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筛选适宜白芨组培苗生长的栽培基质,选用泥炭土、玉米芯、珍珠岩和蛭石为原料,混合配制成4种不同的栽培基质,探讨栽培基质对白芨组培苗成活率、植株生长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芯可以用作白芨组培苗移栽基质.在蛭石、堆肥土与玉米芯体积比为1∶2∶1的基质中白芨组培苗的成活率最高,6个月后高达62.5%,其生长情况也最好,株高达12.03 cm,根长为4.97 cm,根数为5.69条.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复方基质对蔓性千斤拔幼苗的生长影响效应,本研究以甘蔗渣作为基质配方的主要原料,研究比较了不同复方基质在其幼苗生长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复方基质处理对蔓性千斤拔幼苗的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单株干物重和根冠比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叶片数上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M5(甘蔗渣∶珍珠岩∶河沙∶蛭石∶泥炭土=5∶1.5∶1∶1∶1.5)处理在幼苗个体形态指标上表现出较显著的比较优势,其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与CK间均无显著差异,其叶片数和单株干物重比CK分别降低了7.77%和15.90%,但其根冠比比CK显著增加了28.80%;其次为M1(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4∶1∶1.5∶1∶2.5)和M4(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5∶1∶1.5∶1.5∶1)两处理,与CK相比较,根冠比分别显著增加了23.30%和16.60%;其主根长和单株干物重与CK均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其株高、叶片数和一级侧根数均表现较显著的负效应;表现较差为M2(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4∶1.5∶1∶1.5∶2)和M3(甘蔗渣∶珍珠岩∶河沙∶泥炭土=5∶1∶1∶3)两配方处理.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黄姜茎段、叶片、块根为外植体,进行无菌系建立、芽分化、生根等试验,探讨黄姜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1)茎段在①MS BA1.0 mg.L-1 NAA0.2 mg.L-1(单位下同);③MS BA2.0 NAA0.2;⑤B5 BA1.0 NAA0.2;⑦B5 BA2.0 NAA0.2四个培养基上培养,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尤以⑦号培养基长势最佳;而在这四个培养基上接种的叶片因为全被污染,无愈伤组织形成.(2)块根在②MS BA1.0 NAA0.5;④MS BA2.0 NAA0.5;⑥B5 BA1.0 NAA0.5;⑧B5 BA2.0 NAA0.5四个培养基上均不能诱导成愈伤组织.(3)愈伤组织在①~⑧号共八个培养基上均能分化出芽,但分化率不一,以③号最高(达100%),④号最低(25.0%).(4)当丛生芽长至高约3~4 cm时,转接到以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有不同浓度NAA和IBA的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生长素NAA与IBA配合均能诱导生根,NAA的浓度增高对根的诱导有抑制作用,而且使苗的生长受阻,出现叶片卷曲现象,用1/2MS与用MS相比,用1/2MS生根更粗壮.(5)将经过炼苗的生根试管苗移栽到混有河沙和砻糠灰(体积比为1:2)的复合基质中,移栽后35 d成活率达到87%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八仙花富集铝的机制,以八仙花扦插苗为试材,进行外源铝胁迫,测定根系与叶片中铝含量、根系活力、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00μmol/L铝胁迫使八仙花植株受到铝毒害.在50μmol/L铝胁迫的最初4 h,根系铝含量降至最低,然后呈逐渐增加的趋势;5种抗氧化酶类活性均先升高再降低,铝胁迫4 h时升至最高,然后逐渐降低至无铝胁迫水平;丙二醛含量和叶片电导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根系活力变化趋势相反;在处理的最初1 h时,过氧化氢含量急剧增加,然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缓慢降低.因此,八仙花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对缓解铝毒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污泥与建筑垃圾是城镇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促进其安全低成本的土地利用,采用盆栽方式,配置城市生污泥体积占比为0%、20%、40%、60%、80%和100%等6种生污泥与建筑垃圾混合基质,播种臭椿种子,分析混合基质的理化性状与植物当年生长量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污泥含量增加,基质中黏粒含量、电导率、有机质、养分和重金属砷、镉、钴、铜、镍、锌含量显著增加,而铬、铅变化不大.污泥含量40%及以下的基质中各重金属含量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旱地Ⅰ-Ⅱ级标准,污泥占比60%和80%基质中各重金属含量均达到III级标准.污泥含量为20%和40%的基质最适宜臭椿生长,植株干重比对照提高54.57%以上,高于40%则抑制臭椿生长,高比例污泥基质中臭椿萌发与生长差,基质黏粒含量高、透气透水性差是主要原因.臭椿根茎叶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系数随着生长基质中重金属增加而增加,臭椿对镉的富集系数最大,在0.1-0.5之间,对锌、镍的富集系数次之,叶片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大多高于根茎.综合考虑植株生物量、重金属污染,未经前处理的生污泥与建筑垃圾直接混合成植物生长基质是完全可行的,生污泥占比为40%的混合基质适宜种植臭椿,臭椿对基质中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外源NO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根系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μmol·L-1NO供体硝普钠(SNP)能显著缓解50 mmol·L-1NaCl胁迫对黄瓜植株造成的伤害,提高幼苗生长量,增强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根系脯氨酸(Pro)含量,缓解根系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提高植株耐盐性.  相似文献   

7.
