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海岸带环境资源由于其稀缺和有用性,是有价值的.围填海造地,使海岸带环境向经济过程提供某些服务功能减退,表现为价值损失或环境成本.本文以胶州湾海域为例,以意愿调查法评估胶州湾围填海造地的环境成本,运用Tobit模型估算居民对于围填海造地的环境功能退化进行恢复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得出胶州湾围填海造地的环境成本为56元/m... 相似文献
2.
基于开阔海域围填海的特殊性,已有的水质影响评价定量方法较难直接应用。本文通过水动力因子分析确定污染物扩散条件,根据水质现状、围填面积和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水质压力。基于上述污染物扩散条件和水质压力参数,以水质影响程度等级作为评价结果,设计了半定量评价矩阵对福建省湾外围填海规划的10个围填区进行了水质影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有1个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较大,其余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均在中等以下。此外,水质影响程度评价结果可同时为湾外围填海规划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案例应用表明:该半定量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决策型的、影响机制复杂、不确定性较强的人类活动的水质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3.
近岸海域使用现状为海域管理和填海造地用海审批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ARCGIS工具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海域使用现状数据的获取过程。以辽宁省近岸海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的基本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潜力较大,仍然存在未确权用海现象;(2)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以渔业用海为主,用海方式为开放式养殖;(3)辽宁省深海使用规模较大,且以底播养殖为主;(4)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用海集中分布,用海方式由陆地到海洋呈规律性的带状分布;(5)近5 a来辽宁省未确权用海现象明显减少,深海底播养殖用海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4.
5.
6.
围填海是我国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围填海活动从数量和强度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也受多种原因影响而存在大量的闲置现象,形成围填海存量资源。本文以东海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或规划调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方利益协调不善、围填海企业因素、自然环境客观原因等,最后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收储管理对策,重点探讨了闲置围填海海域收回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完善我国围填海管理制度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为探讨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模式,利用MAPGIS软件综合处理研究区大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从多方面说明土地整理的迫切性。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目标,划定3个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开发整理的方向及重点。研究得出土地整理是改善用地结构、协调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结论:土地整理应首先以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为核心,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围填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资源带来了危害。本文结合福建省围填海历史过程,分析了福建省围填海的现状,同时提出了目前围填海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十三五”围填海趋势。并且针对围填海存在的问题和“十三五”用海趋势,文章提出了一些围填海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集约用海对海洋资源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该体系中,分别以港航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为主导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了不同主导因子影响的综合指标权重,提出了集约用海对海洋资源影响的评价标准。应用收集的曹妃甸集约用海2005~2015年港航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空间资源和其他资源指标数据对曹妃甸集约用海的影响进行了评价,标准化了指标值,确定了指标的综合权重。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8年海洋资源受影响程度为一般,属于有条件接受状态;2009~2011年海洋资源受影响程度为较小,接受程度属于可接受状态;2012~2015年海洋资源受影响程度为一般,接受程度属于有条件接受状态。 相似文献
13.
罗源湾海水与外海水的交换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多年的实测潮位资料,分析罗源湾的潮注特征,并计算出该湾的纳潮量,海水的交换率及海水半更换期。结果表明:罗源湾潮差较大,具有较大的纳潮量、大潮期间该湾的总纳潮量可达到0.96×10^9m^3。就平均而言、罗源湾海水的半更换期约为17个潮周期。 相似文献
14.
详细分析了贵州省土地复垦的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及成效,研究了矿山开采等活动对贵州省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及生态危害,提出了具体的土地复垦的技术措施。为了实现能源、环境、社会、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复垦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Karolina Krolikowska Andrzej Dunajski Piotr Magnuszewski Maciej Sieczk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9,12(8):1137-1143
Th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addresses the issues of institutional, social and land-use change with reference to land reclamation system maintenance in the Odra River Valley, SW Poland. Land reclamation systems are a network of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control infrastructure and they require the collective maintenance effort of all users in order to fulfill drainage and irrigation functions properly. The example of decline in these systems in Polish rural areas brings togethe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ssues, as well as social dimensions of change from socialist top-down to democratic bottom-up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After 1989 the financing and management of land reclamation services by the State greatly decreased and a duty of LRS maintenance was actually transferred from government to individual land users. Farmers were not ready to take this responsibility and the whole system declined. The analys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is a contribution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on-functioning land reclamation system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these systems are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16.
填海造地完全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经济损益分析应着重分析项目的外部效果.本文研究了填海造地外部性与填海造地项目经济评价之间的联系,在分析填海造地工程本身投资回报状况的基础上,增加了填海造地外部性评价,构建了基于外部效应的填海造地经济损益分析框架和经济损益评价体系,并具体提出了填海造地效益和费用的计量方法,以期为填海造地的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曹妃甸工业区围填海工程开发对近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对2004年~2011 年8 a间4个航次的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Cu、Pb、Zn、Cd和Hg) 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曹妃甸工业区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渤海湾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表层沉积物中Hg为主要污染元素,且具有较强的生态危害;Cu、Pb和Zn处于轻度污染状态;两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顺序为:HgCdPbCuZn;各评价年度综合生态风险等级为较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将填海权概念固化为特定的法律概念并无益处。令填海权呈现为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较之以行政许可方式设权,在体系性及对填海造地项目的把控方面更具优势。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与传统民法之用益物权不能对标的物进行事实处分理念并无本质矛盾。以填海造地海域使用权呈现填海权,实为明智且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闽台耕地非农化及关联因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区域对比分析被国际地理学联合会LUCC工作组列为2000~2004年期间的三大研究目标之一,闽台因其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成为区域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利用闽台相关统计资料对比显示,福建1979~2001年与台湾1969~1998年的耕地非农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对影响耕地非农化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加及城市化水平提高、农业发展共同构成闽台耕地非农化的第一、二驱动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闽台耕地非农化的规模与利用效率,从同一时点比较,福建非农化土地利用效率远低于台湾,但就同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比较,福建非农化土地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台湾;农副产品的对外贸易量对台湾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强于福建。最后分析了闽台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政策与土地管理法规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