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ngeriHoek)Ⅱ期无节幼虫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了Ca2+、Mg2+、Cu2+三种金属离子对藤壶Ⅱ期无节幼虫的单独毒性效应及协同毒性效应。研究发现Mg2+对藤壶Ⅱ期无节幼虫存在毒性效应,Ca2+基本没有毒性效应,但当Ca2+、Mg2+共同作用时对藤壶Ⅱ期幼虫的毒性效应远远大于其单独作用。Cu2+对藤壶Ⅱ期幼虫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并且Ca2+、Mg2+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了铜离子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批量培养实验,测定培养过程中藻的生物量、光合放氧速率及浮力等的变化,研究了2种典型水华蓝藻-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及浮力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华微囊藻在温度低于13℃时几乎不能生长,高于16℃能缓慢生长,且随着温度升高,生长速率增大;孟氏浮游蓝丝藻在温度为10℃时就能缓慢生长,当温度高于16℃时即能够较好生长;2种藻的生长速率在10~28℃范围内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种蓝藻在10℃以上均能进行光合作用,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28℃)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从28℃转至13℃以下温度培养时,2种蓝藻的浮力下降明显,细胞内伪空胞、糖及蛋白质的变化表明,糖的积累使细胞密度增大是细胞浮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72h之内,水华微囊藻和浮游蓝丝藻细胞内糖含量分别增加了2.2倍和2.5倍,这说明温度降低至13℃以下,水华微囊藻下沉趋于休眠,而孟氏游浮蓝丝藻则趋于底栖继续生长;温度升高至13℃以上,水华微囊藻趋于复苏和上浮,而孟氏浮游蓝丝藻趋于浮游.  相似文献   

3.
日益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峻考验,为了获悉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在实验生态条件下,采用静态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原油水溶成分(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WAF)对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Ⅱ期无节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1)孤二联原油的WAF胁迫48 h,对幼虫的存活率、发育率、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力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随着WAF胁迫浓度的升高,幼虫的趋光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但这两种变化趋势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幼虫的趋光性和SOD的酶活力仅在最高浓度为27 mg/L的处理组发生显著变化(p0.05)。(3)孤二联原油的WAF对藤壶幼虫毒性作用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东方小藤壶Ⅱ期幼虫对石油污染具有较强的抗性,也可能是孤二联原油WAF中溶解的易挥发、低沸点的烃类物质较少。(4)与存活率、发育率和CAT酶活力相比,幼虫的趋光性和SOD酶活力的变化能更加灵敏、准确地反映出WAF对藤壶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因此幼虫的趋光性和SOD酶活力具有成为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Cu、Pb、Cd、Hg亚致死浓度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海洋重金属污染对三疣梭子蟹的危害,进行了Cu、Pb、Cd、Hg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影响的试验.结果发现,当Cu浓度为0.005mg·L-1(Cu渔业水质标准的1/2倍,简称1/2倍组,下同)以下时,蟹幼体能正常发育至2期幼蟹;Cu浓度为0.01 mg·L-1(1倍组)时蟹幼体也能发育至2期幼蟹,但在试验第19d全部死亡;Cu浓度为0.02 mg·L-1时(2倍组)蟹幼体仅发育至1期后就全部死亡;Cu浓度为0.04mg·L-1(4倍组)和0.08 mg·L-1(8倍组)时蟹幼体只能发育至大眼幼体就全部死亡.Pb浓度为0.025 mg·L-1(1/2倍组)、0.0125 mg·L-1(1/4倍组)时,蟹幼体能正常发育至2期幼蟹;Pb浓度为0.05 mg·L-1(1倍组)时蟹幼体能发育至2期幼蟹,但在试验的第20d全部死亡;Pb浓度为0.1 mg·L-1(2倍组)和0.2 mg·L-1(4倍组)时,幼体仅发育至1期幼蟹就全部死亡;Pb浓度为0.4 mg·L-1(8倍组)时,幼蟹仅只能发育至Z4就全部死亡.Cd浓度为0.00125 mg·L-1(1/4倍组)时,蟹幼体能正常发育至2期幼蟹;Cd浓度为0.0025 mg·L-1(1/2倍组)仅有1期幼蟹出现,至试验结束时虽未死亡,但未能变态为2期幼蟹;Cd浓度为0.005 mg·L-1(1倍组),仅只有1期幼蟹出现就全部死亡;Cd浓度为0.01mg·L-1(2倍组)、0.02 mg·L-1(4倍组)时,仅只能发育至大眼幼体就全部死亡;Cd浓度为0.04 mg·L-1(8倍组),幼体仅只能发育至Z4就全部死亡.Hg浓度为0.0005 mg·L-1(1倍组)时,三疣梭子蟹幼体均能正常发育至2期幼蟹;Hg浓度为0.001 mg·L-1(2倍组)只能发育至1期幼蟹就全部死亡;Hg浓度为0.002 mg·L-1(4倍组)、0.004 mg·L-1(8倍组)仅只能发育至Z4就全部死亡.以上结果说明,Cu浓度为0.005mg·L-1(1/4倍组),Pb浓度为0.025 mg·L-1(1/2倍组)、Cd浓度为0.00125 mg·L-1(1/4倍组)和Hg浓度为0.000125 mg·L-1(1/4倍组)以下进行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将起始浓度不同的单菌和混合菌(Ba.sp06+Str.v13)分别与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及底泥共包埋,在梯度温度下进行24 d休眠体复苏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10℃时,菌株Str.v13的生长增殖能力显著强于菌株Ba.sp06,各菌组休眠体复苏率最高为0.02%;在温度为15和20℃条件下,Ba.sp06与Str.v13两菌株浓度比例(以下简称"菌比")为1∶1时混合菌组休眠体复苏率(15℃时为15.5%,20℃时为23.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5℃时为15%,20℃时为22.6%),但显著低于Ba.sp06单菌组(34.5%);菌比2∶1时Ba.sp06菌对Str.v13菌具抑制效应,混合菌组复苏率(15℃时为31%,20℃时为35%)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与Ba.sp06单菌组无显著差异;菌比为1∶2时Str.v13菌对Ba.sp06菌具抑制效应,混合菌组休眠体复苏率(15℃时为6%,20℃时为6.5%)均显著低于菌比为1∶1、2∶1时及Ba.sp06单菌组,但高于Str.v13单菌组(3%).同时,各复苏阶段对复苏率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启动复苏的第12~18 d.实验表明,底泥表层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不仅受温度影响(10℃),且复苏率受底栖菌Ba.sp06与Str.v13的起始浓度影响,Ba.sp06菌的起始浓度高于Str.v13菌时促进休眠体复苏,低于Str.v13菌时复苏受到抑制.因此,可以在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前期通过调节Ba.sp06与Str.v13菌比来调控休眠体复苏率,为从源头防控微囊藻水华暴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蜾赢蜚(Corophium acherusicum)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5~25℃,最适温度为20℃.在适宜范围内实验室恒温培养的河蜾赢蜚生长优于自然环境.本文较细致的记录了河蜾赢蜚的发育状况,在适宜范嗣内河蜾赢蜚幼体的发育随温度的提高而加快.研究结果表明,河蜾赢蜚实验室培养温度宜选择在15~25℃,用其进行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的实验温度宜选择在20℃.  相似文献   

