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BP-3)作为化学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防晒霜、化妆品和染色剂等个人护理品以及塑料制品,用于吸收紫外线防止皮肤晒伤、材料老化和腐蚀.经使用后BP-3随污水排放或者人类涉水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受纳水环境.因BP-3属于疏水性化合物,进入水环境后更易于分配至污泥和沉积物等缺氧和厌氧环境,厌氧微生物降解是BP-3重要的自然消减过程.然而,目前BP-3在不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转化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污泥为接种体,对比分析了不同厌氧还原条件和碳源共代谢对BP-3厌氧降解转化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硝酸盐、硫酸盐还原条件抑制BP-3的厌氧降解,而额外添加混合碳源可促进BP-3的降解(最短降解半衰期为1.285 d).通过对混合碳源体系厌氧菌群驯化培养,BP-3降解能力显著提高,降解半衰期缩短至0.734 d (10 mg·L-1).利用UPLC-QTOF-MS鉴定主要降解中间产物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BP-1),推测其厌氧降解转化主要途径为去甲基化.筛查获得了一株BP-3高效厌氧降解单菌,通过16S rDNA测序比对确定为柠檬酸杆菌属兼性厌氧菌.  相似文献   

2.
水解酸化处理工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废水生物处理法的类型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划分法。若根据生物处理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呼吸类型,可分为厌氧处理,有的学者称低氧处理。厌氧水解处理均属于这一类型。1兼性厌氧菌微生物学特点11兼性厌氧菌属于肠道菌科和产芽孢的细菌。从染色分类既有革蓝氏阳...  相似文献   

3.
活性翠蓝生物降解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试验比较了厌氧、好氧条件下活性污泥对活性翠蓝的生物降解机理、降解能力及受葡萄糖浓度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厌氧菌不能单独降解活性翠蓝,只能通过共代谢作用降解活性翠蓝;而好氧菌既可以单独降解活性翠蓝(以活性翠蓝为唯一碳源时,20mg/L活性翠蓝的24h好氧降解率为37.4%),也可以通过共代谢作用降解活性翠蓝.葡萄糖浓度的升高对提高活性翠蓝的厌氧、好氧生物降解率均有利,当葡萄糖浓度为1200mg/L时,20mg/L活性翠蓝的24h厌氧、好氧降解率分别达到81.5%、73.6%.活性翠蓝浓度对厌氧菌、好氧菌的生物降解能力也有影响.当葡萄糖浓度分别为800mg/L、1200mg/L,活性翠蓝(浓度为20~100mg/L)的厌氧降解率比好氧降解率高4.9%~27.2%,说明厌氧菌对活性翠蓝的降解能力比好氧菌更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批式发酵法对厌氧产氢菌株Bacteria.P利用葡萄糖发酵,在底物浓度、初始pH值、接种比例等不同培养条件下的产氢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专性厌氧菌P是一种高效产氢的菌株,在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 g/L、初始pH为6.0、接种比例为1∶20时,发酵气体总产量和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85 mL和0.836 g/L。  相似文献   

5.
厌氧塘中的有机物降解过程同常规消化池中的消化过程有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物理、化学及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厌氧菌,主要是甲烷菌对这些条件十分敏感。一些专家从不同的厌氧塘中得到的结果以及他们提出的厌氧塘的设计参数相差很大,说明决定厌氧塘效率的一些内在的和环境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仍需要更深入地考查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将厌氧颗粒污泥和4种氯酚的高效降解菌种固定化后,通过批处理实验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在有限供氧、完全厌氧及好氧条件下在初始浓度为28和87μmol·L-1五氯苯酚(PCP)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完全厌氧过程尽管能有效降解低初始浓度PCP,但在高初始浓度下由于厌氧微生物本身缺乏吸收、同化其代谢产物单氯酚(MCP)和二氯酚(DCP)的能力,而导致了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阻碍了其完全降解;在有限供氧条件下,通过厌氧颗粒中的厌氧菌群与好氧或兼性菌的协同作用,借助于好氧或兼性菌消除五氯苯酚厌氧过程中产生的抑制性的低氯酚等中间产物,从而使其较完全降解;与完全厌氧过程相比,混合固定化颗粒污泥在有限供氧系统具有较低的残留TOC值.厌氧好氧微生物菌群通过固定化在微环境中有效的结合在有限供氧条件下能完全彻底降解高氯代芳香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温度对除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15℃、25℃和35℃三个温度条件下除铀厌氧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丰度.经过48h对7.2mg/L铀的去除试验,温度为35℃情况下厌氧微生物除铀率(99.1%±0.3%)显著高于15℃和25℃的情况.不同温度除铀厌氧菌群中共有菌属居多(43种).在细菌门水平上,15℃和25℃条件下的厚壁门细菌(Firmicutes)丰度最高,比例分别为61.7%与63.3%,而35℃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比例为68.0%.在细菌属水平上,15℃和25℃样品中的第一大类菌属为Trichococcus;但在35℃样品中,Klebsiella丰度最高,比例达到52%,其他优势微生物有Proteiniclasticum(11%)、Clostridium(8%)、Acinetobacter(6%)、Enterobacteriaceae(5%)、Citrobacter(4)、Sedimentibacter(4%)、Desulfovibrio(3%)等.不同温度影响下,除铀厌氧菌群物种丰度差异极其显著.冗余分析发现温度作为环境因子与35℃样本群落结构为正相关关系.而温度对Klebsiella及Trichococcus影响程度最大,但分别为促进丰度增加(正相关)及显著降低丰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厌氧处理生产性设施启动过程中的投配负荷、主要控制指标及其基本机理。对大型厌氧处理设施,在厌氧菌驯化结束后,经过约30天的启动运行,厌氧消化器内的污泥浓度为25kg/m~3,生产趁于正常。  相似文献   

