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于1991年10月23~25日,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了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各省市56个单位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0多篇,其中有40多篇作了大会报告或书面交流。这次会议,总结了我国“七五”酸雨研究成果,并为推进“八五”期间对酸雨来源、控制对策的更深入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大会报告中,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了用于估算广东地区酸沉降量分布的统计模式;广东省监测站介绍了酸雨前体物的中距离输送,并以此论述了该地区的酸雨传输通道;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报道了位于丽江的全球内陆降水背景点测定的内陆降水背景值水平;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提出运用环境离子的酸碱平衡来控制酸雨的新颖思想;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及上海市环保所,分别就利用轨迹模式探讨气流长距离  相似文献   

2.
我国气象系统进行酸雨监测、研究,已有10余年。1981年3月后,在22个城市建立了酸雨观测站;1989年又新建了部分酸雨站;1992年将全面完成气象系统的全国酸雨站网的布点,将有81个监测站投入运行。 1990年正式投入观测的22个酸雨站的监测结果见36页列表所示。由本系统1990年得到的酸雨观测结果可知,与1981~1983年我国降水pH值的分布相比较,近10年间,我国各地区的降水酸度普遍增高;以往以长江为界的酸性降水分布的特征,有所变化。115°E以东的沿海地区,降水酸度增高明显,年均pH值都小于5.6,形成了酸雨集中区。华南、西南地区降水酸度继续增高,pH已接近4.0的下限值。pH值≤5.6的降水频次超过50%的地区,集中在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和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我国酸雨控制效果与发展趋势,利用2000-2016年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的监测数据及同步气象资料,研究了珠海市酸雨变化特征及EANET中国网所有4个城市(珠海、厦门、重庆、西安)的城市降水化学组分特征.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PSCF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海市降水气团和酸雨来源,建立了珠海市酸雨概念模型.结果表明:①珠海市酸雨日数与频率呈先增后减趋势,2008年后珠海市酸雨污染程度明显改善,我国酸雨控制效果明显.②沿海城市(珠海、厦门)与内陆工业城市(重庆、西安)降水离子组分区别明显,内陆工业城市酸雨受碱性颗粒物影响较大.③沿海城市(珠海、厦门)酸雨为硫酸-硝酸混合型;内陆工业城市(重庆、西安)酸雨以硫酸型为主,近年有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趋势.④综合酸雨降水HYSPLIT后向轨迹聚类分析与PSCF潜在源区分析结果可建立酸雨概念模型,有助解释酸雨成因.珠海市强酸雨主要受珠海市外的珠三角地区污染物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不久,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了“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及环境管理工作者近1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文兴教授主持。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在会上交流40多篇,内容涉及我国酸雨的现状,时空分布,化学组份,形成机理,大气物理过程,传输模式,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等.酸雨作为“七五”国家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群  郁晶  喻义勇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2):108-111,126
以南京市2004年-2008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降水pH值、酸雨出现频率、阴阳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段统计分析,探讨了南京市酸雨类型、变化规律及与气象环境关系,认为全市酸雨污染呈现减轻趋势。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型,酸雨污染秋季较严重,春季次之,冬、夏季相对较轻,其中9月份酸雨强度最强。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阴离子则以SO4^2-为主。相对湿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风速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 日本的酸雨危害与欧美不同,在欧州及北美主要是对森林和湖泊生态系有长期的慢性影响,而在日本是以对人体产生急性影响为特征的。本文就酸雨(即包括湿性大气污染在内的广义酸性降水)形成的气象条件加以论述。一、1974年7月3日出现酸雨危害时的气象 1974年7月3日,以关东地区北部为中心出现的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酸雨,对确定今后酸雨调查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刘静宜研究员、赵殿五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孝思等从事酸雨研究工作的六位专家,于今年五月十七日应重庆市环保局和环境科学学会的邀请,在我市举行酸雨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专家们介绍了我国西南地区酸雨形成的机理及其危害,分析了大气污染与形成酸雨的关系,酸雨在大气中的运动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燃煤结构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重庆地区酸雨严重的情况,国外瑞典酸雨发展情况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2年-2016年乐亭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2016年乐亭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乐亭酸雨变化特征和降水量、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pH值和年酸雨频率呈下降趋势、平均K值呈上升趋势;秋季酸雨程度在四季中最严重,平均pH值为4.50,酸雨频率为38.4%;月平均pH值和酸雨频率呈现波动;酸雨平均pH值随降水量的增加而下降,酸雨频率随降水量的增加不断上升;月平均风速越大,月平均pH值越大,酸雨频率越小;酸雨发生时地面主导风向为NE、ENE、E,与上游地区燃煤型钢铁企业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酸雨控制区酸雨污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卫红 《福建环境》2002,19(2):11-13