7.
急性毒性的鉴别试验是用来自中试装置的溶剂精制液化煤(SRC—Ⅱ)的水可溶性部分(WSF)和下列三种参考生物来进行的;枝角类甲壳动物(Daphniarmagna),黑头轮口鲦(PimephalesPtomelas)和midgefly(Chironomutentans)的幼体。备用的WSF通常含有900—1100毫克总碳(TC)/升和700—800毫克染料可络合的酚类/升,以及浓度较低的菜烃,饱和烃和含氮化合物。在标准条件(温度20℃,pH7.3—8.2和硬度6.5—80毫克CaCO_3/升)下,以毫克TC/升的致死中浓度水平值为3.3(对水蜜),11.1(对里头软口绦)和13.7(对midge的幼体)。还在其他的水水质条件(温度10°或2.5℃,pH6.0或6.5,和硬度(?)180—20毫克CaCO_3/升)下查定了急性毒性。液化煤对水蚤科的毒性,在10℃下比在20℃或25℃下小。但另外两种生物的感性值没有仕么影响。所有三种生物,在硬水中都较不敏感。备用的WSF的化学成分是相似的,因此,所提出的温度,pH和硬度对大多数分成燃料组份的溶解度没有什么影响。因而来自液化煤的化学物质在淡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南非海岸周围8个地点的潮间藤壸Tetraclita serrata Darwin组合贝壳样品的主量元素和少量元素含量以及碳和氧同位素比值。这些数据已用来评价利用MgCO_3含量和氧同位素分馏建立的藤壶温标。业已发现,由δ~(18)O值求出的海水温度精确到所计算出的藤壶采样点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的±1℃以内,因而此由MgCO_3含量估算出的温度更可靠。对MgCO_3在藤壶贝壳剖面中分布情况的详细研究表明,这种成分在该剖面呈不规则变化,特别是向贝壳外缘MgCO_3含量明显增高。这归因于贝壳在潮间带交替地出露和淹没期间其外表面发生的溶解和沉淀效应。碳同位素值与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间的负相关关系不明显,因而这种负相关关系不能用作古温度计。业已查明,从南非海岸各采样点采集的T.serrata样品的Sr含量是始终一样的。据文献报道,世界其他地区的藤壸也具有类似的成分特征。所有潮间藤壸的平均Sr/Ca比值约为8.3‰。这一比值的始终一致性表明,沉积物中保存的未蚀变藤壶贝壳的Sr含量可用来估计海洋的Sr含量。  相似文献   

