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竺山湾流域河湖系统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河湖系统的总量控制需考虑河湖双重控制目标,以太湖西北部竺山湾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排污系数法计算了区域内的入河污染负荷;构建了一维河网和二维湖体水环境数学模型,对水环境数学模型进行了率定;基于多重目标的河网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计算了河网水环境容量,并分配至各控制单元;定量分析了各控制单元各污染物总量达标情况下的削减量及削减率。结果表明:竺山湾流域COD削减量为834.4 t,削减率为13.8%;氨氮削减量为226.1 t,削减率为36.5%;总氮削减量为724.8 t,削减率为55.2%;总磷削减量为108.9 t,削减率为73.4%。论文成果对于开展竺山湾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类似的河湖系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如何公平合理地在不同区域之间分配污染物削减总量是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现有的污染物(削减)总量分配方法及其体现的不同分配思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污染物从产生、削减到排放的全过程影响因素,提出了合情合理的污染削减分配公平准则。以COD削减总量分配为例,构建了相应的公平分配指标体系,重点考虑各地区在污染物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基于熵权法建立了体现区域差异的“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并对我国省际间COD削减总量分配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各省市之间的差异性,为我国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削减总量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评析了我国"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进展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而探讨了总量控制与污染控制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并对国家"十二五"(2011-2015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十一五"时期污染总量减排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仍然存在污染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不对应、环境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污染总量控制要求等问题;从国内外污染总量控制的实践经验来看,污染总量控制的应用范围和成效与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基础有关,与环境质量改善并不一定具有直接响应关系。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实施污染总量控制约束结合环境质量改善指导的环境管理模式,构建"国家-行业-区域"污染总量减排体系,国家减排总量削减目标应通过行业和地区潜力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区域排放总量应与环境质量改善密切挂钩;行业总量控制应采用基于排放绩效的管理模式。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加强总量控制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制定科学的总量分配方案,是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本文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分配的定义出发,对总量分配原则和环境容量的最新概念做了介绍,把河流和海洋领域的总量分配方法作了概述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开展总量分配分级体系研究,加强重点河段和海域环境容量季节变化研究的建议。本文对深入开展水环境领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的研究,推动陆海统筹的总量控制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实现中国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承诺,在"十三五"期间探索开展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是关键措施。基于地区差异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模型,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可行三类因素,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将2013-2020年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市。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地市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在四类不同情景下基本保持一致。不同权重情景下的结果均有效反映出各地市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表明通过该模型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合理可行。偏重公平的方案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方案一定程度上可倒逼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偏重效率的方案可最大效率地利用碳排放空间,但需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后,偏重可行的分配方案可通过碳交易市场手段实现各地市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此外,充分发挥战略预留碳排放指标的作用可有效保证各省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尽管在选择分配指标项和分解战略预留目标时仍然存有不确定性,但可随着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统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而逐步减小。本研究创新性地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市分解工作提供兼顾公平、效率和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已经成为整个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在对无锡城北地区水污染物负荷、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功能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水文特征和排水规划,统计分析出区域内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根据污水集中处理方案,计算出区域水污染物的削减量,然后运用河网水质模型,预测水污染物削减后河流水质改善状况,以改善后水环境质量为本底值,以下游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功能为控制要求,反推该区域在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后所能接纳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科学计算得知区域水环境纳污能力为19.8 t/d,由此确定的经济规模有限,必将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扩大水环境纳污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建设无锡地区污水入江通道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的确定是关系到区域间公平协调、经济高效发展的关键。为兼顾效率与公平,取效率最优解集中距理想公平方案最小的解为最终方案,构建排污总量分配模型,测算江苏省各地级市“十四五”COD排污总量分配方案。结果表明:(1)COD历史排放量较大的盐城、徐州分配到了江苏省14.2%、12.1%的排污比例,是历史公平、发展公平的体现,二者承担全省18.5%、10.8%的减排任务,应证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公平原则;(2)经济水平较高、单位排污产出较高的无锡、常州等地区排污分配量最终方案>公平方案,符合效率优先的要求。基于此,以COD排放削减率和人均GDP为依据将江苏省地级市划分为四类,分类探讨论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税赋予各省级政府在规定范围内自主确定和调整污染物具体适用税额的权利,是中国治理污染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提高污染物适用税额的视角研究环境保护税减排效应,对调整污染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该研究使用2015—2020年24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8年中国部分省份提高环境保护税污染物适用税额为外部政策冲击,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对《环境保护税法》提高污染物排放适用税额的减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考察城市之间外商投资规模、区域位置和适用税额提高幅度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提高SO2适用税额能显著降低工业SO2排放量。