以福建省酸雨控制区1996年-2000年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描述了酸雨控制区酸雨污染的特征,并从环境空气质量,致酸源,气象因素及外围区域的影响等诸方面分析了酸雨形成的原因。认为本省酸雨形成不仅与局地源的影响有关,还与外来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2008年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湖北省1999~2008年酸雨监测资料及相关气象环境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2008年酸雨特征、历史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掌握湖北省酸雨发展形势及防治工作的开展。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2008年大部为强酸雨区,年均降水pH值为4.17,年酸雨发生频率为78.9%,年强酸雨发生频率为42.1%,年均降水K值为50.9μs/cm,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武汉和宜昌为代表站的酸雨历史比较发现,自1999年以来,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均有大幅上升。结合相关气象环境要素进行成因分析,发现大气SO2浓度与酸雨强度相关性较大,降水强度为中雨时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较大,降水前出现逆温有利于酸雨强度及发生频率的升高,850hPa风向对酸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掌握合肥市酸雨的变化情况,文章利用合肥气象站1992-2018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7年来合肥市酸雨的年变化特征,并利用曼-肯德尔法对年降水pH值等要素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合肥市年降水pH值一直处于酸雨量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年酸雨出现频率与降水pH值变化趋势相反,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突变检验也显示年降水p H值和酸雨出现频率分别在2008-2014年、2006-2014年达到趋势变化显著水平,其中,年降水pH值在2000年发生突变,酸雨出现频率的突变则滞后一年;大气降水电导率和有效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平稳。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渝中区20年酸雨污染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渝中区降雨及大气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渝中区近二十年酸雨污染的变化趋势、降水中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并从致酸源、地理因素、气象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重庆市渝中区酸雨污染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重庆市渝中区酸雨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区,还受外区输入性污染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加重了酸雨污染的程度;近年来降雨pH总体上升,酸雨污染有所减轻;酸雨污染由煤烟型污染向石油型污染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酸雨的污染物输送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燃煤消耗量很大,排放二氧化硫而引起的酸雨污染正引起国内外,特别是东亚地区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4个方面探讨我国酸雨中污染物的输送问题:酸雨输送研究方式和湿沉降过程;我国酸雨分布和硫酸型特点;酸雨与天气系统的关系;我国典型酸雨区研究的成果。由此说明酸雨作为污染物的湿沉降,其前体物的主要部分涉及输送可能是中距离的,即几百公里以内。我国排放污染物对邻国酸雨长距离输送的影响可能存在,但影响究竟有多大则有待于大规模详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对近年来重庆酸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重庆酸雨逐渐减轻,但其后又逐渐加重;重庆酸雨具季节性。其成因包括:(1)能源结构;(2)地形条件和气象因素;(3)汽车尾气,但对这些原因缺乏科学定量研究。基于以上,指出已有研究所呈现出的不足,并对重庆酸雨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1)与GIS等技术相结合;(2)量化酸雨成因;(3)对解决酸雨问题已有的各项措施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正泉  马浩  毛裕定  冯涛 《环境科学》2014,35(2):481-489
利用临安本底站酸雨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站酸雨年际变化及月变化,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归因,同时分析了酸雨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2012年期间,临安本底站的酸雨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2次明显加重和2次明显减弱过程.近20年酸雨的月变化表现为以7月为中心月份,降水酸度及强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增加,弱酸雨发生频率向两侧月份减小.酸雨发生受降水强度、风速、风向影响,小雨时强酸雨发生频率高、弱酸雨发生频率低,而暴雨时弱酸雨发生频率高、强酸雨发生频率低;随风速等级升高,酸雨发生频率及强酸雨所占比重逐渐降低,降水pH值逐渐升高;弱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多集中于S-W扇区,而强酸雨发生日主导风向更倾向于N-E扇区.临安本底站酸雨的月变化主要归因于降水量变化以及各月SSE-WSW和NWN-ENE风向扇区来风的增多和减少,酸雨的年际变化可归因于江浙沪能源消耗量增加及重大环保措施实行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翀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3,(12):135-138,134
利用2008年至2012年蚌埠市区降水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蚌埠市区酸雨污染时空、季节、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致酸前体物、气象因素等与酸雨污染的关系,同时针对蚌埠市区酸雨污染提出几点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东川酸雨污染的水平、变化特征、污染趋势、酸雨组成权重、与气象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东川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冶炼厂硫排放是造成该区域酸雨的主要成因。提出东川区酸雨控制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2006年12月海口市发生的19个酸雨个例,对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发生的天气背景、致酸物的源地及输送方式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结果表明: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影响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形成的天气系统主要有6种,其中冷空气偏东型及热带气旋型2类天气系统产生的酸雨次数最多;致酸物多属远距离输送所致,主要来源于华南地区,部分来源于越南,海南岛本地污染物导致酸雨的个例很少.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形成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而且与海南岛的地形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19.
对近年来重庆酸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重庆酸雨逐渐减轻,但其后又逐渐加重;重庆酸雨具季节性.其成因包括:(1)能源结构;(2)地形条件和气象因素;(3)汽车尾气,但对这些原因缺乏科学定量研究.基于以上,指出已有研究所呈现出的不足,并对重庆酸雨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1)与GIS等技术相结合;(2)量化酸雨成因;(3)对解决酸雨问题已有的各项措施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0.
酸雨问题,举世瞩目。为了交流近年来上海地区酸雨和脱硫方面的科研成果,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和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8月5日~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组织召开了1985年酸雨、脱硫学术讨论会。会议就上海地区酸雨的分布与发展趋势,模拟酸雨对鱼类、土壤与农作物的影响,酸雨与城市气候的关系以及烟气脱硫的方法与途径等问题,交流研究所得,开展学术探讨。20多位研究工作者在会上作了专题研究报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