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的活火山、火山灾害情况及国内外的火山预警政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火山地区预警政策的组成结构,认为完整的火山地区预警政策应该包括活火山识别、火山风险评价与灾害区划图、制定火山应急预案、火山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火山监测和灾害预报、火山灾害预警等级划分、火山减灾工程措施以及预警响应措施等方面,并对火山预警政...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我国贝类跨区养殖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但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一行为所具有的生态风险,系统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状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有关我国贝类跨区养殖所造成的生态风险,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跨区贝类会携带寄生虫、原核生物、细菌和病毒,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基因多样性与完整性等造成潜在影响。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当综合评估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并督促养殖企业防控贝类逃逸以及实施良好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3.
为了弄清海南岛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设立了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贝类共95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PSP的毒性测定和毒素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软组织中PSP含量普遍较低,最高检出毒力值为3.576 Mu/g,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 Mu/g警戒值,检出率为11.58%;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季节性变化显著,以冬季最高,达62.5%,夏末次之,为3.26%,春季和夏初均未检出PSP。另外,贝类中PSP毒素污染状况也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产于陵水、文昌海域的贝类中毒素检出率较高。主要染毒贝类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a)、白织纹螺(Nassarius coron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染毒的贝样发现,贝类中含有11种PSP成分,分别为GTX4、GTX1、C1、C2、NEO、STX、dcGTX2、dcGTX3、GTX3、GTX2和dcSTX,其中,GTX1,GTX4,C1,C2检出率分别为90.9%,100%,81.8%和81.8%,为染毒贝类中的主要毒素成分。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湛江港临近海域养殖区贝类毒素的特征情况,近几年来,作者在多个采样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表明:(1)多种贝类体中检测出PSP,而DSP则更为普遍。(2)所检测的12种PSP成分在该海域均存在。不同的贝类,其毒素成分情况有所不同。PSP各成分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消化腺中各毒性成分含量值相对较高。(3)PSP毒素值较低,未超标,仅在春秋季节检出。DSP毒素在各季节均存在,并有超标现象,从阳性率和超标率来看,秋季春季冬季。春秋季节应特别注意水产品的食用安全。(4)多处地区毒素含量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广东大鹏澳海域产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藻类的分布状况和贝类染毒情况,于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区、牡蛎养殖外区及湾口海域逐月采集水样以及牡蛎样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外区和湾口存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is),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三种PSP产毒藻,但密度较低,时间分布不连续,牡蛎养殖区未发现产PSP毒素藻类。在季节分布上,产毒藻呈现冬季检出率低,春秋季高的特点。在大鹏澳牡蛎样品中共检测出8种PSP成分,分别是GTX1、GTX4、GTX5、dcGTX2、dcGTX3、NEO、C1和C2,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冬季最高,达66.7%,秋季、夏季次之,春季最低。PSP产毒藻和贝类染毒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贝类染毒率最高的时间晚于PSP产毒藻最高密度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6.
2003年4月和5月对广东沿海15个重要渔业养殖水域牡蛎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牡蛎体PSP毒性较低,检测结果均未检出。其结果远低于1991年水平,而与2002年一致;15个重要渔业水域牡蛎体PSP毒性低于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贝类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贝类上市安全限量。  相似文献   

7.
2005~2006年间,在大亚湾海域进行贝类样品采集,共采集了61个贝类样品。首先用生物检测法对其进行了PSP的检测,然后挑选部分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目的是研究大亚湾海域PSP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不同贝类品种间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⑴对生物检测法,样品的PSP含量普遍较低,只有一个样品检出,检出值为163 Mu/100g;季节性变化较明显,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他季节未见分布;⑵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对12种PSP主要毒素成分进行检测发现12种毒素成分均存在于该海域;以牡蛎的四季的毒性值来考察,2005年春季2006年春季;而2005年: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相似文献   

8.
