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大雾气候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雾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上海市11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大雾数据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法,建立了上海市大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开展了上海市大雾的风险特征及地理区划研究,获得了1 km空间分辨率的上海大雾气候特征图、上海城市对大雾敏感性特征图和上海市大雾风险区划图。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城市大雾评估和风险区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皖西北地区近50年实际发生的旱涝灾害划分为8种干旱类型和6种雨涝害类型,结合相应的降水资料,确定了各类旱涝的降水指标,以其为尺度,统计分析历年降水资料,得出各地近50年气候旱涝发生次数与频率,在认识各类旱涝降水地域分布及发生规律基础上,进行了蜡涝区划,并提出了趋利避害,防汛抗旱等建议,为旱涝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松毛虫发生情况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0℃积温正距平、夏季气温正距平和日最高气温≥30℃天数正距平、冬季气温正距平以及3-10月降水量负距平与松毛虫大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次,基于东北地区76个气象站,利用上述关键气象因子作为利于东北地区松毛虫大发生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0年40年东北地区年≥10℃积温、夏季和冬季气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3-10月降水呈微弱的降低趋势,也就是说40年来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向于利于松毛虫灾害发生。另外,对东北地区1971-2010年上述关键气象因子单因子利于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历史风险以及综合气象因子利于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历史风险进行分析,得出东北地区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区划分布,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牡丹江半山区的南部和西部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约为10年二、三遇;辽宁大部,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约为10年三至四遇。  相似文献   

4.
5.
利用1961-2018年黑龙江省61个站冬季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正距平超过1倍标准差为标准,对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事件进行了判断,并按照0.3个标准差将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在58年间冬季共发生35次异常暖气候事件,累计天数270 d。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1961-1986年和2009-2018年为低发期、1987-2008年为高发期。71.4%的异常暖事件发生在1986年后,说明异常暖事件的频繁发生对1980年代中后期该省冬季气温显著升高有直接贡献。1961-2018年该省冬季发生一级、二级、三级异常暖气候事件分别为9次、10次、16次。研究月尺度同期环流指数异常与黑龙江省异常暖气候事件的关系,发现北半球极涡面积异常偏小、极涡强度异常偏强、东亚槽强度异常偏弱和北极涛动异常正位相与异常暖气候事件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为今后黑龙江省冬季异常暖气候事件的预测提供了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莉  班晋  王承伟 《灾害学》2020,(4):54-60
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负距平超过1倍标准差为标准,对黑龙江省冬季异常冷气候事件进行了判断。经普查,黑龙江省1961-2018年冬季共发生52次异常冷气候事件,累计天数427 d。1961-1986年为高发期,平均年发生1.35次,次均天数为8.7 d;1987-2008年为低发期,平均年发生0.32次,次均天数为9d;2009-2018年为较高发生期,平均年发生1次,次均天数为5.9 d。在异常冷气候事件低发期,发生次数较少,但每次事件持续时间更长。最近10年异常冷气候事件发生较多,但每次持续时间较短。以0.3个标准差作为等级划分标准,1961-2018年该省冬季发生一级、二级、三级异常冷气候事件分别为13次、17次、22次,其中一级多发生在1986年前。为了揭示异常冷气候事件发生的天气气候机制,分析了该事件与月尺度同期环流指数异常的对应关系。北半球极涡面积异常偏大、极涡强度异常偏强、东亚槽位置异常偏西和AO异常负位相与异常冷气候事件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12月、1月的北半球极涡面积,12月东亚槽位置,1、2月东亚槽强度和2月AO,为研究该省异常冷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宁夏雷暴灾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Z1):112-116
利用宁夏20个测站1961-200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宁夏近46 a来的雷暴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各地雷暴灾害差异较大,雷暴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每10 a减少23 d;雷暴灾害集中出现在5-9月,而12-20时是雷暴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雷暴灾害在198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现象,年际变化存在着2~4 a的震荡周期,1984年以后又存在着15 a左右的震荡周期,1984年前后宁夏雷暴灾害由偏多期转为偏少期.  相似文献   

