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随着我国陆源垃圾减量化处置率和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的提高,重新核算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尤为重要,基于文献已报道的关于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估算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相应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124×104~331×104 t,略低于2010年的132×104~353×104 t;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塑料微珠约109.95×1012粒(折合131.78 t),远低于2014年报道的209.7×1012粒(折合306.9 t).此外,2016年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合成化学纤维类微塑料约1 296.95×1012个(折合648.48 t),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约78.85×104 t;合成化纤类微塑料和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等已成为陆源微塑料的重要来源.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陆源垃圾处置、海洋垃圾污染应对等方面进行比较,未来我国应通过完善"限塑令"和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尽早实施"塑料微珠"限令、明晰生活污水处理厂微塑料排放状况等手段从源头控制排放,此外需有效控制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输送途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标准,提升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人类面临的最为急迫的全球海洋环境问题之一,已引起各国政府、公众、科学界、媒体及非政府组织等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与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亟待应对和解决.从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内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特征、来源及归趋角度,阐述了海洋微塑料垃圾的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应对措施,以及国内外应对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所采取的管控措施,介绍了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提出的法律法规和公约倡议.鉴于当前鲜见典型区域塑料污染管控和生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科学研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进一步指出现阶段在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研究和管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方法学(采集、预处理和分析)的差异性,来源、输运与归趋尚不明确,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未建立及相关管控的法律法规待健全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研究提出建议:①深入研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塑料及微塑料研究方法学(样本采集、预处理和分析)问题、准确估算入海通量、环境归趋及环境浓度下潜在的生态风险等;②支持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专题的大洋航次(太平洋和印度洋等),系统地开展河流系统-深海海盆-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综合研究;③研发水环境中塑料和微塑料垃圾的拦截和处理技术,制定和强化塑料及微塑料管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④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以唤起公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使用量急剧增长,塑料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为全面加强塑料污染控制,提出从“原料—生产—分销—倾倒—回收(处理)”5个环节实行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对我国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在各环节均采取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包括立法、开展专项行动等,但仍存在塑料污染管理尚未实现生命周期全覆盖、某些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以及部分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的经验,提出我国加强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①在塑料原料管理方面,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微塑料泄露、废水排放等,应完善相关行业标准,鼓励减少化纤等容易造成泄漏的材料在衣物生产中的使用;②在设计生产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涉及塑料加工、循环利用的管理规定,提出具体的微塑料循环指标和专项回收目标,同时对可生物降解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其降解性能;③在分销使用方面,在严格执行“限塑令”的同时,对需求量大、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塑料制品应分阶段逐步禁止,更加注重绿色产品的替代和新模式的探索,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④在塑料垃圾倾倒方面,严格落实相关管理条例,并加强国际合作;⑤在塑料垃圾回收及处理方面,应完善含有塑料的垃圾回收处理工艺,在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实现二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4.
海洋塑料垃圾是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塑料生产和使用的源头管控、陆源垃圾和入海河流垃圾防治、渔业垃圾和港口船舶垃圾防治、海洋塑料垃圾监管和清理等方面,对我国现有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进行了介绍,从制度建立、科技创新、多元治理、公众参与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成效,并对我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近期国际政府间谈判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全球塑料垃圾产生和泄漏进入海洋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进程,提出了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塑料累积生产量高达96×108 t,但由于各国不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处理体系,每年有5.7×104~26.5×104 t的陆源塑料垃圾通过河流进入海洋,严重危害海洋生物健康.为解决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区域组织积极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程.联合国环境大会连续四届通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相关决议,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塑料污染全球公约已成为可能.为积极应对国际公约和未来履约谈判,提出我国应坚持预防原则、三方共治原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近期国际政府间谈判的重点.本文梳理了全球塑料垃圾产生和泄漏进入海洋的研究进展,回顾了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进程,提出了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截止到2020年全球塑料累积生产量高达96×108 t,但由于各国不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和处理体系,每年有5.7×104~26.5×104 t的陆源塑料垃圾通过河流进入海洋,严重危害海洋生物健康.为解决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区域组织积极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程.联合国环境大会连续四届通过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相关决议,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塑料污染全球公约已成为可能.为积极应对国际公约和未来履约谈判,提出我国应坚持预防原则、三方共治原则(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的基本内容,欧盟将在提高塑料回收的经济效益、减少塑料垃圾产生、防治海洋塑料污染、推动投资与创新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以减少废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废塑料管理提出了建议,包括完善立法和技术标准、推进国内废塑料高效循环利用、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的塑料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环境中,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管理不善的废物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本文简要分析了全球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形势以及微塑料的来源,探讨了巴塞尔公约所涉及塑料废物附件修订的最新进展,同时总结分析了我国沿海、河口以及内陆水域微塑料的粒径大小、含量、分布和来源.提出未来应建立健全我国塑料和微塑料管理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和微塑料的研究和监管,建立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风险评价体系、加强宣传和教育、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谈判以推动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温州滨海地区近岸海上渔业、航运码头、滨海旅游及餐饮业等行业塑料垃圾的排放,分析行业区域塑料垃圾赋存特征,并初步估算各行业塑料垃圾排放量.结果表明:海上渔业活动区中,以避风塘渔港(S4)塑料垃圾占比最高(91.68%),且以聚乙烯、聚苯乙烯和聚丙烯塑料为主,而东沙渔港(S2)和霞关海水养殖区(S6)以聚苯乙烯泡沫为主,占比分别为26.75%和23.66%.海滩餐饮活动区的塑料垃圾最少,塑料垃圾占比为33.13%.各活动区塑料垃圾的主要类型有塑料袋、塑料瓶、塑料盒、塑料管及破碎的塑料块.据估算,海上渔业活动区与滨海旅游区年排放塑料垃圾量约为1.21×104t/a.为从根本上防治海洋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需首先对沿海各行业的塑料垃圾排放源头加强管理,如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曾经,人类认为海洋无限辽阔,并把海洋当作垃圾倾倒的主要场所。然而,随着海洋垃圾在全球海岸迅速累积,因塑料垃圾而伤亡的海洋动物在世界各地不断被发现,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各大海洋和极地。海洋已然成为了一个"塑料世界"。一、海洋塑料污染的现状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及沿海环境中任何持久性、人造或经过加工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塑料是海洋垃  相似文献   

11.