迄今20年来,Pyrodinium bahamense ( var.compressum)一直是造成东南亚地区重大公众健康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唯一的腰鞭毛虫物种.它产生石房蛤毒素,即一系列造成麻痹性贝毒(PSP)的毒素.这是一个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严重的毒理学问题,轻者,会在30分钟内发生中毒现象,重者,可能在食用中毒贝类后的2~24小时内由于呼吸系统麻痹而致死.在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均有关于这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报道.自1976年首次在马来西亚沙巴发生以来,东盟-加拿大赤潮网已在26个地区记录到31次该种生物大量繁殖事件.截止1999年,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菲律宾,其受影响的地区最多[18]、发生麻痹性贝素(PSP)事件最多(约1995起)马来西亚报道总共发生609起PSP事件,造成44人死亡,而文莱则记录有14起PSP事件,但没有死亡事故.印度尼西亚记录有427起PSP事件,17人死亡.在该地区迄今没有开展关于这些大量繁殖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对经济影响的估算表明,损失可高达每天30万美元.有助于了解Pyrodinium大量繁殖动态的大部分信息来自己已经在受到影响的地区各国不同程度地开展的有害/有毒藻类监测与研究.区域性的合作研究与监测工作可有助于协调当地的数据集并保证其用于比较分析和模拟所要求的质量和有效性.对地方和区域尺度上大量繁殖的时间模型以及Pyrodinium大量繁殖发生/再发生和扩散的可能征兆和趋势可以进行调查.可能通过改进和优化现有的Pyrodinium大量繁殖描述性和简单的预报模型,来帮助管理这里的人民赖以为日常食物来源和生计的野生捕捞和人工养殖的贝类.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环境应急体系不够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高发频发,借鉴国际环境应急经验,对我国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应急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韩国环境应急法律法规详尽,组织体系健全,在化学品环境应急、海洋溢油、水污染等环境应急领域经验较为丰富。文章梳理了韩国的环境应急法律法规,介绍了韩国应急组织机构及其权力和职责,并以水环境危机预警和有毒化合物水污染应急防治过程为例,阐述了环境风险预警等级措施和污染防治措施,最后对比了中韩的环境应急体制,提出职责应更加分明,法律法规应更加细化等建议,对我国环境应急制度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织纹螺中毒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织纹螺(Nassarius sp.)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蛾螺族,织纹螺科,为我国沿海潮间带泥沙滩上习见的种类。浙江沿海潮间带分布甚广,自1973年夏季以来至1980年,在浙江镇海、定海、宁海、岱山等地,突然发生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其中毒症状及毒素的化学性质与国外报导的麻痹性贝类中毒(PSP)相类似。这提示我们,我国沿海有麻痹性贝类中毒存在的可能。织纹螺在当地居民有长期食用史,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织纹螺的毒力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为探  相似文献   

11.
结合饮用水水源地管理需求,设计开发包含在线监测、模拟分析、水质预警和风险应急等模块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管理信息系统.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大型核电工程已逐渐向有冰海域分布。海冰是有冰海域海洋活动的首要灾害性环境要素,冰区核电站正常运行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障冷源取水不受海冰灾害影响而失效。本文根据冰区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的监测需求,分析了光学视频在特定小区域海面浮冰监测中的优势,并基于海冰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信息处理流程,初步设计了冰区核电海面浮冰监测与分析系统。系统建成后,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数据库,可以快速提供冷源取水堵塞风险和预警信息,为企业和有关部门及时有效的采取防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的今天,以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制度(REACH)为代表的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日益显示出广泛的国际影响;POPs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签署、全球统一的化学品分类和标识系统(GHS)的推广及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步骤(SAICM)的提出愈发表明,化学品环境管理正呈现出各国联动、彼此影响的全球治理格局.但作为世界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我国化学品产业发展和管理水平落后,化学品环境污染及健康风险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以职业安全管理为主体的化学品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薄弱,制度不健全.研究认为,推行GHS系统,建立专门化学品环境管理行政法规或综合法律,建立行政协调机制及现有化学品风险评价、优先风险管理以及污染排放、转移和登记(PRTR)制度,完善有毒污染物环境监测制度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加强新化学品申报登记管理相关制度间的协调,将是中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提高环保部门的环境预警和应急科学处置能力,根据“平战结合”的平台建设思路,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SOA)可扩展的架构、Webservice数据服务调用模式和模块化功能的平台构建技术,集成了地方环保业务系统的成果,设计和实施了一个体系、一张网、一张图、一张表、一个流程的“五个一”平台工程,研发了集污染源风险识别、环境预警监控、模拟预测、应急评估处置和信息发布5项功能为一体的三峡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并在重庆市环保部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应用. 平台研究成果可支撑应急管理和日常管理,并在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中得到业务应用验证和应用,环境应急响应时间从1~2 h缩短至10~20 min,应急处置时间从原来的1~2 d缩短至1~2 h,显著提高了三峡库区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和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5.
