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荒漠化及其防治战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西藏自治区荒漠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近10年来在探索荒漠化面积、类型、分布、危害、动态监测和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20474114hm^2,潜在荒漠化土地面积1365180hm^2。从影响荒漠化进程的多种因素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荒漠化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有效地促进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详细的防治荒漠化计划,制定了“保护优先、积极治理、适度开发”的防治战略。按该计划,在2020年前共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5243870hm^2。考虑到西藏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防治荒漠化在布局上将以“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为重点,兼顾其他地区。达到上述目标,将能初步实现西藏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荒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量的野外实际资料,论述了内蒙古东部荒漠化的成因,指出气候条件是诱发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近50a来(1949-2000年),该地区降水量在波动中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幅平均达到(2%~5%)/10a,而温度总体上呈现出在波动中增高的趋势,因而造成其气候日趋干旱。同时,人口、牲畜的大量增加,严重超过了当地土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迅速发的主要原因。而区内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则是荒漠化发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防灾博览》2002,(1):18-19
倍受国人关注,乃致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以“中线”率先动工,它与咱们北京人关系最为紧密。预计建成后每年能给北京送来12亿立方米的长江之水。据专家介绍,中线工程总干渠有1245.6公里长,在黄河以南为454.9公里,在黄河以北为780.8公里,穿经黄河工程有9.9公里,所经省市有河南、河北、天津、北京。 中线工程的开工处位于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的穿黄工程及丹江口取水工程。同时为了保证调水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大韦 《灾害学》1990,(3):90-96
我国江河两岸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洪涝频繁,特别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对国计民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着重叙述了我国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等七大江河千多年来的洪涝灾害及其治理对策,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5.
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秀春  朱晓华  徐斌  李亚云 《灾害学》2008,23(2):117-122
土地荒漠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研究土地荒漠化问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通过系统概述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相关研究进展,明确了辽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作用未受到足够地重视。并指出了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得出应用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方法和3S等技术手段来研究土地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保护促建设”的方针,把天然草场的恢复与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几年来,全旗禁牧面积达400多万亩,使大面积退化、沙化天然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7.
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日前已获国务院批准 ,在历经了两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工程计划用 1 0年时间 ,通过采取对现有植被的保护与封山 (沙 )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舍饲禁牧、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 ,使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 ,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风沙天气和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使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有明显的改观 ,从总体上遏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  相似文献   

8.
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荒漠化主要类型有风蚀漠化、水蚀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全区现有各类荒漠化土地21.3万km^2,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沙质荒漠化土有17.59万km^2。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河西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河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风大、沙多、植被稀疏;以及生产实践中、水、土、植被资源等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用是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治和轻减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其次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第三是加大荒漠化防治的投入,尤其是防沙治沙中资金、科研、人才的投入,建设重点荒漠化防治项目,使河西地区最普遍的沙质荒漠化得到遏制;第四是加强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库区链子崖T8~T12缝段危岩体变形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崩滑坡地质灾害变形监测工作贯穿防治工程实施前、中、后各阶段,是反馈防治施工设计、指导施工与检验工程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以长江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T8~T12缝险段变形监测为例,简述链子崖危岩体监测系统,变形监测成果表明危岩体变形监测系统在防治工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链子崖T8~T12缝险段危岩体呈现不均匀蠕动变形,实施治理非常必要;治理工程实施中底部煤层采空区承重阻滑工程施工扰动了危岩体,加速危岩体的变形,为及时调整施工顺序、控制施工进度提供了依据;治理工程结束后危岩体变形在误差范围内,渐趋稳定,表明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黄河大堤安全,国家今年将在黄河下游全面启动“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总投资预计达30亿元,计划2005年完成。  相似文献   

