g,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渤海湾中部、渤海中部泥质区及辽东半岛沿岸的含量较高,而在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和渤海湾北部的含量较低.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研究区的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重金属以自然来源为主,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评价法对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渤海湾北部和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污染程度较轻或者无污染;辽东半岛沿岸为轻度污染;海河口及天津沿岸、渤海湾中部、研究区中部泥质区为中度污染.污染元素主要是Pb,其次为Cr、Zn和V,而Cu和Ni的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海河及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集海河和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16种EPA规定多环芳烃.海河∑PAH含量(干重)范围为445~2185 ng·g-1,平均值为964 ng·g-1;渤海∑PAH含量范围为171~290 ng·g-1,平均值为226 ng·g-1.海河塘沽区段和天津市区段沉积物中∑PAH含量比郊区段含量高.LMW/HMW(低分子质量/高分子质量)和异构体比值分析表明,生物质及煤的燃烧为海河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对于渤海湾大部分区域来说,石油污染是其PAHs的主要来源,而热解来源的PAHs主要以生物质及煤的燃烧为主;滨海旅游度假村附近海域因受旅游活动影响而燃烧源的贡献较大.风险评价表明,海河及部分渤海海域存在潜在生态危害,滨海村附近海域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正构烷烃(n-Alks)、石油烃(TPH)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TOC含量介于0.12%~1.13%,平均值为0.44%,n-Alks含量介于0.9×10-6~5.1×10-6,平均值为2.25×10-6。C/N、δ13C结合正构烷烃的分析表明,有机质为海、陆混合来源。TPH含量介于15.2×10-6~65.3×10-6,平均值为30.1×10-6,渤海湾含量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n-Alks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的陆源贡献大于海洋源,沉积物普遍受到了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渤海中部海域B62孔51个沉积物样品黏土粒级沉积物中重金属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渤海中部海域近160年以来人类活动与重金属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造成的沉积物物源变化和人类活动是研究区重金属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了Cu、Pb和Cd等指示人类活动的有效指标,进而阐述了近160年以来渤海中部海域人类活动与重金属的相互关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自1855年以来一直处于低微生态风险水平,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了防城湾海域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As的含量,各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7×10-6、34.9×10-6、61.14×10-6、0.18×10-6、28.2×10-6、0.078×10-6和8.49×10-6,均符合该海域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各重金属含量均呈现出由湾内向湾口逐渐降低趋势。其中,Cu、Pb、Zn之间,Cr、Hg、As之间相关关系显著。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为:测定的7种重金属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范畴,其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 Cd> Pb> As> Cu> Cr> Zn。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岸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秦延文  郑丙辉  李小宝  张雷  时瑶  曹伟 《环境科学》2012,33(7):2359-2367
为了解渤海湾围填海造成的生境变化趋势及重金属污染状况,对2003年和2011年渤海湾表层沉积物4种重金属(Cd、Pb、Cu、Zn)的含量及空间分布分别进行了研究,并采用BCR三步分级提取法分析了2011年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这4种重金属不同赋存形态的含量,评估了这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最后分别采用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2011年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渤海湾沉积物中Cu、Cd、Pb的含量均比2003年偏高,重金属污染形势趋于严峻.Cu、Zn、Cd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其高值区均集中在渤海湾的中部海域.Pb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近岸河口和渤海湾中部及南部.4种重金属相互之间相关性显著,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形态分析表明Cu、Zn、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各元素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d>Pb>Cu>Zn.Cd为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污染元素,且具有较强的生态危害.Cu、Zn、Pb污染程度较低,生态危害轻微.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是近岸海域常见污染物之一,本文以天津渤海湾近岸海域为研究区域,对沉积物中4种常见重金属铜(Cu)、镉(Cd)、铅(Pb)和锌(Zn)的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u、Cd、Pb和Z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4.61~39.74)×10-6、(0.08~1.76)×10-6、(5.49~26.22)×10-6、(17.94~147.10)×10-6,平均值分别为27.07×10-6、0.52×10-6、21.88×10-6、86.84×10-6。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4种重金属基本达到Ⅰ或Ⅱ类水平。为避免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分别采用国际公认的加拿大魁北克沉积物质量基准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4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都发现研究区域内Cd污染最严重,在部分站位为中度污染,对海洋生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与之相比,其它3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红树林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为了掌握广东湛江湾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现状,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支撑,本研究沿湛江湾红树林分布区域采集了25个沉积物样品,分析评价了重金属的含量、相关性、富集程度和生态风险,并讨论了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红树林沉积物中Cu、Pb、Zn、Cr、Co、Ni、As、Cd、Mn、Hg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62±6.86)×10?6、(16.70±12.13)×10?6、(29.68±21.33)×10?6、(24.17±23.32)×10?6、(2.48±2.17)×10?6、(7.22±5.19)×10?6、(4.97±4.15)×10?6、(0.14±0.08)×10?6、(118.80±115.23)×10?6、(0.16±0.04)×10?6,其中,Cd、Hg的含量分别是广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的2.41倍和2.06倍,富集程度高于其他元素;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为自然来源,Cd受人为输入影响含量偏高,Hg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沉积物中重金属总体为轻微污染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Cd、Hg两种元素均为中等污染和中等到强潜在生态风险,是研究区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