9.
一株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的筛选及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活性污泥及土壤中筛选出一株产絮凝剂的霉菌-黑曲霉,该菌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的絮凝活性可达90%以上,黑曲霉的培养实验表明,其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或蔗糖,氮源为豆芽汁或马铃薯汁;适宜的初始pH值为6.0;生长与分泌絮凝剂的合适温度范围为30-34℃;受培养温度的影响,絮凝效果最好的时间在50-60h。絮凝实验表明,用培养液处理高岭土悬浊液时有明显的絮凝效果,当废水pH左右时,絮凝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通风强度对市政污泥生物干化中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喻  韩融  陆文静  王洪涛  明中远  王强  夏伟 《环境科学》2015,36(5):1727-1732
将污泥与树皮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利用自主研制的滚筒式污泥生物干化中试系统进行实验,通过对温度、含水率、O2和CO2浓度、挥发性固体(VS)、p H等参数的检测,研究了通风强度对市政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强度对污泥生物干化有较大影响,通风强度(以VS计)为120 L·(h·kg)-1时,最高温度达到66℃,55℃以上高温可以维持40 h以上,111 h后污泥最终含水率可以降低至56%;生物干化过程中p H始终保持在6.5~8.5之间,不会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滚筒式污泥生物干化反应器能够使反应器内基质均一性良好,对利用滚筒式反应器实现污泥连续流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当前国际化学危险品的各种分类体系,对比了GHS与TDG、EU_CLP、DOT、WHMIS等对化学危险品的具体分类。有助于GHS的理解与掌握,全面推进GHS在我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土壤整体质量的生态毒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土壤样品采自沈阳西部污灌区 .进行了污染物 (重金属和矿物油 )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 .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 ,矿物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生态毒性试验分别参照国际标准组织 (ISO)和OECD指南 ,进行了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植物试验以小麦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50h ,蚯蚓毒性试验以蚯蚓死亡率、体重增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28d .土壤中矿物油含量在145mg/kg~1121mg/kg ,重金属Cd为0.34mg/kg~1.81mg/kg .土壤对植物和蚯蚓显示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土壤的蚕豆根尖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 .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0%至-35.1% ,蚯蚓死亡率为0%~40%.体重增长抑制率由14d的-2.3%~-19.4%在28d增加到-2.1%~10.7% ,蚕豆根尖微核率最高达6.62/100.研究表明 ,土壤中的污染物积累较低 ,但具有明显的生态毒性 .  相似文献   

13.
刘绮 《重庆环境科学》2000,22(5):21-23,27
以某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为研究实例,寻求值-排污-水质综合协调解方法,寻求净收益最大时的总体规划方案。建立目标参数规划模型,寻求不同生产规模条件下的产值-排污-水质协调解,又探讨了水环境标准约束下的某化工区废水治理费用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以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滇池富营养化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雪亭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1):134-135
介绍了滇池水质状况,对滇池富营养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对乌海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进行了划分,以乌海市2011年城区环境噪声监测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乌海市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城区面积分布状况和达标情况。  相似文献   

17.
后勤装备防腐涂层加速试验环境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后勤装备服役特点,综合考虑亚热带沿海地区湿热、紫外光照、盐雾等主要腐蚀因素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后勤装备表面涂层的加速试验环境谱,给出了各环境块的具体确定方法,并且提出了建立加速谱与装备实际使用环境的当量加速关系的方法。为后勤装备外露关键部位涂层使用寿命评定、涂层有效性检验和腐蚀修理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烟气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分析烟气脱硫石膏的性能 ,介绍了脱硫石膏的利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建筑材料 ,如 β石膏和α石膏的工艺日臻成熟 ,利用脱硫石膏生产水泥辅料已进入工业化 ,而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充填尾砂胶结剂已经完成试验阶段 ,脱硫石膏在农业上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机动车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隧道实验得到天津市机动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物种信息及各物种的浓度数据,检测得到88种VOCs,其中23种VOCs具有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基于天津市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利用气溶胶生成系数(FAC)对天津市机动车排放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邻-二甲苯、甲苯、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二乙苯是对SOA生成贡献最大的6个物种,各自SOA生成量分别为973.97,721.05,687.31,592.09,571.31,538.59t/a,分别占SOA生成潜势的13.87%、10.27%、9.79%、8.43%、8.13%、7.67%;芳香烃是对SOA生成贡献最大的前体物,其SOA生成量占SOA生成潜势的88.95%.因此,减少机动车芳香烃类物质的排放,可有效地减少SOA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20.
氯苯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经过2个月的驯化,从某染料厂和某毛纺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能够生长于1,4-二氯苯、1,2,4-三氯苯和六氯苯的4种微生物.通过测定该混合菌降解氯苯类化合物过程中的累积好氧量、微生物生长曲线及降解产物Cl-的释放,证明在好氧条件下该混合菌能够以1,4二氯苯和1,2,4-三氯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降解产物Cl-浓度的变化与微生物生长周期有关.通过好氧振荡瓶培养法测得3种氯苯的生物降解顺序为:1,4-二氯苯[356.7μg/(L·d)]>1,2,4-三氯苯[110.4μg/(L·d)]>六氯苯[~6μg/(L·d)],说明氯取代数越多,氯苯类化合物越难被好氧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