11.
西藏河谷地区荒漠化综合整治 --以日喀则市江当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藏现有的2047万hm^2的沙漠化土地中,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是藏南宽谷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日喀则江当宽谷中游,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沙漠化严重。在深入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沙漠化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将沙漠化土地的防治与利用相结合,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以生物措施为主(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造林、流沙固定),辅以水利工程措施,对荒漠化土地开展综合整治研究。西藏自治区林业局按照本研究防治措施进行工程施工,其中,农田防护林459hm^2,防风固沙造林3025hm^2,流沙固定399.5hm^2,修建干渠17.6km。这些工程措施布局合理,确保了各项防治措施的配套和高效发挥作用,不仅有效地治理了荒漠化土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亚土库曼斯坦典型绿洲荒漠化动态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库曼斯坦目前广泛存在的荒漠化问题,选择土库曼斯坦穆尔加布-捷詹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MODIS数据建立决策树进行了荒漠化动态遥感监测。基于影像数据反演了6个荒漠化遥感监测指标,通过人机交互确定各指标最佳阈值,对不同指标进行组合,通过精度评价分析,构建了最佳指标组合来划分荒漠化等级。对土库曼斯坦近11 a的荒漠化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变化表现出总面积减少,但是荒漠化程度却不断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民听到最多的名词是: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退耕还林……在这众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型工程中,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先期建成,并以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千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19,(Z1)
通过对瓮马高速公路顺层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与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层边坡破坏为滑移-弯曲-拉裂复合型顺层滑坡,边坡的变形受层间软弱夹层及岩体结构控制作用明显。基于变形机理分析和工程影响的治理措施将重点放在控制顺层滑坡向上继续滑移拉裂和软弱面滑移剪切控制上。  相似文献   

15.
《民防苑》2007,(5)
我国是一个多灾害国家,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始终是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灾种之一。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淮河、长江等江河洪水泛滥,灾情严重,而黄河却安然无恙。其实所谓"安然无恙"只是相对而言,不要因为北方缺水、黄河近一二十年来流量不足,甚至出现局部季节性断流,就以为黄河再也不可能像往昔泛滥成灾了。  相似文献   

16.
干旱河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困难的。而近年来我国金沙江流域大规模的水电建设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更加活跃。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区,如不进行以恢复生态功能为目标的植被修复与重建,将会导致巨大的生态安全风险,因而工程扰动区生态修复重建技术是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恢复生态学理论,对西南水电工程所在区的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确立了恢复生态学理论在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中的地位,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繁昌滑坡群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繁昌滑坡群为沿江高速公路施工诱发的工程滑坡,滑坡群形成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物质组成、地形地貌、结构面特征、岩体风化程度等诸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作为大型土质堆积体滑坡群在长江沿江丘陵地区比较少见,就其成因背景、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进行论证分析,并对其进行分级分区,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该滑坡群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洞庭湖多年平均削减入湖洪峰流量约10000m3/s,这对于保护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十分重要.但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以及湖泊湿地被大规模垦殖,使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江湖洪水威胁加剧.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中央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长江流域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洞庭湖区是实施该原则的重点地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洞庭湖与长江耦合的水动力学数值模型,针对1998年洪水,模拟研究了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洪水效应,并设计了8种方案分别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降低洞庭湖区江湖洪水位,缓解江湖洪水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溪河小流域的崩岗特征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汀县河田镇根溪河小流域是福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131个。分析了河田根溪河小流域崩岗的形态特征、发育阶段和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与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土壤特性、植被覆盖、小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治理措施。经治理后沟道和坡面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6%和28%分别提高到68%和76%;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3175t/km^2a,与未治理的崩岗相比降低了89.6%。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时期重大疫灾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时期重大疫灾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灾害发生频次、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重大疫灾频发,在770BC-1911AD年间,共发生355次,平均每7.6a发生一次,且1580年以后显著增多。重大疫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频次平缓—快速增加四个阶段。第1个活跃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元朝以来,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明清小冰期时期形成第2个活跃期。重大疫灾演化过程中存在3a,12a和24a共3个明显的周期,主周期为24a。重大疫灾空间差异明显,以浙江、湖北、河南、江苏为高频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