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对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基于此,对国内外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今后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冷链物流中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云南省欠发达地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得出云南省欠发达地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存在产量分布不均、路况差、冷链设备运行和维护困难、冷储前预处理不合理等几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借助物流选址理论科学选址,提高设备通过复杂路况能力,建立总公司技术人才定点帮扶制度,加强农产品预处理和预包装等多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提取工业大宗物资铁路物流网络特征,从物流网络流动格局、节点特征和运输轴线3个方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考虑流入—流出双向性的工业大宗物资铁路物流网络特征分析体系,并以云南省为例,利用云南省工业大宗物资的铁路货运全OD数据透视该省煤、金矿、钢铁、石油、化工等5类工业大宗物资铁路物流网络的组织结构、空间运输联系、网络节点和主要通道。结果表明:云南省5类工业大宗物资物流网络组织均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特性,网络整体呈现放射状,形成明显的集聚少核的空间分布格局,运输走向"廊道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
运用因子分析法整合出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量化各地级市的指标得分,同时运用聚类分析从物流供给、物流需求和平衡度三个维度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进行物流发展的综合分析。通过引入引力模型,测算出辽宁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物流联系度。根据物流联系度和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建议以沈阳、大连、锦州为核心区域构建物流圈网络布局,以促进辽宁省各地区物流业的供给与需求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物流业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连接。处于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在国家西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物流业的发展将有效促进云南区域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云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认识是发展区域与国际物流的重要环节,将对深入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切入,对云南省8个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与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各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规模等级层次明显;各边境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同样差异较明显,竞争力水平分化显著,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各占比50%,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一般。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全域一体化、区域差异化"发展;凸显旅游主题特色,激发旅游创新动能;加强基础供给,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政府引导,建立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边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资敏 《绿色视野》2010,(4):41-43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尾村86名村民因担心高压线形成的电磁场等不利环境影响,将云南省环保厅(原云南省环保局)告上法庭,要求法院撤销原云南省环保局做出的《云南省环境保护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以下简称68号决定书)。前不久,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环保法庭开庭审理了这起其成立后的首例环保案件,并做出了维持原判的裁决。  相似文献   

8.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我国唯一一个CO2排放持续增加的行业,高能耗、高排放问题久拖未解,改善物流业供给质量迫在眉睫。通过测算2004—2014年我国物流业30个省区的CO2排放量,分析物流业CO2排放的时空演变差异,然后运用LMDI方法对物流业CO2排放进行驱动因素分解,寻找出物流业CO2排放高居不下的关键致因。在此基础上,构建脱钩努力指数,剔除经济增长或规模扩张导致的CO2排放量,得到政府在改善能源强度和提升物流效率方面的努力对CO2减排贡献更为理想。最后立足供给侧改革视角,从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制度变革、要素升级4个方面提出物流业CO2排放有效脱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主体功能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河湖众多,降水丰富,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位,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云南省水资源分布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云南省各主体功能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入手,分析了各主体功能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云南省各主体功能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董楠 《环境技术》2020,38(3):142-147
针对当前物流车辆定位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存在的评价指标显著性系数低和评价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卫星通信下物流车辆定位系统可靠性研究方法。将卫星通信下物流车辆定位系统分物流设施设备子系统、物流指挥管理子系统和物流信息支持子系统,对每个物流车辆定位系统子系统中存在的各项内容进行指标化,构建卫星通信下物流车辆定位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可拓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物流车辆定位系统可靠性评价模型,实现物流车辆定位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评价指标显著性系数高、评价结果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1.
旅游小镇建设将有力促进云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村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云南省旅游小镇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强化主题、尊重自然、延续文脉、资源整合、塑造品牌、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保护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规划编制、资金筹集、管理体制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野生食用菌资源是云南省山区农村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资源,加强对当地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云南省小哨生态村承包山林拾菌这种可持续资源利用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为云南省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是闻名国内外的植物资源宝库,本文论述了如何利用云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丰富的花卉资源。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环境恶劣,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是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根源。要使贫困地区脱贫,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人口迁移,减少人口压力,使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发展相适宜。通过对云南省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适宜性分析,根据云南省贫困地区的地理区位提出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定位构想。  相似文献   

15.
加强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有着独特的地貌环境、繁多的生物种类、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它们构成了无与伦比的生态旅游空间.论述了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生态旅游逐步走向辉煌,是实现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环境物流定义,提出环境物流部门是联系生产部门和新产品生产部门纽带的观点,利用投入产出矩阵思想,构建环境物流的投入产出模型。以201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和2007年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有关数据为基础,运用环境物流投入产出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辽宁省2007年环境物流的投入产出表。结果表明,发展环境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全可靠度对冷链物流库存策略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云南松茸为研究对象,将安全可靠度纳入冷链物流库存操作流程中,建立基于安全可靠度的冷链物流库存理论模型,从安全可靠度管理产生的高额成本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困难,据此提出应从实施联合库存管理、基于安全可靠度的冷库软硬件优化升级等方面对基于安全可靠度的云南松茸冷链物流库存策略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而又脆弱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然而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要将维护生态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丽江为例,指出类似丽江的诸多西部多民族交错聚居区在文化旅游二次创业过程中突出自身区域主体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非主体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让各民族社区参与能力的塑造和培育都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协调发展。这既是文化多样性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构的内在发展要求,也是区域旅游在二次创业中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导向。  相似文献   

20.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gradation in Asia are among the worst in the worl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iz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have accelerated the pollution of air,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a region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s the economics of Asia recover from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late 1990s, they will face a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Remedi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tamination will become a stronger concern in the region, as the human health impacts become more visible and widespread. Although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is only beginning to emerge in Asia as a solution to problems of natural resource degradation, the authors show how U.S. firms with experience in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bio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will fi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export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firms interested in Asia must understand both the opportunities for and barriers to operating in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