双孢菇培养基废料对绿豆生长及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比例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培养基废料(菇渣)对绿豆(Vigna radiate)生长及其根系受AM真菌侵染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接种AM菌剂条件下,添加菇渣在基质中所占质量分数为5%~50%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率,促进了植株生长与绿豆经济产量的提高,AM真菌侵染率在35 d左右达到高峰.添加20%菇渣的处理效果最佳,60 d收获时比对照植株高58%,生物量增加128%,豆荚干重增加598%,绿豆干重增加577%,经济产量(绿豆干重)与35 d时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率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这说明添加20%左右的菇渣最有利于促进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以及绿豆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最适菇渣比例(20%)条件下接种AM菌剂,基质灭菌(包括土壤与菇渣)处理的AM真菌侵染率与非灭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双孢菇培养基废料可以应用于AM菌剂的扩繁.  相似文献   

8.
水培炼苗对香蕉组培移栽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采用改良Hoagland溶液进行水培炼苗对香蕉组培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巴西蕉’组培苗为材料,进行直接移栽(G1)、正常炼苗移栽(G2)和水培一周后移栽(G3)处理,比较3组香蕉苗形态、生理特性和生长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与G1和G2组相比,G3组香蕉幼苗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根冠比极显著增加(P 0.01),根数显著增多(P 0.05).移栽后4个月,G3组株高、叶宽、叶长极显著大于G2组(P 0.01),大于G1组,但差异不显著.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由高到低均为G3组、G2组、G1组,且G3组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01).移栽后4个月,G3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G1组相比分别增加49.0%、50.1%、49.4%和58.5%,与G2组相比分别增加23.98%、28.38%、25.43%和26.77%;G3组根系活力分别约为G1和G2组的3.04倍和1.86倍;G3组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实际光合效率(YII)、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_P)也均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01).本研究表明水培炼苗可以提高香蕉苗根系活力,加快植株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增强植株生物量的积累,说明水培炼苗具有应用于香蕉种苗繁育的巨大潜力.(图7表2参33)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稻壳生物炭育苗基质中添加不同量壳聚糖对辣椒、番茄穴盘育苗效果的影响,以稻壳生物炭、蛭石、珍珠岩、发酵鸡粪按7∶1∶1∶1比例配成育苗基质,设4个不同添加量壳聚糖处理,测定辣椒、番茄幼苗生长质量及生理代谢指标,并计算壮苗指数和G值.结果表明在该复合基质中,壳聚糖添加量8 g/L时,辣椒、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辣椒、番茄幼苗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56.57%和57.75%.因此,在该稻壳生物炭基质中,适量添加壳聚糖可促进辣椒、番茄幼苗生长发育,以8 g/L添加量育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新兴蔬菜叶用甘薯组织培养苗的茎节段作为外植体,用MS低糖、无激素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设置不同的CO2浓度(Ci)和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对组培植株进行环境调控处理,获得小植株净光合速率最高的处理组合(Ci,PPFD)=(8720μmol mol^-1,250μmol m^-2 s^-1),并在此组合下继续培养21d。结果表明:该调控系统可以有效地调节控制组培苗生长环境中的Ci和PPFD,提高组培苗的光合自养能力,实现低糖、无激素培养,处理组植株生长健壮,叶片数、株高、根鲜重和单株鲜重分别高出CK组57.7%,103.3%,131.6%和225.35%,叶片和根系过氧化物酶活力分别高出CK组26.3%和24.0%。图3表1参18。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香花槐组培苗快繁无性系.在改良MS培养基中添加ρ(6-BA)/mg L^-1=0.35~0.5、ρ(NAA)/mg L^-1=0.05~0.08,ρ(GA3)/mg L^-1=0.07~0.1作为生长培养基.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ρ(6-BA)/mg L^-1=0.8~1.4,其余成分同生长培养基.两种培养方法同时使用,保证了组培苗繁殖系数为5左右.生根培养基中大量元素为MS基本培养基的1/4,ρ(IBA)/mg L^-1=0.1~0.5、ρ(IAA)/mg L^-1=1.7~2.5,香花槐组培苗的生根率为90%.炼苗后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为85%,且植株表型未见变异.将MS基本培养基中硝酸钾的含量由1.9g/L提高至2.199~2.931g/L,可满足每代香花槐试管苗生长25~35d期间对钾的需求.将培养基中6-BA的含量降至0.4mg/L,并采用合适的组培容器,在连续培养2、3代后,可将超度含水态苗的发生频率控制在10%以下,在6mo内生产100万株香花槐组培移栽苗.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12.
