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2.
在剖析了V.keilia-Borok研究小组近年来提出的强震预报(Time of increasedprobability)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采用1970-01-01至1991-12-31的全国地震目录,通过两种途径,用Tip方法对云南省和台湾省发生的7级以上(含7级)强震做了检验地震目录,通过表明Tip方法对强震的预报成功率还是较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试验将该方法推广应用于云南省发生的6.5级以上(含6.5级)地震,结果表明适当修改地震流函数后,也可以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依据收集的数据材料,分析和研究了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找出目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势条件下改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全球长持时强震频发,致灾效应十分明显。震害调查表明长持时强震下电力基础设施的易损性相较于常规级地震(Mw=5. 5~7. 5)更为严重,研究长持时强震下电力设施的震害特点和防震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实例,总结了长持时强震典型震害特征;通过与常规级地震中电力设施易损性比较,归纳了典型长持时强震中电力设备的致灾特性,结果表明:长持时强震的强剪应力作用、场地严重液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地震动频谱特性改变是电力设施受损严重的重要原因。最后,基于长持时强震的致灾特性对电力设施的抗震设计提出建议,为长持时强震作用下的抗震可靠性和防灾减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中通过分析聊考带历史上的3次6级以上强震前后的活动图象及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后强震活动及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认为聊考带的强震活动可能是华北南部地区大震的前兆,指出聊考带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可能作为本地震带强震前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防灾博览》2015,(3):101+1
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在坚持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的同时,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宜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和展板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同时每学期开展1次地震应急演练设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室,配备电教设备和防震减灾科普图书、挂图等2014年11月获得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称号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正式起步于1969年渤海7.4级地震。震后,地震部门组织的地震科普宣传队,广泛深入基层,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深深植根于山东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实践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出"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重点,以新媒体为平台,以示范创建为引领,以阵地式宣传为龙头"的宣传思路,形成特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局面,防震减灾意识深入民心,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豫北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的建设与开发,通过调研,规划、设计了符合该省要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及形式多样的地震科普宣传方案,制定了"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配合豫北地区完成了安阳、焦作以及南阳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开发.安阳、焦作、南阳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均被认定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而其中南阳和焦作的还被认定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建成,使该地区科普知识的宣传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真正地提高了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达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干旱与强震     
本文分析了我国建国以来六级和六级以上强震前后的年降水分布,证实了大旱与强震存在着相关呼应,并讨论了旱震呼应的机制问题,认为:旱区的出现可能为孕震体输送了一部分能量,同时加快了孕震体能量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10.
用上海华亭宾馆强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常熟-太仓5.1级”和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损失的严重性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1831年我国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至今共记录到6级以上强震800多次,遍布于除浙江、贵州以外的所有省份.就浙江、贵州两省而言,也都发生过5~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2.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的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张毓丰  邓民宪 《灾害学》2005,20(4):111-115
当地震发生时,保证现场救援各部门、单位与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对及时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分布特点、地震救援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对通信保障的需求,在分析各种无线通信装备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卫星、无线网桥、超短波多层混合组网的立体结构模型,设计了地震现场的通信保障方案.依据电磁传播理论,计算出无线通信设备现场架设的基本参数,并给出了设备选型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在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社会参与、条件保障、科技支撑和法律责任的同时,也首次对防震减灾活动过程的标准化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总则第十条提到"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这既体现了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充分体现了标  相似文献   

14.
肖莉 《防灾博览》2005,(1):15-15
地震如同刮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两个板块发生挤压时候,压力在板块岩石中聚集,使岩层变形,一旦一方岩石不能支撑,产生断层,岩石恢复原位,发生回跳,巨大的能量释放激发地震。地震的发生常伴生有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环境污染、商业中断、信息丢失和社会功能瘫痪等次生灾害,地震海啸便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5.
申俊 《防灾博览》2021,(1):20-27
地震是突发性极强的自然现象,地震灾害具有成灾迅速、破坏性强、影响面大等特点,如何在震时做出科学正确的应急避险选择,既取决于平时的应急避险准备,更取决于震时果断正确的应急避险方式。地球上每年平均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是不是所有的地震都需要应急避险呢?显然不是。需要应急避险的是那些可能对人们造成伤害的地震。为此,需要了解地震烈度、不同烈度去如何避险等基本知识,并学会识别、评估和规避地震灾害风险,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准备。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震对公路的危害及防震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清林  杨绪连 《灾害学》2004,19(Z1):57-60
分析了地震对公路、桥梁的危害,提出了对平原、山区公路和桥梁的防震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隐爆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白思胜 《灾害学》2004,19(3):92-96
隐爆地震是地下流体隐蔽爆破形成的.隐爆地震与断层地震在孕震构造、发震机制和震源动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与火山地震在流体性质、发震机制和震源深度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应划归为一类新的地震类型.隐爆地震可由高压流体、岩浆侵入、流体相变和天体撞击等作用引起.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地下流体的变化规律,对有效预测地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震害预测空间数据的更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震害预测空间数据具有图多面广和二次生产数据的特点,数据更新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指出我国空间数据封闭式管理方式是导致其数据类型和格式不一致、坐标系统不一致、比例尺不一致的原因,震害预测空间数据更新的困难是没有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城市电子地图不能共享及标准不统一、与基础属性数据脱节、震害预测分析程序未实现模块化嵌入、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管理跟不上等因素所致。提出了震害预测空间数据的更新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城市信息共享、预测结果数据的更新、建立数据编码对照表、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数据更新机制等,并详细介绍了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吴新燕  陈虹  顾建华 《灾害学》2012,(4):128-131,137
介绍了制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规范的背景,阐述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的阶段,给出了地震现场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行动规范的内容。该规范将有效地规范和协调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提高救援能力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