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取得重大突破对中国页岩气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也不容忽视,主要包括:钻井液漏失、废水污染物、固体废物等.对此,涪陵示范区创新环境管理模式,通过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优化井场选址、强化井场标准化建设、细化污染防治措施、开展环境监理工作、强化日常环境监测、加强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手段,有效的控制了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较好的保护了当地的环境,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流域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流域管理体系是由流域目标管理体系、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流域监测预警体系、流域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和流域行政管理体系五部分组成. 对流域目标管理体系的概念、组成和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了水体健康目标、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和资源利用目标的基本内涵,明确了流域目标管理体系在现代流域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科学意义;阐述了流域治理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水控制、农业面源控制和生态修复等要求,指出为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必需构建实用的、科学的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明确了流域监测预警体系在现代流域管理体系中的“感知”作用,指出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应具备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监测数据的能力,健全的网络监测能力,良好的评估功能,以及完善的预警和应急能力;强调了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是实现现代流域管理的必要措施,着重指出加强流域立法、完善管理制度和制订适合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保障流域管理目标、治理技术和监测预警体系的顺利运行,而且为流域污染治理提供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最后分析了目前流域管理中流域行政管理的“多龙治水”问题,指出流域区划管理和地区间协调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流域管理仍在起步阶段,流域治理技术水平不高,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流域管理相关立法不够完善,因此必须从流域管理目标、流域治理和监测预警入手加强经济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构建完善流域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最终实现跨区域、协调的现代化流域管理.   相似文献   

17.
温东亮  潘鸿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8):124-126,9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体系,例如美国的LTERN、英国的ECN、IGBP、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联(ICSU)建立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体系(GTOS)等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覆盖寒地黑土全区域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体系,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论文阐述了构建寒地黑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思路,认为寒地黑土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动态监测体系、诊断分析监测体系和对策措施体系,重点对诊断分析监测体系的指标构成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我国PM2.5的污染现状,随后对我国和部分其它国家PM2.5的标准值进行了对比,最后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PM2.5的控制策略,包括建立灰霾预警机制、强化源头控制、进行区域联防联控等。为了从源头控制PM2.5污染,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导则体系应增加PM2.5指标,环评中应加强PM2.5现状监测,重视战略环评的区域控制作用,并在项目环评中开展PM2.5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尾矿库情况复杂,安全及环境风险高,监管难度大,系统分析尾矿库的环境风险,开展有效管控非常重要.尾矿中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随着矿山废水、废渣、粉尘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特别是突发事故发生时,废水及尾矿会短时间内大量排入环境,而产生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因此,不仅要开展正常工况下的污染防控,更要注重从源头防止事故次生的环境风险.本文从尾矿库安全风险防范化解、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突发事故应急管理梳理并分析了相关法律、政策.此外,总结并讨论了典型制度,涉及项目准入、责任与落实、监测预警制度.总体上,安全风险管控制度较为完善,但污染风险管控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体制尚未完全捋顺、责任落实抓手不够、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等.针对目前管控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全国尾矿库数量原则上只减不增的新需求,提出相关工作建议:一是要厘清各部门责任,进一步完善尾矿库环境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二是要提高各方责任落实能力,推动制度落地见效;三是要开展技术及政策支持,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0.
高氯酸盐是具有高水溶性、高度扩散性和持久性的有毒污染物质,通过食物、饮用水为主的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饮用水和废水污染防治是高氯酸盐风险管控的重点. 我国水环境中高氯酸盐检出频次和浓度较高,亟需开展管控. 美国是最早报道高氯酸盐水体污染并对此展开调查研究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系统的管控思路,积累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从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废水污染物排放管控两个方面介绍了美国有毒污染物风险管控思路,重点阐述了高氯酸盐的针对性管控措施,并整理分析了我国高氯酸盐相关污染管控现状,发现目前尚未开展有针对性的管控,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完整的有毒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未能及时关注高氯酸盐等有毒污染物的健康风险,造成环境风险管控力度不足. 最后在借鉴美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环境管理需求,提出了相关工作的启示及建议:要健全有毒物质管控体制机制,强化有毒污染物全过程风险管控的技术支撑能力,以提高有毒污染物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精准性、科学性;要系统开展本土高氯酸盐溯源分析、管控政策措施研究,填补高氯酸盐典型污染物的管控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