8.
山西运城雷暴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1971-2000年雷暴资料分析了运城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奇异谱分析、最大熵谱方法对运城建站较早的8个测站年平均雷暴日数时间序列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年雷暴日数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征,还有3.6a和2.8a的显著振荡周期。还对年雷暴日数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京津塘高速公路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交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5个气象站(北京、武清、北辰、东丽和塘沽)1971~2006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发现,近36年该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雾日数呈微弱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季节、日变化特征和地域差异;秋、冬季是大雾多发期,大雾持续时间多数为8 h,且冬季大雾有越靠近沿海雾日越多的特征;同时,还发现京津塘高速公路出现辐射雾的几率明显多于平流雾.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雾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华北异常初终霜冻气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利用1953 ̄1990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并以≤0℃作为霜冻指标,定量地确定出现异常霜冻判别标准,研究了华北地区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初、终霜冻发生频率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其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主要周期有2年、6年和8 ̄12年等;当初,终霜冻出现异常后,其均值持续时间,分别为1.0 ̄3.4天和1.0 ̄1.3天;初、终霜冻波动位相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莉  方丽娟  李帅 《灾害学》2010,25(2):92-96
采用199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修订的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东北三省1960-2008年期间各地的潜在蒸散量。东北地区潜在蒸散量的基本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随着纬度的增加,潜在蒸散量随纬度递减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近50年来东北地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东北北部增加趋势比南部更为显著,其中9月增加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利用成都地区5个测站1959—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显示:成都地区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小的变化趋势,每10a雷暴日数减少近4d;成都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6,7,8三个月占7成以上;成都地区雷暴初日普遍在4月中旬,终日普遍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很大。从小波分析结果看,成都、金堂、双流和蒲江4站近42a年来雷暴日数在1982年以前有12a左右的震荡周期,1982年以后表现为6a左右的周期;都江堰的年雷暴日数分布特征和其他4个测站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为15a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概述了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分析了玉米冷害致灾的因素、机理及指标。用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分析了玉米冷害风险的地域分布,对玉米冷害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东北北部、东部冷害风险较大,中、西、南部较小,严重冷害年东北区玉米损失达600多万t,折合人民币6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水稻热量指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61-2000年的逐月气温资料,计算了东北地区3省和全区水稻的热量指数.通过对热量指数和大气环流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6个预测水稻热量指数的预测模型和1个集成模型,各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东北地区各省及全区的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的热量状况.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模型的准确率较高,且稳定性较好.7个模型预测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全区水稻热量指数的平均准确率都在90%以上,其中辽宁省的准确率最高,都在97%以上,预测效果最好,黑龙江省的平均准确率最小,但也都在91%以上.从不同类型的模型来看,集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及水汽异常输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东北地区91个站46a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资料,通过旋转正交经验分解法分析了该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各分区旱涝年的水汽异常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独立的区域。分别分析了各区域旱涝年与降水正常年水汽输送的差异,发现各区域旱涝年的异常水汽输送路径和关键区均存在明显的不同,且旱涝年异常水汽输送并不是简单的反位相。  相似文献   

16.
云南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彭贵芬  刘瑜  张一平 《灾害学》2009,24(4):40-44
以Thornthwaite水分平衡干燥度指数为主和自定义的反映短期降水有效性和异常性特征的有效降水指数为辅构建单站干旱综合指数,并定义了定量描述云南省受旱程度的干旱面积指数和干旱强度指数。采用变率和变差系数作为长期气候特征的定量指标,用云南省1959-2005年的资料,分1-3月、4-6月上旬、6-8月、9-10月、11-12月5个时段对云南省的干旱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1-3月干旱最严重,平均每年有约2/3的土地受旱;其次是11-12月,有约50%的土地受旱;再次是4-6月上旬,有22%的土地受旱;9-10月干旱较轻,有约5%的土地受旱;6-8月平均受旱面积不到1%,基本不受干旱的影响。云南4-6月上旬和9-10月这两个时段干旱有发展加重的气候变化趋势,且9-10月加重的趋势更明显;1-3月干旱有减轻的趋势;11-12月和6-8月干旱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同一气候资料的基础上 ,分别应用Thornthwaite公式和Penman公式计算了潜在蒸散 ,并据此计算湿润指数 ,划分了我国的荒漠化气候类型区 ,并确定了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 ,同时对上述两种方法在我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区划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对我国而言 ,Penman公式法比Thornthwaite公式法更具有合理性。根据Penman公式法的区划结果 ,我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为4 2 4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 4 4 .1% ,分布于全国 1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相似文献   

18.
东北区低温冷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从变异系数、正态分布风险概率、风险指数三方面对东北区热量条件的稳定性和低温冷害的风险进行了讨论和评估;并将上述三种风险指标极差化,以求取低温冷害的综合风险指数,最后以综合风险指数为指标,并参考变异系数、正态分布风险概率、风险指数,给出了东北区低温冷害风险区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