DID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提高SO2适用税额能降低16.8%的工业SO2排放量。上述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减排效应明显,东部和西部地区减排效应不显著;外商投资规模与减排效果正相关,拥有较高水平外商投资规模的城市受到政策冲击的力度更大,相对于平均水平能够减少0.2%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而较低水平的外商投资规模所带来的污染效应较低,政策的减排效应不显著。③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9.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不同区域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公平合理分配方法是目前污染物总量管理研究的热点。文章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污染物削减潜力、主体功能区类型环境目标约束、水环境质量及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国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改进等比例分配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国家COD和氨氮总量控制目标进行省级行政单元分配。结果显示,COD和氨氮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削减目标分配特征基本一致,但削减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削减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地以及中西部的山西、陕西、宁夏和青海等部分地区,其COD和氨氮削减率高于全国平均削减率,分别介于9.1%-14.1%和11.0%-21.8%,这主要与其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水平、污染治理水平和水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有关。削减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西藏、新疆、甘肃、贵州和云南等地以及东部的福建和江苏等部分发达地区,其COD和氨氮削减率低于全国平均削减率,分别介于4.7%-7.7%和6.6%-9.5%。其中,西部五省区较低的削减率与其较小的水环境压力、较高的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有关,东部两省因其污染治理水平较高,削减率略低于全国平均削减水平。从COD和氨氮分配结果来看,符合不同主体功能区类型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以及污染减排的最终目的。该分配方法体系,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为我国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实现不同地区间协同控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节能减排不仅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在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目标,需要进行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阶段跨越,并应采取体制、政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推进措施.包括政府投资、税收、政府采购和财政贴息在内的财税政策措施对于推进我国节能减排至关重要.本文认为,政府投资政策应重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应用,经由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应立足于综合采取增设环境污染税、低技术污染税以及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激励和惩罚并重措施;政府采购应通过扩大高效节能减排产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行为;财政贴息则应侧重于解决企业节能减排投资以及技术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约束.  相似文献   

11.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many countries establish emission control targets for mass emissions of a pollutant. Such targets are often the key objective of an environmental policy, such as an emission trading program. In China, however, it is more than just an objective of one particular policy; it has become a concept that has influenced many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otal emission c...  相似文献   

12.
大气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指标需根据国情调整。本研究针对我国目前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及日益严重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分析了近20年排放量、空气质量变化、控制状况。结果表明:SO2排放总量控制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质量指标控制约束;NOX排放增加引发了多种复合型环境问题,部分抵消了SO2控制效果,总体上空气质量并未大幅度提升。对此,借鉴国外控制方法,提出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改善控制措施建议:SO2在总量控制基础上加入质量控制,分三类区域以不同标准和手段控制;NOX纳入约束性考核指标;选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对SO2、NOX采取总量与质量双重控制,并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During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period,China improved its policy system for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and established and completed the policies intended for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Thereupon,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ook on a series of positive changes such as the enhancement of coordination.During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China will fully implement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olicy 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in its four major regions,strengthen differentiated guidance to different regions in line with the planning for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and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systems that facilita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节能减排任务均远未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目标,特别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本文在分析了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分配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市场转型对中国环境治理结构的影响.中国的市场转型可以抽象为以分权让利、市场化和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演进过程.文中提出,中国市场转型过程对环境治理结构造成了重大影响,而环境治理的各项措施反过来也应与市场转型相适应.当前中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没有实现达标的重要原因是国家污染物减排指标的分配机制无法适应我国市场转型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一系列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分配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