9.
通过浓度梯度驯化,从厌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酸性大红3R脱色菌M3,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厌氧菌株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同时,研究了该菌株在厌氧静置条件下对酸性大红3R的最适脱色条件.结果表明,菌株脱色的最佳营养源为酵母粉,最适宜脱色条件为酵母粉浓度1%、pH =6.5、温度35 ℃、盐度小于4%,在此条件下,对浓度为100 mg·L-1酸性大红3R溶液厌氧静置培养72 h,脱色率达到98%以上.菌株耐盐性良好,在6% ~8%的盐度下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分光光谱表明,菌株脱色机制主要为生物降解脱色.毒性试验表明,脱色后的酸性大红3R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正交实验选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最优综合培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复合碳源、30℃恒温培养条件下,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纤维素酶产生菌降解纤维素的5种单因素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得到的条件应用于厌氧-好氧废水处理系统.结果表明,MgSO4用量等单因素对纤维素酶活性以及纤维素降解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正交实验得到厌氧菌和好氧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不完全一致;在废水处理系统中,5种单因素的最佳综合水平为:30mg/L MgSO4,20mg/L CoCl2,CNP配比为400:5:1,氮源为NH4Cl (28.7mg/L), pH=7.0,此时厌氧菌及好氧菌酶活性分别为4801U/L和4794U/L,酶稳定性分别达到91.0%和95.5%,纤维素降解率为31.9%和28.4% .  相似文献   

11.
厌氧污水处理工艺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在厌氧菌作用下,被转化成消化气和消化量。人们已认识到,使用底部进水,微生物在反应装置中呈悬浮状态的升流式厌氧反应器是适宜的。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具有混和的功能,使底物与细菌之间接触良好,毋需机械混和。厌氧过程中,细菌转化底物不需氧,在给定介质条件下,转化率取决于底物和活性生物量浓度。在这种工艺中,只要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中能维持高度污泥浓度,就有可能适用于负荷高和液相停留时间短的运行方式。由于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过程产生  相似文献   