Cd胁迫下丛枝菌根对花生生长、光合生理及Cd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丛枝菌根(AM)真菌对花生抗Cd胁迫的作用及其机理,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Cd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花生生长、根系形态、Cd吸收及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AM真菌能与花生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施Cd对菌根侵染率无影响;Cd胁迫下接种AM真菌能够显著改善花生生长状况,植株体内P含量与吸收量分别提高1.16—1.52、1.22—1.79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平均增幅11.79%,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分别增加7.55%—8.19%、10.86%—14.05%,同时接种处理显著增大了花生根系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降低了植株地上部分Cd含量;对于同一施Cd水平而言,菌根花生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均显著高于非菌根植株,接种AM真菌使花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增大,而胞间CO_2浓度(Ci)显著低于不接种处理.研究表明AM真菌可通过改变花生根系的形态结构来吸附固持重金属Cd,从而减少Cd向花生植株地上部分的转移,降低Cd胁迫对花生植株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花生对矿质元素P的吸收来增加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及改善叶片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增强花生抗Cd毒害的能力,进而促进花生生长,提高植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水生单子叶植物水浮连(Pistia stratiotes Linn.)通过器官发生途径的体久高效再生与繁殖方法.采用叶、茎节和匍匐茎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只有茎节能够在添加2,4-D和6-BA的MS基本培养基上形成合愈伤组织,而叶和茎在含有不同组合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都不能够诱导愈伤产生.将愈伤组织转到添加6-BA和NAA的MS固体分化培养基可以在2wk内形成小苗,将小苗移至含NAA的MS固体生根培养基形成完整的植株.将生根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不同基本液体培养基里比较其生长效果,其中含有2倍大量元素的SH培养基最适合其生长繁殖,在2wk内可由1个小苗每秒殖出10个新的植株.本研究是关于该植物体外再生的首次报道.水浮莲体外再生及繁殖系统的建立不公可以用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基础生理生化研究,还可以用于该植物遗传达室转化系统的建立.由于该植物生长迅速且为无性繁殖,生产成本低,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表达外源基因将可以用于重组药用蛋白的生产及污染水体的转基因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分条件对中山杉406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盆栽方式,以两年生落羽杉属杂交树种“中山杉406”(Taxodium‘Zhongshanshan 406’)为试验材料,设置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对照)、渍水(水面与土面持平)、淹水10 cm 3个处理,研究中山杉406的生物量,N、P等营养元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渍水与淹水能显著增加中山杉406的地茎,降低植株的根冠比,而对植株的株高、鲜质量、株高增长率与鲜质量增长率无显著影响.淹水处理后,中山杉406根部P、K、Na、M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中山杉406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在对照、渍水、淹水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此外,淹水处理中山杉406出现皮孔肥大以及长出气生根等对淹水的适应特征.可见,中山杉406具有良好的耐水湿特性,可应用于湿地的恢复与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不同特性底质对沉水植物恢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垒  廖日红  牛影  赵立新  吴晓辉 《生态环境》2010,19(11):2680-2685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3种土壤基质(沙土、粘土和腐殖土)分别与河岸边土壤按5个质量分数(5%、10%、30%、50%和80%)掺混形成的不同成分底质分别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顶枝断枝恢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3种基质与岸边土壤掺混的底质上,实验结束时菹草的平均最高植株分别出现在5%SA(沙土与岸边土掺混)底质、50%NA(粘土与岸边土掺混)底质和10%FA(腐殖土与岸边土掺混)底质,株高分别达到30、48和45 cm;轮叶黑藻的平均最高植株分别出现在10%SA底质、50%NA底质和30%FA底质,株高分别达到47、82和59 cm;微齿眼子菜在3种基质掺混的底质上植株株高几乎没有增高;(2)生长于同种底质的植株,单位高度上菹草的生物量大于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的生物量几乎没有增加。因此,适宜菹草和轮叶黑藻恢复生长的基质顺序为粘土〉腐殖土〉沙土,微齿眼子菜在3种基质掺混的底质上几乎没有生长;植株对于特性底质适应性强弱的顺序依次为轮叶黑藻〉菹草〉微齿眼子菜。  相似文献   

16.