一次性塑料垃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正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我国塑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一次性塑料管理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主要有征税、自愿协议、全部或部分禁止、禁令和征税并行4类.对我国一次性塑料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发现,我国当前针对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政策存在分散性以及滞后性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化.借鉴国际经验,在我国现存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完善我国一次性塑料污染的管理对策:①源头管理措施包括分阶段、分领域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使用税收等经济工具将一次性塑料垃圾外部成本内部化,探索替代品实现一次性塑料使用减量化;②使用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提高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次数从而达到减量化使用的目的;③末端管理措施包括完善一次性塑料垃圾产生者责任制,提高垃圾回收中一次性塑料分拣效率和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再生利用等;④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环境意识,这也是一次性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塑料制品的管理及处置不善是导致微塑料污染的关键因素,微塑料不仅会与环境中多种污染物相互吸附,也极易被大型藻类、动物、植物等生物摄入富集,具有巨大的环境风险。城市作为塑料制品的主要生产以及消费主体,是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源头。塑料制品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机械力、水力作用等,发生老化、裂解、剥离进而迁移至自然环境,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掌握微塑料从塑料制品中的释放行为以及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对评估城市源微塑料污染风险十分重要。综述了城市生活用品、垃圾、基础设施中微塑料的释放行为,阐述了微塑料在水、砂及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微塑料污染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提供依据。今后可在环境因素对城市塑料设施中微塑料释放、迁移的影响,以及微塑料与城市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相互作用行为2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滩垃圾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晰我国各海域的海滩垃圾污染状况及垃圾主要来源,在我国各海区选择24个代表性采样点,共86个调查样方,对我国各海域的海滩垃圾的种类、来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重点区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海滩垃圾平均个数为1.03 m-2,其中塑料类最多(占37.37%),其次为泡沫类(占35.67%);总密度为15.91 g/m2,塑料类密度(3.62 g/m2)最大,其次为织物(布)类(2.87 g/m2)和木制品类(1.97 g/m2);主要来源是生活垃圾和旅游垃圾,分别占垃圾总量的39.26%和25.23%;对照国际国内相关调查资料,我国海洋垃圾的污染呈逐渐恶化的趋势,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针对我国海洋垃圾的污染控制,提出应通过进一步海洋垃圾污染调查工作,从制订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编制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等方面入手理清各部门管理权责;同时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公众、企业、NGO(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力量,建立海洋垃圾回收资源化示范点,开展海洋垃圾宣传、清理和海滩清扫活动等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次性塑料是指生产生活中使用一次或几乎不重复利用的塑料,约占塑料总消费量的50%,是塑料制品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一次性塑料的生产和消费量迅速增长.随着人们对塑料以及由此引起的微塑料污染危害的认识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削减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呼声日益高涨,迫切需要开发可持续、环境友好的替代品以减少一次性塑料的消费量.从全球范围来看,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主要包括非塑料材料替代和可生物降解塑料材料替代两大类.建议我国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和标准,鼓励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并加强替代产品的质量监管;为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提供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提高环境友好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环境治理成本纳入其价格成本;鼓励科技创新,研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替代材料和产品;最后,还要唤起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主动选择替代产品并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塑料垃圾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垃圾围城"是每个发展中的城市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英国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宣传教育、分类回收等的系统整理和分析,建议中国在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形成分工明确的制度体系和责、权、利统一的管理体系;在实施层面,推广有效的垃圾回收处理技术,完善垃圾回收、处理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将垃圾处理作为一个产业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施工在提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同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解决此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环境质量,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分析施工环境污染防治的作用。将工程管理对施工环境的污染,分成噪音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及垃圾污染三类;在保持两项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项因素,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具体作用。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从工程管理角度,提升环境污染防治的方法。工程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约束手段,对提高施工环境污染防治水平,起到极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本文从完善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现有海洋环境法律法规的不足和缺陷,结合珠江口及毗邻海域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制定该区域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岸带管理条例、人海河口区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以及修改<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