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环境》2012,(4):1-1
<正>6月22日,备受瞩目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就20年来国际可持续发展各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进行了深入讨论后,在巴西里约热内声落下帷幕,有193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大会,近13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与会代表超过5万人。与前三次联合国环境大会相比,无论是与会代表、参加国家数量还是出席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人数,本次大会再创新高。会议通过了最终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重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是国际环境合作的基础与框架;决定发起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为制定2015年之后的国际发展议程提供重要指导;敦促发达国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程》2006,24(6):18-18
为加强国家机动车环保技术法规制定工作,适应我国参与国际机动车技术法规工作的需要。经总局批准。科技标准司2006年10月17日在京主持召开国家机动车环保技术法规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工作会议。科技标准司罗毅副司长到会并发表讲话,要求委员会认真做好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工作,推进机动车环保事业的发展。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李万里处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吴卫所长、国家摩托车质检中心刘欣主任等分别介绍了我国参加国际机动车法规论坛(WP29)的相关情况和摩托车全球测试规范制订工作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国际海事组织于1990年11月19日至30日在伦敦召开了外交大会。93个国家和17个国际组织派代表或观察员与会。海事组织联系会员香港也派观察员列席了会议。生议选举摩洛哥驻英国大使阿·蔡尼纳德先生为主席;智利、中国、丹麦、尼日利亚、菲律宾和苏联代表团团长为副主席。大会下设全体。起草和证书三个委员会,经过两周激烈争论和反复协商,最后通过了《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以下简称《油污防备公约》)以及十个决议和会议最后文  相似文献   

4.
<正> 北京96国际生态工程大会于96年10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此次大会是近年来国际上规模较大的一次生态工程学术会议,来自国外2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就以下几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通过水产养殖对有机废物进行利用和处理;污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在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中的应用;生态工程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被  相似文献   

5.
声音     
《环境》2019,(8)
<正>"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致贺信中强调  相似文献   

6.
孙钰 《环境保护》2008,(1):72-75
编者按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开幕,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大约1万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7.
<正>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出席了2014年12月在利马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此外,还有770多个国际组织派遣代表参会,会议规模很大。在艰难的谈判中,各国都清晰认识到,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挑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利马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8.
陈济 《世界环境》2014,(6):26-27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在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签署,并于1994年生效。公约为之后20多年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判进程推动建立的一系列机制为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认为公约框架下的多边机制效率低下、与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要求不符的质疑声始终存在。近年来,随着围绕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安排谈判的开启,又出现了认为公约已经不适应新的世界格局和形  相似文献   

9.
由加拿大政府及加拿大MEM公司主办的温哥华90年国际环境保护工业展览及贸易大会(温哥华国际90),将于1990年3月19日至23日在加拿大B.C.省温哥华举行。届时,将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大会,并有400多场由各国专家主持的报告会,在温哥华贸易会议中心举行。B.C.省体育馆届时将举行贸易交流会。500多家制造厂商的展品可望吸引15000多名参观者。此外,许多国家政府也将在民族馆安排各自的展品及会议。“温哥华国际90”集大会和贸易为一体,将有助于推动环保方面的长期规划,及市场调整措施的执行。此次大会为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这类国际性展览大会的首次,而每次大会都将突出一个区域,如今年将主要突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温哥华国际90”号召国际间的合作,鼓励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及环境保护工业界之间的密切协作,以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15,(12)
<正>2015广州国际环保展览会与中国环博会创新创业大会,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及地区的近200家环保企业参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等领域的创新环保技术在展会上同台斗艳,为环境治理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超临界技术""微生物分解技术""叠螺污泥脱水机""固体废物破碎机"……11月10日至12日,2015广州国际环保展览会与中国环博会创新创业大会(以下简称环博会)在广州琶洲展馆盛大开幕,作为华南地区规模  相似文献   

11.
声音     
《环境》2019,(2)
<正>"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积极参与和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  相似文献   

12.
<正> 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80年7月7日至1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约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的5300名地质学家参加,提交论文2700篇。中国派出了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为团长,由中国科学院、煤炭部、二机部、石油部、冶金部、教育部、地质部和国家地震局的地质学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的40人代表团,提交论文120篇。台湾省地质学会也派了6名地质学家参加这次大会。我国过去也曾派人增加过圈际地质大会,但以这样大的规模和这么强的阵容参加,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过,总的来说,人数还是比较少的。法  相似文献   

13.
经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1992·日本京都)决定,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将由我国主办,于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20世纪最后一届国际地质大会,处于世纪之交,客观上要求总结和展示20世纪地学的最高成就和水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地学的迫切要求以及地学的热点、前沿和发展方向、即要求这届大会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是国际地学界最具广泛性、高层次,高水平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为ZI世纪地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历史性大聚会。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外宣传地质科技成就的良好机会,同时也为学习、…  相似文献   

14.
赵华林 《环境保护》2006,(20):22-23
中国目前尚处于国家行动计划的编制阶段,但是中国在保护海洋环境防止陆源污染方面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相关的计划,包括国家层面的和地方层面以及区域层面的计划,这些计划均纳入了全国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均提出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纳入国家主流发展规划的思路.中国今后的重点工作将是按照国际社会倡议的GPA的有关理念,对这些流域、区域、海域的计划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中国的国家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5.
第十五届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同盟(以下简称“同盟”)于1981年10月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召开。来自57个国家,21个国际组织的38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届大会。会议由同盟会长卡萨斯主持,东道国新西兰土地部部长出席了开幕和闭幕式并发表了讲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议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机构的代表以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总裁参加了大会并致贺词。“同盟”总裁李托波特作了三年来的工作报告;“同盟”下设的环境政策法律和管理、规划、教育、生态、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物种生存等六个委员会的主席分别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大  相似文献   

16.
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谈判方面,近几年的UNFCCC缔约方大会已将其列为重要议题,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最容易达成共识的议题;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制定相应的适应战略、计划或行动方案在不断加强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管理手段或政策工具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机关和多边开发银行已经检验了把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纳入EIA的内容中的可能性。在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适应仍处于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1日~5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任团长,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部门派员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140多个国家、7个国际组织和政府间组织、50多个非政府组织及观察员组织的50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8.
邹晶 《世界环境》2005,(5):64-69
11月7~8日,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主办的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胡锦涛主席为大会发来的致辞。 此次大会吸引了来自96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22位部长及政府官员、金融机构、可再生能源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等共约1200人。两天会议中,与会代表就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企业和金融部门参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机制,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探讨。在部长论坛上,与会部长对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发展,发达国家如何支持发展中国家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本刊记者在会议期间,在加拿大环境部长史蒂芬·狄安先生下榻的饭店里,对部长进行了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倡导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关乎到北极的利用、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各方应在合作中建立起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宽领域要求拓宽合作领域,应加强包括基建领域、能源领域、安全保障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等各领域的合作;全方位体现为中国既要密切与北极国家的合作,也要欢迎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多层次表现为在加强双边、多边合作的同时提倡发挥国际论坛等交流平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促进人们在70年代里更加重视环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斯德哥尔摩大会建议,发起了国际环境教育方案。其目的是促进环境教育方面情况和经验的交流。为探讨有关环境的各种问题,在70年代里举办了各种讲习班和研讨班,并在世界17个国家里进行了试验性项目。在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举办的国际讲习班上,就环境教育的世界性方案制订了一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