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是中国沿海地区常用的红树林造林树种。然而,目前对其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仍知之甚少,以下基础性问题仍急待回答:无瓣海桑地表根系和地下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何?这些特征随林龄如何变化?这些根系空间分布特征能为理解无瓣海桑促淤保滩、防风消浪等功能提供哪些启示?选择北部湾13 a、8 a、5 a、3 a 4种龄期的无瓣海桑人工纯林,采用地表根系网格法和壕沟挖掘法,调查了4种林龄下无瓣海桑的水平根系分布幅度、根系深度、地表根密度、高度与基径、地下根系的垂直分布,研究了无瓣海桑植株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树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无瓣海桑植株地表根系水平分布范围随树龄增加而不断扩大,13 a、8 a、5 a、3 a无瓣海桑植株地表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分别是79.20、45.80、18.40、14.64 m,分别是其冠幅的14.46、8.90、5.62、5.52倍;(2)4种林龄的无瓣海桑植株地表呼吸根系的密度、高度、基径在水平方向上由冠幅向外逐渐减小;(3)无瓣海桑植株地下垂直根系分布的深度十分有限,13 a与8 a无瓣海桑根系垂直分布深度为0~60 cm,5 a和3 a为0~40 cm;另外0~20 cm土壤深度为根系主要分布深度,13 a、8 a、5 a、3 a无瓣海桑在0~20 cm分别分布着79.3%、87.6%、93.0%、94.1%的根系。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无瓣海桑根系时空分布特性的理解,而且能从根系角度为进一步理解无瓣海桑促淤保滩、防风消浪等功能提供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平邑甜茶育苗质量与栽培基质理化特性的关系,通过设置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测定了平邑甜茶苗木生长相关指标、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结果显示:(1)不同配比土壤下,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细菌数量随植物生长先增多后减少,与植物的生长速率趋势一致;(2)壤土为主的栽培基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长期均较高,平邑甜茶苗木较粗,质量较高;(3)沙土为主的栽培基质,前期根系优先发育,根冠比最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长期最低.说明壤土的营养状况和物理性状更适合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田间连续移栽由根际促生菌与普通育苗基质联合研制成的生物育苗基质所育种苗的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连续5季,移栽含解淀粉芽胞杆菌SQR9生物育苗基质所育种苗对设施黄瓜产量、生物量、土壤理化及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连续5季移栽生物育苗基质所育黄瓜种苗处理(OFNS)的黄瓜产量,每一季均高于移栽普通育苗基质所育黄瓜种苗对照(OF)的产量,在第1、2、3、4和5季,分别提高了2.74%、4.35%、5.95%、15.14%和11.07%,且第4和5季产量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相比于OF处理,OFNS处理连续5季均提高了黄瓜的株高和茎粗,有效提高了土壤中速效钾、速效磷、电导率、全氮和总钾的含量,同时降低了土体土壤和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本研究表明,连续5季移栽生物育苗基质所育种苗能够有效促进黄瓜生长和提高黄瓜产量,结果可为根际有益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以及为设施蔬菜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供体植物地上部分的水提液或乙醇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已生根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枝条,1个月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水提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水提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抑制综合效应(SE)为72.47%。少花龙葵(Solanum nigrum)乙醇提取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三叶鬼针草和芒萁的乙醇提取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SE值分别达到50.50%和17.11%。可见三叶鬼针草和芒萁有望开发用来对薇甘菊进行长期生物防治。供体植物提取液对薇甘菊插条成活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高于对其生物量的影响,表明供体植物的化感物质可能是通过抑制薇甘菊根系活力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的。  相似文献   

20.
镉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植物根系对重金属镉的反应,以水稻秀水63和秀水09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镉(0、1、5、10、25、50、100 μmol·L~(-1))对水稻幼苗根系形态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mol·L~(-1)镉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根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植株干质量、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均略有升高.但随着镉浓度(5~100 μmol·L~(-1))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与对照相比,秀水63和秀水09分别在10 μmol·L~(-1)和25 μmol·L~(-1)镉处理时的根系干质量、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受到抑制,而根系平均直径、质膜透性均有所增加.不同浓度镉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直径≤1.5 mm的根系生长影响最大,其中高于10 μmol·L~(-1)镉胁迫下,秀水63直径≤1.5 mm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分别降低了11.89%~55.39%、10.77%~57.27%和18.37%~67.35%,秀水09分别降低了6.84%~40.48%、8.55%~42.79%和16.50%~52.42%.本实验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对镉胁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秀水09对Cd胁迫的耐受能力要强于秀水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