12.
自然生境中厌氧氨氧化功能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生境中发生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是继反硝化和好氧氨氧化后的又一条氮损失途径,对全球生态系统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不同种类的厌氧氨氧化微生物.通过阐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发生的生理机制,并对不同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厌氧氨氧化功能微生物进行梳理,分析了厌氧氨氧化菌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成因.结果表明,适量的无机氮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的发生,有机碳含量低和低氧条件更有利于厌氧氨氧化菌的生存且厌氧氨氧化的活性较高,这与厌氧氨氧化菌的化能自养代谢途径有着紧密的联系,低养分条件下反硝化菌的活性受到短暂抑制,促进了厌氧氨氧化的发生.同时,适当的高盐环境会提高厌氧氨氧化活性并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转变,高盐度环境下Scalindua属占优势,低盐度环境下Brocadia属更占优势.厌氧氨氧化菌对温度变化有很好的适应性,大部分厌氧氨氧化菌(如Scalindua属、Kuenenia属和Brocadia属)对于极端环境均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此外,悬浮颗粒物浓度、含水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及其代谢活性.建议今后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相结合的角度对自然环境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开展生理生态机理的研究,并探明厌氧条件下Fe3+、Mn4+、SO42-等电子受体与厌氧氨氧化过程的生物化学联系,以更好地应用于工程技术研究,并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厌氧消化工艺启动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厌氧消化稳定的情况下,对比不同投配率下,投加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和原泥的产气量,分析超声波处理对厌氧消化的作用效果,并分析了不同超声波污泥投配率对产气量的影响.同时试验亦研究了稳定条件下对照组和试验组NH3-N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厌氧生物膜法处理聚酯废水投加城市厌氧污泥的启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菁 《环境工程》2002,20(5):15-17
将市政污水处理厂消化池中的厌氧污泥投入处理化工高浓度废水的厌氧反应器中进行厌氧菌的驯化工作 ,重点研究了在此过程中进、出水CODCr、pH、VFA(挥发性有机酸 )、污泥的变化情况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5.
陈曦 《环境科技》2007,20(4):1-3
含有氯霉素(CM)、抗菌素增效剂(TMP)和磺胺新诺明(SMZ)的合成制药废水对生物处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对厌氧菌和好氧菌的驯化、筛选和复配采用吹脱-厌氧-好氧串联工艺可有效降低废水的有机污染指标:经吹脱和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后,CODCr去除率为70%,再经好氧生化系统处理,CODCr去除率可达60%.试验结果表明装置运行效果稳定,为实际废水处理提供了一定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氨氮是厌氧氨氧菌主要基质之一,但常常因浓度过高而产生脱氮速率不稳定,甚至微生物活性抑制的现象.为了有效避免氨氮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抑制,从抑制物形态、主要影响因素和抑制规律探讨了氨氮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影响及调控.结果表明,温度、p H值变化对氨氮、游离氨的形态及浓度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恒定进水氨氮浓度500mg/L的情况下,将抑制状态下的p H值从7.9下降到7.3,经过44h运行厌氧氨氧化菌活性获得恢复.在不同进水氨氮浓度下,FA对厌氧氨氧菌活性的半抑制浓度不一样.半抑制浓度与抑制时间存在一定的曲线关系(y=732.38x~(-0.89)).因此,恒定氨氮浓度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改变p H值避免FA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影响.在不同进水氨氮浓度下,除了考虑降低p H值,还可以通过缩短HRT来避免FA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动物皮肤染毒和皮下注射尿素溶液试验,观察尿素粉尘对动物皮肤、呼吸道和肝、肾等器官的损伤程度。对触尘人员与非触尘人员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尿素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结果:动物皮肤染毒48小时后,对不同剂量染毒组的动物皮肤在光镜下观察试验结果,其表皮层细胞未见任何异常。对不同剂量染毒组经注射实验后,发现高浓度尿素粉尘对气管粘膜有轻度损伤,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在动物肝、肾、肺泡等器官未见明显损害。对触尘群体健康调查后,初步认为长时间接触尿素粉尘对人体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且局限在气管和支气管;尿素粉尘对人体皮肤基本无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低温驯化策略下的厌氧氨氧化活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种不同的低温驯化策略下启动3套规格相同的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SBBR),在对运行过程中氮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同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生物膜上的细菌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初步考察了厌氧氨氧化的活性.结果表明,对应a1、a2和a33种不同的低温驯化策略,A1、A2和A33个反应器分别经过62,56,70d的驯化后,表现出不同的厌氧氨氧化活性.以氮素转化效率作为衡量标准,其活性依次为A3>A1>A2.DGGE分析进一步说明,在不同的驯化策略下,反应器表现出不同的种群多样性,但种群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在接种物相同的策略中,降温幅度对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与其对厌氧氨氧化活性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厌氧氨氧化技术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脱氮工艺,在厌氧条件下由厌氧氨氧化菌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氨氮直接氧化为氮气,具有无需曝气、无需有机碳源、剩余污泥产量少等优点.然而厌氧氨氧化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苛刻,影响因素众多,成为其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最大瓶颈.本文综述了五种主要影响因素(底物浓度、有机物、溶解氧、温度、pH值)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反应器类型、不同菌种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讨论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厌氧氨氧化技术,以期为主流污水处理中厌氧氨氧化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陆菁 《环境工程》2002,20(5):15-17
将市场污水处理厂消化池中的厌氧污泥投入处理化工高浓度废水的厌氧反应器中进行厌氧菌的驯化工作,重点研究了在此过程中进、出水CODCr、pH、VFA(挥发性有机酸)、污泥的变化情况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